第四百四十三章 所写为何?
在那位二公子接下了那薄册子的时候,那位还债楼主已经开始进行大致介绍了。
众人本来对那册子望眼欲穿,但现在一听这位作者开口了,马上就都来了精神,打算仔细倾听一番。
只有李怀的目光,还牢牢锁定在那位二公子的身上,想要从对方的表情中看出端倪。
要知道,若这个冒牌货真的是这对父子安排的,甚至只是这个二公子自己安排的,那毫无疑问,这本所谓的新作内容,他也肯定早就知晓了,那再次看到,必然不会再有什么意外之感,很有可能会表现的心不在焉、甚至不以为然。
“嗯?还真是认真观看,甚至还露出了意外之色。”
但仔细观察之后,李怀却意外的发现,那位武显公子居然是一副初次的模样,甚至在看了几眼之后,还露出了意外的表情。
“是演技过硬,还是这并不是他的布置?若不是他找来的冒牌货,他并非知情人,那这个冒牌货是不是有可能是他那兄长,又或者是荆州之主找来的?”
李怀正在思量。
而被他心心念念的冒牌货又再次有了动静。
“看来二公子已经有所察觉了,”那冒牌楼主微微一笑,“我这第二部书,和第一部的风格,可谓迥异,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究其根本,便是在下不愿意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添砖加瓦,那样显不出我的本事,所以才会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先生这新书,到底写了什么?”
“是啊,您着急我等过来,可不能厚此薄彼啊,还望如实告知!”
“先生快说!快说啊!”
冒牌楼主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看向了那位二公子,在后者微微一笑,轻轻点头之后,这位冒牌楼主才抚须笑道:“诸君不用着急,这第二部书写的是什么,不妨让你们来猜一猜。”
这般一说,众人果然是兴致高昂起来。
李怀却不由撇了撇嘴,很是不屑。
他自是有足够理由不屑,盖因在他穿越之前,那水浒乃是流传几百年的佳作,就是放到整个世界的文学史上,那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这书的作者容易冒充,可再想要写出一部同样水准的佳作。
哼哼。
李怀不由冷笑起来,暗道其人是自取其辱。
“若不是我早有后手,岂能让你乱来,平白坏了我的名声,至于现在,一方面能打脸这无耻之徒,另一方面,说不定能找出这人背后隐藏着的黑手,当然,比起找原因,打脸才是最主要的!居然敢抢我的逼格,简直岂有此理!”
“……,+1槽点。”
不说李怀心中的冷笑,却说众人议论纷纷之中,终究有人按耐不住了。
就有一个人越众而出,先是对着几人拱拱手,随后说道:“我对先生的水浒很有研究,发现其中有颇多隐藏之处,隐隐暗示了燕国局面,事后好汉凋零,也很是令人遗憾,但最终您并没有真的写清楚一些好汉的下场,所以在下推测,这第二部,应当就在于此,乃是水浒后续,讲述那些幸免于难的英雄故事,以及天下大势!”
他这话,便像是滚油入火,瞬间就点燃了人群,让众人越发兴奋起来。
但听在李怀耳中,却只是暗暗冷笑,他在心中暗道,还续集,他便是编出来续集,那也是水平大跌的同人作品。
然后,他又看了一眼那一副成竹在胸模样的冒牌货,心里越发不爽起来,暗道,你这么厉害,怎么不写个荡寇志!
“我觉得不对!”
忽然,有一个声音想起来,随后却见那文庆居然走出人群,冲着还债楼主拱手行礼之后,摇头道:“我等也知道,还债先生不愿意重复过往,既如此,那想来并非后续之书,该是全新篇章才对!”
人群中有不少人点头成是,手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文庆跟着便对冒牌楼主道:“还望先生能再给多些提示,只是眼下这些,实在难以判断,以我等之道行,若是凭空猜想,如何能得先生之智?”
冒牌楼主哈哈一笑,点头道:“文公子说的是,不错,不过我其实已经提示不少,要知道,此部新话本,乃是我辈得荆州之繁荣昌盛,而生之念,自是与此有关的,更与最近这几年的际遇相连,尔等不妨仔细思量思想。”
众人听罢,皆沉思。
文庆也沉思了一会,最后露出了恍然之色。
边上有几个人本就在留神观察着文庆表情,一见其模样,立刻就去询问起来。
文庆微微一笑,胸有成竹的说道:“其实我已经猜到了一些,”他看向冒牌楼主,“先生,您之前那本水浒,写了许多军阵之事,可见您对兵家事也是非常熟悉的,旁人所书,远不及您,而如今我大周天下正处于混乱之时,其中多少兵家事,以您之笔锋,恰好可以将之纾解出来……”
“对呀!是这个道理!”
“确实如此,那水浒之中的诸多战役,着实是让人难以忘怀。”
“先生,可是如此啊?”
最终众人的目光,再次落到了冒牌楼主的身上,一个一个满脸期待。
结果,他们最终的得到的,还是这位先生的缓缓摇头。
“那到底是什么?”
这下子,众人算是彻底的混乱了,但跟着又有几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猜测,大部分也都是和战争、兵家相关的,甚至还有一个提到的,都接近仙侠了,引得李怀侧目。
不过,却全部都被否定了。
“还望先生直言吧。”最后,文庆领着众人询问起来,其中大部分的人,其目光都落到了武二公子手上的那个薄册子上,因为他们很清楚,正确的答案,就在其上。
不过,最后还是那冒牌楼主揭开了谜底——
“吾之新作,乃为一大族之繁华、一族群之武勇,是要纪录一家之强盛!”
话落,此人还微微昂头,满脸得色。
但听者,却各自诧异,愣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