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负责东平府的刘迎,负责大名府的何若愚也开始学着刘完素的做法组织灾民,不过他们手里不像济南府那样有许多老式火枪,但是按照军事组织来转移灾民却极大的提高了效率,让灾民被大规模杀戮的风险降低了许多。
  这样做还有更大的好处,大同社的人一直在灾民中传播大同社的思想,把许多青壮拉进了大同社之中,让这些拿着武器保护家人的年轻人除了有本能外,还有了使命感。
  灾区百姓的转移和南北军事行动的信息,每日都会有青衣卫的队员传递给葛重兴,然后葛重兴会把重要的情报汇报给宋杰。
  刘完素等大同社的做法也很快被宋杰知晓,这让宋杰对刘完素更加看重,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把百姓按照这样的方式组织起来。
  一般地方官员的做法都是按照各村、镇、县等行政编制来组织迁移,然后在军队的保护下行动,如果是正常的迁移还好说,但对于这些灾民来说会有许多问题。
  有的村受灾严重,甚至整村的人都死光了,稍微好一点的,有一些幸存者,但不是全家人都能保全。
  从人类的本能和华夏的传统来说,青壮都会把妇孺老人先救出去,有时候青壮就可能身亡,留下这些妇孺老人便没人保护,即便各地政府把这些幸存者统一起来,大多数人没有亲缘关系,都是各顾各的,老弱妇孺得不到照顾,当金兵来袭时,大家当然都是顾着自己的亲人,这样就会造成老弱妇孺的生还率降低。
  而按照刘完素的办法,把青壮按军事化组织起来,并在他们中宣扬大同论,把大同论的精华编成让人易懂的口号,这样便能让受灾不严重的地方的百姓对受灾严重的百姓进行帮扶,特别是对老弱妇孺的照顾。
  其实这个办法也不稀奇,从战国时的秦国,到后来的女真人,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对百姓进行军事化管理,到了宋代反而弱化了。
  最初赈灾的工作进行得并不算顺利,加之有金兵的袭扰,受灾的百姓并不能拧成一股绳,灾后老弱妇孺死亡反而变多。
  这在新附的济南府、东平府等地中,究其原因还是与宗族和土地有关。
  受灾的地方没有经过土地改革,宗族势力控制着大量土地,大量的佃户依存着宗族生存,但洪水来了冲毁了良田,淹没了房屋,让地主家的粮食也进了鱼腹。
  另一方面,各大宗族的房屋往往比普通百姓修得更结实,族中的人口更多,在洪水中生存下来的几率更大,加之在地方政府中宗族的子弟做官的比例很大,因此救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几乎都是先救助这些宗族势力的幸存者,而对那些佃户不说视而不见,至少不会重视,更别说那些只剩下老弱妇孺的家庭。
  刘完素一到济南府后便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才想出这个办法。
  幸存的灾民中还有许多的佃户中有青壮,他们并不是不愿意帮助妇孺老幼,而且一直以来依附于宗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要么是跟着东家,要么就是各顾各。
  只有通过建立准军事组织的模式才能打破宗族的影响,让赈灾工作高效起来,当然大同论的思想起到指导作用。
  ……
  刘完素的做法启发了宋杰,他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解决华国境内金兵袭扰的办法。
  还有什么比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中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于是宋杰颁发敕令,在华国境内建立民兵组织,称之为乡兵,按照村为单位,每户出一名青壮,按照宋家军的编制以伍(五人)、队(二十五人)、都(一百人)、营(五百人)、团(二千五百人)、旅(一万人)、军(五万人)为单位组织起来。
  同时宋杰在敕令中规定,每一个金人或宋军士兵的人头价值五十华元,或一亩地,金兵的马匹缴获后归当地所有,每五人由政府发火枪一把,每都有火枪二十把,其余人发放马刀和长枪。
  而且奖励的华元不需要强制存入王室银行。
  当然这个火枪是前装线膛枪,而且朝廷放开之前禁止民间生产火枪的限制,并允许各地商帮向军工坊购买制造之法,同时允许军工坊向各商帮售卖优质钢铁、火药和铅弹。
  宋杰不知道他这样做,仿佛开启了潘多拉的魔盒,给华国民众的血液里注入了一股战争的基因。
  不过,宋杰在敕令中规定,各地乡兵的都头及以上的人必须由大同社社员担任才行,否则不能带兵。
  一开始,许多地方连大同社是什么都不清楚,于是纷纷打听这个大同社是何方神圣,当他们知道这是王上成立的一个以实现大同世界为目标的组织后,民众加入的热情倒是高涨了起来。
  由于金兵在华国境内袭扰,给华国百姓也造成了恐慌,于是各地纷纷建立起乡兵,因为政府只能满足五分之一的人的火枪配置,各地乡兵便出现了自掏腰包购买火枪的情况,这也给军工坊带来了大量的订单,而那些被允许制造火枪的商帮因此也有了生意。
  白家人始终是商业嗅觉最灵敏的,他们率先拿到了生产火枪的牌照,于是白家商帮成了第一家民间军火商,不光如此,白家商帮还参与了王室的海贸和捕鲸计划,白家早就派人到南方去买船和雇佣工匠。
  除了白家外,葛家,孙家,王家等大家族都纷纷加入了军火生产商的行业,短短两月期间,军工坊便发放了十二家军火商的牌照。
  而各地乡兵成立后,特别是在淄州和青州的乡兵,居然出现了主动寻找金人骑兵的事情,一个金人士兵的人头可是价值五十华元。
  更有甚者,李康在邳州和海州与大宋交战时,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上万人的队伍,他们手里拿着老式前装线膛枪,朝着宋军开火,而且异常勇猛,割人头都是用抢。
  这把李康都吓了一跳,接着便有人来找到他,说是大同社海州分设理事,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壮年人,一副农民的打扮,开口便道:“李康道友好,我大同社海州分社前来助王师灭敌,这些人头我们就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