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表态
“有你这样的待客之道么?”七羽一面笑说着,一面盈盈起身,离开时,还伸出一根葱白的手指戳了舞青霓的额头一下,方挑开帘子,到后头照顾茶水去了。
被舞青霓这么一打趣,气氛登时缓和了许多,高湛也没有先前因为七羽插科打诨的一番话而感到那么窘迫了,只是脸还微微有些酡红。
京城第一铁脸也有脸红犯楞的时候啊。
舞青霓的眼底流露出几分欣悦来,像山间的清泉一点一点从她如水般的眸子里渗透出来,比任何浓妆淡抹的时候都要惊艳。
高湛眼睛有点发直,竟忘了自己要说什么了。
“你放心,丁伯在这里住的很好,梅荨让蔺勖给他瞧过了,硬朗的很,能活成千年老妖精”,舞青霓托着腮帮子,手里一只釉里青茶杯有一下没一下的翻转着,“昨儿这桩事以你的脑子肯定是想不明白的,我只好费些口舌给你答疑解惑了。”
高湛神色微敛:“我知dào
这一切都是梅荨在幕后策划的。这一回,她倒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一介白衣,竟然能借皇上的手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一个一品大员,打乱了内阁首辅的全盘计划,还除掉了锦衣卫多年来的心腹隐患。真是不可小觑。”说到后头,辞气略略转冷。
“看来七羽已经告sù
你了”,舞青霓语气仍是闲散,“那我就简短的跟你说三条,这样,你自己就能把整桩事串起来了。”
高湛支起了耳朵。
“梅荨暗中放出了三条信息,池枢这才闻腥一步一步踏进了梅荨给他设计的口袋里”,舞青霓伸出一根指头,“第一条,你已经知dào
了。就是七羽。第二条,就是齐王要求祝令仪将所有驱逐出京城的流寇剑客暗藏在通州兵马营中,第三条,黄迁的下落。”
高湛垂眸沉思起来。片刻后。沉吟道:“池枢一直想要得到指挥使的位子。正好那时候你得罪了李舜,藏入了我府中,他便与李舜沆瀣一气。李舜也想借这个机会除掉你。所以他就让池枢从你身上下手,七羽是第一颗棋子,揭发了你的身世,他们顺藤摸瓜就摸到了祝令仪以及黄迁身上。
“但如果没有确凿证据,他们不敢轻举妄动的进府逮捕你,所以黄迁是第二颗棋子。我深受皇上信任,他们知dào
光因为你的身份是不足以铲除我的,他们便想办法将我与祝令仪打成同党,这祝令仪便是第三颗棋子。
“但是最关键的证人七羽与黄迁却反口,整宗案子就全盘翻过来了,皇上一定会认为是李舜与池枢为了除掉我而设计的陷阱”,高湛顿了一下,“梅荨怎么能笃定皇上一定会这么想,她又不能左右皇上的想法,皇上多疑,七羽临时改口,很容易让皇上认为这是一个圈套,万一事与愿违,你与我岂不是要共赴黄泉了?”
舞青霓轻笑:“所以,还有第四颗隐藏的棋子,沂王。”
高湛想起沂王在殿上的表现,茅塞顿开。
舞青霓瞧着他逐渐清晰的眸子,搁下手中的茶杯,用比先前稍微正肃一些的辞气道:“眼下,你跟沂王就彻底决裂了,不瞒你说,这正是梅荨策划整宗案子最核心的目标,祝令仪他们不过是顺带,我们自然是希望你能拥护荣王,但如果你不愿意,也不打紧,只要你记住梅荨帮你除掉池枢的这份恩情,不要再帮zhù
沂王与齐王的任何一方便可。”
高湛笑容渐冷:“是她要你来做我的说客,还是,这是你自己的意思。”
舞青霓笑哼一声:“她若是想要利用我来对付你,根本是易如反掌,何必要绕这么大的圈子,费这么多的心机,你以为她天生就喜欢心机阴谋么,你也看得出,她根本、命不久矣了,她若真是你口中的阴险小人,我舞青霓又怎会甘心居她之下,奉她为姊妹。”说到后头,辞气愈发凌厉,面色愈加端严。
高湛从未见过她这样,虽然辞气很冷,但高湛心底却升起一股暖暖的欣喜之情。
她并未利用自己对她的情意,逼迫自己依附荣王。
她也是很珍视这份感情的。
舞青霓比花解语,从他微露笑意的唇角中便看出了他心底的想法,她唇角轻勾,接着把玩那只茶杯,闲闲道:“不过,若说对你一点心机也没用,那也不是真的。”
高湛面色顿僵。
“这一计呢,就叫作‘因材施教’,像你这样的木头人,越是用阴谋手段越是难得到,只有以德服人这一条才行得通”,舞青霓见捉弄成功,笑容愈加浓厚,“那我们这个‘德’,你服不服呢?”
