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零章 皇后会做人
只有民族真的融合在了一起,才能说大家都是一个大家族的。只要林邑人还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大汉在南方的统治,这帮越南猴子有多么能折腾,李荩忱作为一个后来人可是很清楚的,既然指望不上他们能够安安稳稳,那就不如想方设法的将他们从这个世界上抹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些安南人不会影响到大汉整个南洋战略的实施。
林邑可是南洋战略上最重要的一环,没有林邑这个跳板,大汉很难将手伸到南方去,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郑和下西洋等的航海壮举,实际上和当时的占城等国家同中原王朝关系还算不错有一定的联系,当然这个关系不错,有的是给钱的原因,有的是打怕了的原因······说到这里,大宋可能要在背后打个喷嚏。
而就算林邑人明白汉人的“险恶用心”,但是在汉军海军以及陆师的强大压迫下,他们根本没有勇气反抗,只能乖乖的接受这命运的安排,毕竟打不过人家,人家不让你直接灭亡就算很不错的了。
现在的林邑人只是出于半开化状态,要让他们和历史上的越南人一样先是打法国再是和美帝硬抗,未免高看他们一眼了,虽然后世的越南也就那个样子,对于他的叫唤,北方的大国根本不屑一顾。
南方的疫情已经被控制住了,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虞世基等人耍点儿小手段来恶心安南人的话,早就应该被控制住了,沈婺华和萧湘也没有必要非得在建康府坐镇。
乐昌分明还是想要让徐素和陈月仪能够锻炼锻炼。
现在后宫之中的姊妹们,都有各自的事情,但是沈婺华和萧湘的经验都属于比较丰富的,让她们在后方坐镇指挥调度显然更合适,经验不多的徐素和陈月仪总是要出来锻炼一下的。
以后大汉的版图更加辽阔,只是凭借一个人很难顾及全局,大家最好都经验丰富一些。
乐昌这也不算是私心,而且她让陈月仪过来,甚至已经对元乐尚和尉迟炽繁等人表露出来了明显的善意,毕竟陈月仪的父亲陈山提虽然已经战死,她的北方陈氏和乐昌的始兴陈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北方陈氏和尉迟氏、元氏等等的关系很密切,所以乐昌并没有因为元乐尚和尉迟贞的存在就不让陈月仪北上。
这个皇后,乐昌当得还真是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李荩忱当然知道自家的这位正宫娘娘心里可有自己的小九九,后宫妃嫔之间虽然现在不至于因为无所事事而每天想着些龌龊的事情,但是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还是存在的,哪个时代都不缺少塑料姐妹花。而乐昌作为居中调节的人,自然就要尽可能的展现出来自己公私分明、绝对不会因私废公的一面,甚至她若有若无的偏向于对面,更能够展现出来她的公正。
乐昌越是这么做,她的名声就越好,群臣更会拥护如此有宽仁之心的皇后,就算是李荩忱想动她恐怕也动不了,更何况后宫某一个妃嫔了,怕是连挑战她地位的资格都不够。
“那你们也是任重而道远啊。”李荩忱调笑一声。
徐素微微颔首:“妾身这一次北上主要负责义学方面的事情,陈家妹妹负责慈善堂的事情,至于医院······”
徐素俏皮的眨了眨眼:“陛下就交给别人去做吧。”
李荩忱怔了一下,蔡容虽然和自己没有发生什么呢,但是绯闻早就已经满天飞了,建康府也不是第一天知道消息,所以徐素这丫头分明是在调笑自己。
“咳咳,她还不算是······”
“妾身在说宣华妹妹和阿妙妹妹,再不济让元家妹妹别伺候陛下了,出来帮帮忙也没有任何问题呀。”徐素径直说道,有些奇怪的问道,“陛下难道不是这个意思么?”
李荩忱怔了一下,好啊,你耍我?
“素儿,你原来可不是这样的,说,是不是跟谁学坏了?”李荩忱一把将徐素抱住,伸手挠她的痒痒。
徐素没有想到李荩忱竟然来了这么一手,顿时连连求饶,她可最怕李荩忱挠她。
“陛下饶命啊!”
李荩忱松开手:“都是当娘的人了,竟然还敢调笑朕,说你错了没有?”
“没有!”徐素笑嘻嘻的说道,直接钻到了陈月仪的背后。
“那就好好的罚你。”李荩忱张牙舞爪的扑了上去。
陈月仪和元乐尚正在对着陈月仪从南方带来的一件新式衣服评头论足,徐素横插进来,让她们吃了一惊,而李荩忱又从后面不管不顾扑了上来,几个人顿时闹做一团。
——————
婢女们送上来茶水,李荩忱整了整衣襟,一本正经的说道:“朕现在手上也没有那么多钱,没有办法满足你们的需求。”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现在整个大汉上下都在需要钱,甚至原本的财政计划都已经被完全打乱,北伐消耗了众多的钱粮,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缺口,以至于朝廷不得不出面向钱庄举债,虽然实际上钱庄也都是属于朝廷的,具体隶属于商部,朝廷此举不过是把自己的钱从一个地方挪到了另一个地方花掉了,但是即使是这样在现在的金融体系下,这个流程还是要走的。
毕竟钱庄之中的这些钱都是百姓和各个家族储存进来的钱,到时候朝廷再还回去肯定也是要算利息的,否则百姓们谁还同意?实际上朝廷这么做就类似于后世发国债了。
钱终归还是要还的,利息也不能少,因此李荩忱现在也很头疼。
北伐之战稳扎稳打固然没错,但是稳扎稳打的背后自然也就带着大量的钱粮消耗,这让李荩忱也很无奈。
现在为了北方的发展,医院和书院等等也都属于必须要尽快建立起来的东西,只有这些在,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南方制度的优越性,毕竟在当初北周的统治下,看病、读书之流的几乎是北方的人难以想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