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再拿小强做实验
好书推荐:
全属性武道
斗破之我为雷帝
青山横北故人归
我的妻子是大乘期大佬
重生后疯批嫡女杀疯了,全家人跪着求原谅
武道大帝
女神的超级赘婿
它说我们来自虚空
我有一座万界书屋
嫁给植物人将军后,她夜夜扶腰
沈寻这时整了整白色橡胶手套,正专心致志的把解体后的甲虫部分肢体,放在了他事先调制好的溶液当中,然后再把另一片玻璃薄皮按压在它的上方,将它们一同置于显微镜下。
同样的实验样本,沈寻做了一模一样的两份,唯一不同的就是,另一样沈寻加了一些新生代甲虫爱吃的一类糖分食物和催化剂。
由于实验的过程十分的繁琐,所以沈寻在前期,花了足足将近半小时的时间。
在汤玉琴略微急切的眸光关注下,数十秒后,只见沈寻脸色一变,像是发现了什么不一样之处,随后,又见他的脸上,慢慢的浮现出了一丝浅浅的笑意。
透过光学显微镜,沈寻一口气放大到最大的倍数,其实,以这种普通的人类显微镜,沈寻起初是担心会无法观察出他想要看到的结果。
因为不死城的显微镜,都是至少能放大9000倍的智能显微镜,这还只是“至少”。
而眼下这种显微镜,最大也只能放大到八千倍。
本以为结果会有些不太理想,但此时,沈寻却惊人的注意到,这只形状怪异的甲虫,它的DNA排序组里,竟然有超过五分之一的部分,都发生了突变。
虽然无法再放大,往更加微观的领域探究,但这一结果,足以引起沈寻的高度重视。
为了避免会不会是本身的自然性进化所导致,而非他跟汤显圣此前的研究所导致,沈寻随即又来到了另一个显微镜前,又一次将显微镜调至最大倍数。
此刻,汤玉琴已经非常确定,沈寻在生物领域这一块,很有可能是一位不知名的专家。
若非如此,又怎么解释沈寻那熟练的操作,仿佛根本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就直接被做出来的。
能有这般熟能生巧的习惯,汤玉琴可以想到的情况,也就只有这个。
又过了数十秒,沈寻一边转动着显微镜上的倍数镜,一边来回反复的观看显微镜下的现象。
就在此时,那些原糖成分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甲虫被肢解的肢体上终于产生了作用,使得原本的染色体当中的某种成分,出现了颜色上的变化,呈现为暗红色,而且这种变化,也显而易见。
既然甲虫已死,会发生这种情况的,也就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沈寻添加的原糖等成分在发挥作用。
这一现象,足以证明了这只甲虫发生突破的那部分基因序列,应该和沈寻、汤显圣当初实验的那一批甲虫息息相关。
而这只甲虫,极有可能就是它们繁衍的后代,有可能是异族交配,也有可能是异族繁衍。
按理说,异族繁衍所诞生出来的优质基因,会更加明显些。
有了这一发现,沈寻和汤显圣当初的实验,也算是有了最终的答案。
这才过去的两个多月,甲虫的基因变化程度,就达到了这种地步,难怪近万年以来,甲虫都从未在地球上消失过。
“时间静止!”
在给搜查小组的成员发送完手机的指令后,沈寻特地将时间领域扩散开,没多久,他便把这两样实验样品,交给了一名小组成员,并再三叮嘱对方,务必将样品交到汤显圣的手上。
之后,他又在解除时间限制之前,给汤显圣发了一条飞讯消息,大体内容为两点,一点是关于甲虫的最新发现,另一点,则是沈寻想让汤显圣把同样的实验过程,在蟑螂身上再进行一遍。
倘若甲虫能发生如此的变化,那么作为同样存活了不知多久的“小强”,岂不是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虽说到目前为止,无证据表明恐龙时代的蟑螂会不会和甲虫一样,拥有巨大的身体,但如果说,那个时期的它们,个头依旧和现在一样没有多大变化,就只能说明一点,它们的进化,大部分都集中在环境的适应性,比如大气的有毒浓度增加、空气稀薄等极端恶劣的环境。
片刻后,沈寻随手弹了一个响指,时间领域自行解除。
恢复原样的汤玉琴此时也突然发现,原本在沈寻手中的那两份样本莫名其妙的不见了,也许是对方有所发现,便收了起来。
但是,作为一名从事生物领域数十年的专业学者,她还是没能忍住内心的好奇心,直接道出了心中的疑问,“沈寻先生,真看不出来,你不仅是一位投资大鳄,能轻轻松松的掏出数亿,连眼皮都不眨一下,而且还是一位蛮专业的生物学研究者。”
沈寻当然听出了汤玉琴之意,对方十之八九是想询问关于甲虫的事。
他并没有因为让汤玉琴发现了这一点,感到一丝一毫的惊愕,毕竟,站在他面前的这位,也是天之国生物学界的顶尖代表人物,说实话,能与汤玉琴并列的学者,那都是叫人不禁伸出大拇指的名人。
沈寻泰然自若的笑了笑,摊了摊手,而后又放下,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我注意到了,那只甲虫的形状明显跟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普通的甲虫存在着差异。
这让我突然回想起,在两个多月前,曾有一位同样从事生物学工作的学者朋友,在我面前说起过,他近期在一份学术论文的影响下,决定把研究对象改为了甲虫,因为那份报告上说,甲虫或许是整个生物链体系里,进化速度最快的虫目类之一。
而我也只是一时好奇,碰巧看到了这么怪异的甲虫,以为他说的会是真的,所以刚刚手一痒,就做起了实验。”
这番话,说得相当巧妙,连沈寻都有些佩服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他把自己的经历,当成了一个故事,而他则是那位聆听者,原本作为当事人的人,却成了阐述者。
如此一来,他就能混淆视听,虚中有实,实中又带着。
汤玉琴听后,也旋即点了点头,似乎没有怀疑什么。毕竟,沈寻的这个理由可以说无懈可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