高湛舒了口气,笑着没有说话。
这时,珍珠帘子“叮铃”脆响,七羽捧着枣红色的茶盘笑盈盈地走过来,将茶盘上的两只同色白地山水茶盅一一搁到他们二人面前。
“你不吃么?”舞青霓不客气的执起茶盅,擦了擦盖儿。
“青霓姐,梅先生这会子在哪里呀”,七羽柔声问道,“我想去见见她,可以么?”
“她在东厢房,栊晴和刘小挚都在那里,这会子蔺勖可能在给她施针,你想去就去吧,没有什么可不可以的”,舞青霓轻轻吹了吹已经泡开了的香茗,啜了一口,笑道,“真不愧是我关门弟子。”
“青霓姐,那我就先过去了”,七羽“嘻”的一声笑,“反正我在这里也插不上话。白白惹你们不自在,高大人怕是在心底已经对我翻了好几个白眼了”,说着,玉脸一低,避开了舞青霓就要掐过来的手,笑着闪出门外去了。
“这丫头,越来越放肆了”,舞青霓朝着她的背影嘀咕了一句。
高湛心里想着心事,没有太过注意到她们姊妹间的打闹,默了片刻。仍是沉着一张脸道:“这么说。梅荨已经知dào
你是苏琀了,她是什么时候知dào
的?”
“早就知dào
啦”,舞青霓一派轻松,“梅家伯父与我三伯父是同科进士。我们小时候就见过面。我没入教坊司后。一直跟她有联系,她还帮过我不少忙呢。”
“梅家支持荣王,也是因着当年与苏家的那份情谊么?”
“荣王因为苏家的事。差点被他父皇废为了庶人,要不是皇后与前太子死死护住,他哪里还做得亲王”,舞青霓声音低了几分,“不过,他的亲王之位,说白了也是沂王与齐王的陪衬。梅荨匡助荣王不仅仅是因为他对苏家的那份情谊,在三位皇子中,要论纯仁周厚,诚孝贤明,非荣王莫属,更何况,这个东宫的位子本来就应该是他的。”
高湛瞅着甜白莹润的茶盅盖儿,沉默下来,他似又想起了什么,眸光一抬:“通州匪寇作乱,不会也是梅荨安排的吧。”
“这还用的着梅荨出手么?”舞青霓睥睨一笑,颇有几分目下无尘的味道,“通州的匪寇后来是被沂王手下的人接管的,有这么一个打压齐王的好机会,沂王会眼睁睁的放过?”
