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九章 一条咸鱼

  船队经过造船厂外,船上的人纷纷挤在船舷一侧,挥动着手,高声欢呼。
  他们并不知道站在码头上的那个身影就是大汉的皇帝。
  远航万里归来,他们看到了家乡故土,看到了岸边的人们,自然会觉得亲切,所以他们的欢呼,他们的挥手,是向着这久违的乡土。
  李荩忱也笑着向他们挥手。
  不只是李荩忱,还有群臣,还有造船厂上上下下所有的人。
  欢迎这些在大汉另外一方领土上征战的英雄们归来。
  而看看造船厂中这一条条船只,可想而知在未来的岁月中,将会有更多这样的船队出现,航行在大海上,将南洋、东瀛等等海外岛屿都笼罩在大汉的武力威慑之下,并且纳入到大汉的商贸网络之中,让它们的一切都脱不开大汉的影响,最终和大汉融合在一起。
  李荩忱相信,这个时代,还真的没有谁能够对抗大汉贸易和文化的联手输出。
  如果有谁能对抗,那就让他们尝尝火器的威力。
  目送这支庞大的船队离开——一般他们的目的地应该是大江上建康府或者京口的码头——李荩忱方才带着群臣沿着堤岸走向那几个巨大的工棚。
  海军方面负责舰船验收的将领向李荩忱介绍:
  “现在我们主要打造的都是双桅横帆海船,主要要求的是货物或者武器的装载量大、能够对抗海上的风暴,从而能够以两船甚至单船的形式穿行在大海上。”
  李荩忱颔首,单纯论远洋航行中的稳定性,西方人比较习惯用的横帆、软帆,终归是要比华夏自古以来传承的纵帆和硬帆好上很多。而横帆的应用,也意味着一艘船只不需要保持太多的桅杆,在体型上也就得以控制。
  对于一艘中型的海船,无论是运输还是作战,双桅就已经足够了,桅杆再多会导致船体过大,反而不易于操控。
  更重要的是,现在大汉海军横行海上毫无对手,耗费这么多资金打造超大型的海船几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万一出现什么意外,反而是巨大的损失。因此三桅以上的大海船,海军也就保留了四五艘而已,主要目的也是用来巡视南洋各处岛屿,向世人宣告大汉对于南洋的掌控。
  当然了,这么大的海船晃悠一圈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能够让不少南洋蛮夷心悦诚服。
  眼前的这些下饺子一样批量打造的海船,李荩忱相信肯定也是海军经过多年的摸索并且吸取不知道多少教训之后打造出来的最符合现在大汉需求的船只,所以李荩忱并不多加指点。
  他只是伸手抚摸着一尊尊随时准备吊装到船只上的火炮,沉声说道:“朕只期望这些火炮,能够永远的面朝大海、背对大汉,击退大汉的强敌、镇压不臣的蛮夷,让整个世界,都在大汉的火炮下颤抖,而大汉的子民能够在火炮的庇护下安居乐业。”
  随驾的几名海军将领齐齐行礼:“臣等遵旨,此亦海军所愿!”
  李荩忱默然。
  其实他还有另外的话想说。
  只有海天上永不散去的隆隆炮声,才能时时刻刻提醒着大汉的百姓,犹然还有强敌在外,虽然有海军在阻挡、在征服,但是华夏的任何一个人,都还远没有到可以安乐忘忧的时候。
  ——————————————-
  李荩忱也并没有在松江停留太长时间。
  已经是深冬,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李荩忱必须要尽快深入大江。
  他是沿着运河南下的,只不过此时想要北上可就来不及了,因为寒风阵阵之下,运河上已经出现了薄冰,随时都有可能封闭。
  因此李荩忱原本的视察规划,就是沿着大江抵达江陵等地,然后从那里弃船上岸,沿着新修建的襄阳到河洛之间的驰道北上。
  当大江上已经有片片雪花飞舞的时候,李荩忱也抵达了江陵。
  而这一天,已然是大汉新元五年的最后一天。
  除夕,便是今夜。
  陛下抵达江陵,自然要驻跸江陵行宫,也就是曾经的西梁宫殿。
  夜色已深,李荩忱靠在软榻上,信手翻着奏章。
  半掩的门外,传来陈宣华和尉迟贞的笑闹声。
  李荩忱也不由得一笑,心情甚好。
  “陛下最近身体要比之前北伐的时候好多了。”靠坐在一侧的正是蔡容,她的手指刚刚从李荩忱的手腕上拿开,含笑说道,“当时可是明显的肝火旺。”
  李荩忱伸了一个懒腰:“当日天下大势压在朕的肩膀上,北伐胜负甚至足以关乎到何时才能结束这三百年的混乱,朕如何能不肝火旺?有时候看着前线将士久攻不下,都恨不得以身代之,便让朕看看那一块块骨头又有什么难啃的?!”
  李荩忱话说到这里,自然是大放王霸之气。
  蔡容柔柔一笑,因为她很清楚陛下接下来的反应。
  跟在陛下身边时日虽然不多,但是她已经深谙陛下逗比的性情。
  果不其然,李荩忱接着一翻身:
  “至于现在嘛,当一条咸鱼多开心。”
  蔡容忍不住掩嘴轻笑:“陛下今日心情很好啊。”
  “久别重逢,心情能不好么?”李荩忱握住她还没来得及抽走的另一只手。
  李荩忱离开建康府的时候,把沈婺华和徐素留在了建康府。
  孙思邈打算推动医疗费用的减免,甚至可以说是医疗保险,李荩忱肯定要动用内府的力量护持的。
  有沈姊姊和徐素出面,自然可以稳住一些可能会有意见的江南世家。而江南,其富足的本地税收,显然本身就足以支撑医疗保险的投入,所以李荩忱选择这里作为试点。
  最大的威胁自然就是江南世家。
  江南世家虽然已经远远不比当年,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之中还是有很多广泛的参与到了大汉的工商业发展中。
  李荩忱不得不承认,这些世家的嗅觉的确是敏感。
  他们在意识到朝廷不会允许他们依旧以旧有的姿势存在之后,便积极地开始转型,正好他们还保留下来的部分财富用来作为进入工商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而医院和书院自然也是他们努力的两个重要方向,因此医院体系内是有世家大量投资在的。
  毕竟医药这东西,只要形成了体系,获得药品的成本就会大幅度下降,自然从中可能获取的利息就会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