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过去式
到时候,如果火之国在入侵自己的国家,自己该如何抵挡?
或者说,自己拿什么抵挡?
难不成要让自己带领着岩隐村的忍者,拼到最后一兵一卒吗?就算是自己光荣战死了,岩隐村也成为了过去,何苦呢,何必呢?
于是大野木在经过一番思考,发现自己没有一线生机后,果断邀请了雷影进行和谈。
雷影正式赴约。
两个人经过一番密探之后,土影大野木就宣布无条件投降,岩隐村正是并入水之国,成为水之国的一部分,接受水之国的调遣。
而至于土之国的大名会有什么反应,大野木就管不住了。
毕竟他已经尽力了。
而这个消息,也让整个忍界一片哗然。
很多人在听到这个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卧槽,忍界的风云变化也太快了。
不久前,火之国,水之国,风土联盟三雄鼎立,很多人都以为这个格局短时间内不会被打破。
但谁能知到,这三雄鼎立还没有几个月的时候,风之国就被火之国击败,土之国正是并入了水之国,三雄鼎立的局面崩溃,忍界进入了双雄争霸的局面。
火之国和水之国,这两个国家到底谁才可以笑到最后,让无数人沉思。
在很多人看来,忍界即将一统,但能够击败敌人登上老大的人到底是谁,还有待商榷,毕竟火之国和水之国都不是易于之辈。
很多人觉得水之国的机会很大。
因为水之国击败了雷之国,吞并了土之国,拥有雾隐村,岩隐村,以及云隐村三个忍村的实力,底蕴深厚。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火之国的机会同样不行。
因为火之国击败了风之国,吞并了砂隐村,再加上火之国一向是忍界大战的胜利者,三次忍界大战三次胜利,足以证明火之国的实力。
哪怕是雾隐村,云隐村,以及岩隐村联手,也未必是火之国和砂隐村的对手。
就在大部分人猜测火之国和水之国之间的战争,到底会以什么形式打响的时候,王博却给白银超人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告诉白银超人,是时候一统忍界了。
白银超人答应了下来。
于是双方开始扫荡周围的小国家,什么田之国,雨之国,川之国,波之国,铁之国,泷之国,霜之国,草之国,雪之国都成为了王博和白银超人扫荡的对象。
这些都是小国家,土地并不广阔,几乎是每过几天的时间,就会有一个小国被王博或者白银超人扫平,并入自己的国家。
这些小国家连自己的忍者都没有,比如波之国的人,发布任务还要跑到火之国,就证明这个国家不但弱小,而且没有忍者。
既然如此,他们自然无法阻挡王博派遣过去的忍者。
当王博派遣过去的忍者出现在波之国的大名府时,波之国的大名就投降了,王博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接管了这个国家。
实际上很多小国家都是如此。
当然,这其中王博也不是没有遇到过一些阻碍。
比如王博在派遣人扫荡铁之国的时候,就遇到了强烈的抵抗。
铁之国是一个中立国,很久以前忍者们就约定好了不对这个国家出手,所以避免了几次忍界大战。
甚至在第四次忍界大战之中,五大国五影会谈地就选择在铁之国,铁之国的领导者也充当五影会谈的主持人。
原因之一就是铁之国的中立态度和很久以前的忍者的约定。
铁之国没有忍者,只有武士。
这群武士虽然也修炼查克拉,但战斗的方式靠的剑术,而不是忍术。
不过铁之国的武士实力其实并不低,铁之国的大将三船被誉为传说中的居合斩高手,刀法速度极快,让忍者们连结印的机会也得不到。
青年时期曾经和忍界半神山椒鱼半藏交过手,并且活了下来。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三船的实力绝对不会逊色于任何一个影级别的强者。
因此,当王博派遣忍者想要攻打铁之国的时候,自然受到了铁之国的抵抗,大将三船带领着手底下的武士,和王博派遣过去的部队开始了拉锯战。
因为三船对铁之国的地形熟悉,在加上他十分清楚忍者之间的战斗,因此在短时间内挡住了王博手下的进攻。
当王博的手下几乎把铁之国周围的国家都打完了,铁之国依旧没有沦陷,还在顽强抵抗。
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铁之国的沦陷,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于是王博把佐藤间调了过去,让他尽快攻下铁之国。
佐藤间跟着王博这么长的时间,实力强大,进入铁之国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直扑大名府,将大名抓住。
铁之国的大将三船自然不允许佐藤间这么做,在大名府内和佐藤间大战了一场。
最终,佐藤间凭借着出神入化的铁块,挡住了三船的居合斩,并且趁机击败了三船,抓住了大名,攻略了铁之国。
而这个期间,王博则在处理公务,努力的消化这些扩大的地盘。
有些国家并不是打下来就完事了,还要耐心的治理。
一旦弄不好,国家的子民就会不满,不满到了极点就会反抗,到时候更加的麻烦。
所以王博必须处理好这些事情才行。
好在王博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手段,很快就把这些国家的子民安抚,并且发布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及奖励,让他们对于火之国有了认同感。
纵然有一些不安分的家伙,但在大势之下,翻不起什么浪花。
时间如流水,不舍昼夜。
眨眼间又是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此时的忍界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忍界那些大大小小的国家已经彻底的消失了,不是被火之国吞并,就是被水之国吞并。
现如今,忍界只有两个国家。
火之国和水之国。
这两个国家各自雄霸一方,分割了整个忍界,其他的国家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