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河南行 游开封
国人办事都是在酒桌上,这话现代如此,几百年前的明末也同样是如此,双方饮宴之间就是定下了河南向导这件事,当然还有些不能与外人说明的话,就不能说了。
李孟回到客栈睡下,醒来之后,陈六就过来通报说是文如商行已经是派了几名向导过来,这几名向导若说关系,居然还算是熟人,都是去年青盐那件事上出力不少的孟老掌柜的家人。
孟老掌柜在炒卖青盐这件事情得了近万两银子的好处,早就是回家做富家翁去了,不过却不准备让子侄们安逸享乐,还都是散在外面做工赚钱,这次被派来给李孟做向导,几名孟氏的子弟都很欣喜,他们可都听过长辈所说的,这李二郎可是咱们孟家的贵人。
既然一切准备的完毕,李孟简单的香盐铺子交待了下,和相关的客户之类的打过招呼,一行人又是匆忙上路。
济宁州向南到河南、南直隶一带有很密集的水系,李孟他们的车马乘船行进即可,倒也省了几分力气。
在路上倒也颇为的无聊,每日看着两边的风景并没有什么意思,不过本以为出来游山玩水的盐丁们却都是失算,虽说是在水上行舟,可训练一点没有耽误,每日李孟都是要求船*岸两个时辰,把各项的操练都是来一遍。船家自然没有不愿意的地方,反正各项的银子都是给的十足,多一天多赚一天地钱。
船上的这些天生活,李孟还真是有了些领悟。比如说灵山卫所那些老军官都隐约模糊的提到,行军打仗,行进之中一定要沿着江河,一来是水运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畜力,二来是就近就有水源。
这样的知识是在现代参军的李孟根本想不到的,以现代战争那种完备的后勤体系,还有各种高效率的交通工具,根本考虑不到这方面去。
济宁州和孔三德的交谈给李孟有些触动,不管是孔三德还是胶州城地周扬,都是看到了这个形势。以天下论,孔三德和周扬绝对算不上是什么惊才绝艳之辈,以此推论,天下间了解到这事的人应该是不少。
可为什么到最后还是那般的局面,莫非真是历史车轮和大势不可违背…
这个问题太过郁闷,李孟也不愿意多想,可是在水上的行走。除了头两天还有些新鲜之外,接下来的几日并不愉快,水边一般都是有村落聚居,穷困和苦难就是对他们全部的描述。
*紧济宁州的民户还好,可是离河南越近。就越觉得这天下确实是在遭受灾难和折磨,几次上岸练习地时候,都是见到在岸边有倒在那里的尸体,腹部涨大的饿殍,模样凄惨,很多的尸体被野兽撕扯的破烂不堪,天气有些溽热,很多尸体都是散发出恶臭。每次上岸都是要先让盐丁洒石灰掩埋。
可尸体太多,根本忙不过来,以后索性是先看看有没有尸体再*岸,至于沿岸逃荒乞讨地流民。那根本不是什么稀罕事情了。
实际上这个船队里面,除了李孟之外,没有人对两岸发生的景象有惊讶,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就是司空见惯的景象。
在李孟看来。明代的邸报有个好处。天下各处的灾荒大事一般都是及时通报,对于他这种穿越而来的角色。总归是能得到有用的信息,不过岸上地这些流民大多是河南那边过来的,可看邸报上,那边的年景还算是可以,没有什么大旱大涝的。
闲暇时问起船家和带路向导地孟家子弟,尽管他们或者是隐晦,或者是明白的说,但是意思全都是差不多,孟家那几个子弟里面,有个叫孟恩的说的最直接,当日李孟问起,孟恩朝着河里吐了一口,恨恨的骂道:
“还能有什么灾荒,那些藩王就是最大地灾荒……”
然后这孟恩就被他地几个兄弟捂住了嘴拖了下去,李孟好歹也是朝廷命官,在他面前大骂藩王,这不是自己找死吗?