高湛蹙眉道:“齐王派祝令仪将这六千余名匪寇藏匿在通州兵马营中,皇上没有遣封翦与孔阶一齐去平叛,而是临时换了戚睿,看来皇上对齐王真的有所忌惮了。”
“那是当然,齐王折掉了定襄伯,吏部、礼部,现下手中还只握有一个工部和封翦,工部尚书不足为惧,封翦才是关键,他身为五军都督府左都督,虽然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可他在五军都督府经营这么多年,难保不会有几个心腹部将,通过这桩事,封翦这个位子恐怕也是坐不稳了,皇上若真有心要动他,那齐王就是强弩之末。”
高湛有些意wài
地笑道:“没想到你这么关心朝政,还分析的如此偏僻入理。”
“朝廷这些烂事,我才不感兴趣,不想都觉得头疼”,舞青霓故yì
揉了揉太阳穴,“这些都是梅荨跟我说的,我不过是拾人牙慧”,她顿了一下,叹了口气道,“我怎么跟你说起朝政来了,连正经事都忘了,我说了这么一大箩筐的话,嘴巴都说干了,你总要表个态吧。”
高湛默了片刻,脸色恢复到以往的冷俊:“池枢已除,锦衣卫既然能恢复到从前的清明,我自然不愿意再卷进夺嫡争储的斗争中,但我高湛恩怨分明,有恩必报,我既然欠梅荨与荣王各一个人情,就一定会寻时机相报,除此以外,我的立场就是中立派,我的身份就是皇上的贴身侍卫,若是梅荨或者荣王做出什么对皇上不利的事情来,我手中的剑是丝毫不会客气的。”
“行,有你这句话就足够了”,舞青霓扬起线条分明的下颌,豪气爽朗地道。
她答yīng
的如此爽快,高湛的心却忽然像被针尖扎过一样疼,连眸子也变得晦涩不明起来:“你以后一直住在这里了么……你住在府上的这段时日……是我这么多年来最开心的日子。”
舞青霓眸光微颤,但很快又用平素一贯的闲散神色把玩起手中的茶杯来,似要掩饰方才那不经意间的小小的不安:“有池枢在,你当然不会开心,眼下他已经被流放到闽清去种菜了,有的是你开心的日子。虽然住在这里不大合适,但这段日子我会足不出户的,李舜见不到我,也怀疑不到梅荨身上来,反正有栊晴这只猴子在,我也不会闷,总比呆到你府上,天天对着个老头儿强吧。”
高湛给人的感觉向来是阳刚的,现在他双肩一垮,比其他任何人看起来都更显落拓,他沉默良久,嘴角翕翕,几次想要问她心底的想法,却始终提不起勇气来,他怕自己一旦开口,她会给出否定的答案,那他们之间恐怕连现在这点薄浅的情谊也不能维持了。
可他真的很想知dào
她心底的想法。
若是此时屋子里只有他一个人,他一定会狠狠锤自己两拳,质问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样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起来了。
他最终还是没有开口,简单地道了扰,便掀帘出了屋子。
不知dào
是不是里面太暖,高湛头一回感觉,外头的风雪寒冷刺骨。
十一日后,通州叛乱彻底平息,戚睿不愧“戚神仙”的称号,带兵有略,奇谋百出,打的那些流寇呼天抢地,十之八九都被打出了戚睿恐惧症,发誓一辈子都不想再见到他了,连兵部尚书孔阶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军事奇才,每回说起他的时候都要翘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说他是进士出身,折节执剑,勇谋双全,大洹之幸。
宏治自然是少不了大加赏赐,还常常召进宫中叙话,一时间,朝堂江湖,声名鹊起。
而被捕的流寇一致供认,齐王是幕后指使。齐王则由先前的禁足府院改判为幽禁暗室,宏治亲笔诏书,由行人司司正前往齐王府邸展帛宣读,齐王抖抖索索地接过玉轴圣旨后,再一次昏倒当场,但还没等他醒过来,就被侍卫抬去了专门幽禁皇子的乾西巷。
关于封翦的旨意还没有下达,但朝野上下已经风传,皇帝要摘掉他左都督的头衔,好戴到戚睿头上。
在这样山雨飘摇的局势下,荣王却有喜事传来,在皇后的说项下,荣王与宣国公的嫡女宁娴正式定了亲,婚期定在年后的二月十八。
又一连过了七八日,到了小寒那天,大雪开始扯棉絮似得下了三天四夜,纷絮的白雪铺天盖地撒下来,似要把整个天地淹没,京城冰天雪地,冷成了冰窖。
宏治身体不济,感染了风寒,上了痰症,一连多日都下不来床,临不了朝,随即迁到了京城近郊的上景苑养病。
治了十几日,宏治方缓过来,此时,已经是腊月二十四,离除夕只有六日了。
他本想着再调养几日就回宫中去,可他没想到,就在这短短的几日里,便发生了一桩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