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半块裁决令
按照现在的形势看来,歼尸案虽然破了,凶手也被莫小川亲手灭了,但幕后的肖大壮和危还不知所踪。
吃一堑长一智,莫小川为了安全起见,暂时还不敢把花花叫回到山海酒吧来上班。
不过好像一直这么躲着藏着也不是办法。
如果对方真的有心要查的话,就算莫小川跟花花之间没有信息往来,但小丫头毕竟在山海酒吧做了好多年的兼职,大部分熟客都认识她,危只要随便叫人打听一下消息,想要找到花花简直易如反掌。
这种敌在暗我在明的感觉真的很让人憋屈啊!
而且肖大壮的出现也给莫小川敲响了警钟。
说句实在话,如果幕后黑手只有一个危的话,莫小川根本一点儿都不惧,毕竟对方是山海一脉的人,就算是刚正面,也奈何不了莫小川分毫。
但像肖大壮这样,来自其他体系的妖魔鬼怪可就不一样了。
想当初在唱乐迪,莫小川差点儿就被蒲牢给唱跪了好吗!
究其根本,还是莫小川自身的御敌手段比较有限。
在成功激活南山经之后,莫小川总共获得了四种特殊能力,或者更准确的来说,是三种。
其一,是九尾狐和蛊雕所具备的蛊惑之力。
然后是凤凰的火意。
以及旋龟的……呃……关于这个莫小川还没研究出来,也不知道旋龟到底有啥能力,难道是能治水?
那管个屁啊!
而且说实在的,在真正的实战当中,关于蛊惑之力这种东西,其实用处也并不是很大,你拿来对付一下普通人还行,要真碰上有一定实力的大妖,人家那精神抗性可不是你随便眨眨眼睛就能攻破的。
比如当初九尾狐来酒吧里找莫小川的时候,哪怕已经将自身的媚意施展到了极致,也根本动摇不了阿龙分毫。
而且可以用来抵抗蛊惑之力的特殊物品也是一抓一大把,就连汪科长都能从一处调来成批的灌羽,要是在双方都有准备的情况下,莫小川就算把九尾狐和蛊雕的能力轮着用,也不见得能把敌人怎么样。
所以说来说去,现在的莫小川其实就只会一招。
喷火……
嗯,喷这个词儿可能用得不太准确,不过反正就那意思吧。
莫小川本身手中就有凤羽,再加上他脑中的凤凰虚影,两者同时启用,最后所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足以秒杀蛊雕!
但这玩意儿,杀伤力大是大,可以莫小川现在的情况,短时间之内他只能用一回!
然后整个人就虚了……
也就是说,未来当他面对强敌的时候,如果不能做到一击必杀,那么就只能坐着等死了。
这不是坑爹呢嘛!
莫小川突然觉得,自己这个裁决使的身份,除了能在山海一脉的妖怪面前耀武扬威以外,好像其他什么鬼作用都没有啊!
怪不得老家伙走之后还把阿龙留下来给自己当保镖了啊!
莫小川越想越郁闷,然后在走出杂货间之后突然发现,客人怎么都没了?
黑二哥等人也不知所踪。
正当他心生警惕之时,却见阿龙从吧台后面走上前来,将一面巴掌大的旗子呈到了莫小川的眼前。
“少主,既然您已经正式掌握了移山填海之能,属下也该将此令交还与您了。”
莫小川没怎么听懂。
移山填海是什么玩意儿?
自己什么时候掌握的?
我咋不知道呢?
但莫小川至少认出了阿龙手中的那块令旗,不是别的,正是山海裁决令!
阿龙怎么会突然将这玩意儿交给自己了?
莫小川这人生性多疑,一时间竟然有些不敢伸手去接。
因为他担心这里面有阴谋啊!
虽说现在阿龙是莫小川身边最可以信赖之人,也是他能够在山城横淌的最大仰仗,但莫小川永远不会忘记,当初他第一次识破阿龙真身之时,阿龙对自己所表现出的无穷杀意!
当时要不是莫小川得山海意守护,并且阿龙的力量被封印了大半的话……
莫小川早就已经凉了。
所以这会儿阿龙一提出交还裁决令,莫小川就忍不住在心中打了个突。
这令旗,为什么会留在阿龙的手中?
会不会就是在封印他的力量?
如果自己拿回了令旗,阿龙的封印是不是就被解开了?
要是到时候阿龙又想杀自己可怎么办?
怎么才能把他重新封印住?
需不需要电饭锅之类的东西……
谁曾想,就在莫小川这么一愣神的工夫,阿龙已经将裁决令塞到了他的手中,然后……
事实证明,莫小川想多了。
纯粹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龙之腹。
“山海裁决令共分为两块,一为山令,一为海令,传说中若将两者合二为一,便有通天彻地之能,可惜早在清王朝覆灭之前,海令便遗失了,所以少主手中拿的这块,是山令。”
莫小川听着阿龙的介绍,总觉得这个设定颇为耳熟啊!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屠龙宝刀,点击就送……
呃,不是……是将屠龙刀和倚天剑都拿到手之后,就能得到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么?
不过很可惜的是,海令在清朝就没了,现在即便让莫小川去找,也只能完全抓瞎。
莫小川拿着裁决令掂量了一下,感觉这玩意儿轻得有些过分,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材质制成的,更重要的是,即便他只是将其拿在手中,什么也没做,也能体会到某种血脉相连、如臂使指的奇妙感受。
莫小川没有急着去探寻裁决令的奥秘,而是出于好奇,对阿龙问道:“最后一位同时拿到山令和海令的裁决使,是谁?”
当问出这个问题之后,莫小川突然觉得自己有些愚蠢。
毕竟那都是清王朝的事儿了,估计阿龙说出个人名儿来自己也不认识。
但很明显,莫小川还是低估了山海一脉对于整个华夏历史的影响力。
所以当阿龙开口回答的那一刻,莫小川当即就傻眼了。
“是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