不过在到达丁家道口,入黄河,进河南的时候,也把这事情搞清楚了,实际上此类地明人笔记和清人的文章,传到现代的有许多,当然李孟基本上接触不到。所谓的“河南之祸,不在天灾,而在藩王。”
万历末年的时候,已经封“周,赵,伊,徽,郑,唐,崇,潞”八王,然后又在洛阳封了福王,又说是河南的田地已经是不够封给福王的了,还要到其他省去划出田地来,河南又是通衢之地,很多大府,达官贵人住在这里的人也不少,他们同样是占据大量的田地,官府催赋税的时候,自然不会找这些藩王亲贵,官宦大族,那些赋税都是落在了平民百姓的身上,崇祯皇帝又是层层的加税,百姓怎么活的下去。
了解到这个原因之后,李孟反倒是觉得在山东看到的那些流民还不算多,居然没有出现大股的难民潮,河南平民的忍耐能力真是强。
丁家道口已经是河南境内,情况又有不同,这里算是山东入河南的一个关口,看起来颇为的繁华。
虽说也能看到不少的脸有菜色,形容枯槁的流民,不过也有很多人在兴致勃勃为衣食忙碌,看起来还算是健康。这也算是出乎李孟的预料,预想的那种人间地狱的景象倒是没有出现,整个渡口一带有一种畸形的繁荣。
李孟想了很久才是琢磨明白,之所以在灾难中还有一抹亮色,是因为这时代不光是农业,工商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多少还是救活了许多人。
根据做向导的孟家子弟所说,归德府*近南直隶,是淮盐大肆贩卖之地,地方与其说是河南所辖,倒不如说是南直隶的一个府,这些向导也是觉得李孟这次来是考察私盐贩卖的市场的,这些孟老掌柜的子弟都是努力巴结李孟,自然是有什么话说什么,丝毫不担心泄密之类的事情。
青盐应该是在华阴潼关和卢氏宝应一带,由陕入豫,李孟的目标正是这个地方,所以也不愿意在归德府多呆,直接沿着黄河洗去,沿河去开封府,走郑州去洛阳。自然是同意了向导的意见,直接上路。
补充了给养之后,一行人沿着官道走了十几里路,又在渡口换乘船只,当时的漕运都是沿着水路从归德到开封,开封到洛阳,然后供应关中一带,船运十分的发达,而且文如商行的生意看来做的门路通达,那几个向导出去联系,就搞到了船只,李孟的船费多给了五成,对他来说多花不了多少银子,可船家们人人乐意。
河南的情况已经是有些糜烂,济宁州下河南的时候,船家对于在岸边停*还没有什么说法,可河南的这些船家不到沿途*着卫所和大邑的码头,压根不敢*岸,闯军在河南的活动已经是有段时间,地方上的土匪和不法豪强也都是趁乱在外面拣些便宜,陈六和王海无事的时候闲聊。
听他们说,平民百姓轻易不敢离开自己居住的城池,那些野外的村子经常遭到匪徒响马乱贼的劫掠,百姓们要是出门离开城池去往他处,十几个人是不敢动的,一般都是结成一百人两百人的大队才敢行动。
唯一还有些太平的地方也就是沿河一线的城邑了,在河上,大队的官兵有足够机动力往来支援,城池之中*着水运也不愁补给,所以情况比起河南其他地方还算是不错。
八月中旬的时候,李孟一行人来到了开封城,船只需要补充些给养,那些向导也有文如商行的公事要办理,跟李孟商议,希望在开封城呆个十天左右,然后继续赶路。
李孟的烦躁和急脾气都已经是被快不起来的行路磨了个干净,知道就算是自己想快,也快不起来,当下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而且开封在们明代也是天下有名的大城,李孟自来到几百年前的明末之后,一直是在胶州呆着,没有去过什么大地方,济宁州虽然号称山东最富,可不过是个州城,局面还是小了些。
有机会来到开封府开封城这等繁华大邑,自然要找机会好好游览一番,李孟对历史不熟,不过也知道,朝代的末世,在繁华的地方在大势中会变成废墟,想要再次看到繁华,就要等几十年或者是几百年之后了。
在现代看那些小资酸腐文章,即便是李孟这样文化水平不高的职员,也对北宋那种如同梦幻般的繁华心向往之,两汉的唯我独尊,两晋南北朝名士风流,盛世唐朝的长安,哪怕是中明的太平景象能看到和生活在其中也好。
可偏偏有穿越了几百年时空的奇异遭遇,来到的朝代却是明末,黑暗即将来临的皇朝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