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没有后宫,唯你一人
“啊啊啊啊……”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
他们原先知晓自己的主子是华少,是个美如谪仙的少年公子。
后来他们得知自己的主子在北疆建立了大功勋,被皇帝敕封为“霁月公子”,天下闻名。他们那时候就自豪的恨不得到处去宣扬,霁月公子是他们的主子,是他们兄弟之家的主子。
再后来他们的主子从霁月公子变成了平西王,破西秦,收十城,以两千人之众创造神话。主子,在他们心里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了。
后来席礼拿了报纸告诉大家,他们的主子叫做玉韶华,是战神玉家的后人,他们的主子原来是个大家闺秀。可是却没有一点女子的矫揉造作和目光短浅,而且智谋无双,慈行天下。
现在,他们的主子要大婚了,嫁给皇上啊,宁皇啊,据说整个大陆所有女子都想嫁的理想女婿呀。被他们家主子给定下了,还有比这个更叫人激动和幸福的吗?
哭。
好多兄弟激动地哭啊!
高兴地哭了。
见过兄弟之家的兄弟,玉韶华和长泽便乘上马车回京。玉韶华原先带来的兄弟只有一千人跟随回京,凤鸣本来心里还在犹豫是否跟随玉韶华回京,长泽垂着眼皮说了一句“朕以为你应该比较想了解父兄的死因。”
凤鸣有点苦笑“人都已经去了那么多年了,草民更想往前看。”
长泽说“你不追究,是因为小七吗?——朕至今没有处理赵南一行人,你以为朕好心地养着他们?”
凤鸣猛抬头“陛下,您是说,是说,当年的事都是赵南搞鬼?和草民家里无关?和玉小姐家里无关?”
“朕以为这种借刀杀人的手段并不高明。”长泽不再和他说话,是该说忠勇侯府老夫人和南歌愚忠,还是说他们愚蠢呢?
当年的事虽然过去了十六年,可是,十六年并不特别长久,以他们的家世,想查找真相并不难。
有些人惯会自我催眠,不愿面对真相。
最后凤鸣还是决定跟随他们一起回京,而凤家军也留在了范阳。
贞帝二年七月二十日,玉韶华跟随长泽返京。
改装过的辒凉车,宽敞舒坦,楠木架,绢帛帷幔,巧夺天工,四匹宝马并驾齐驱,前后跟随着天下玉苑的十名兄弟和长泽的贴身侍卫,周西门、凤鸣、江南、江北左右护卫,抛却华丽的马车,单这些护卫就看着很是招眼。
马车里铺下了柔软的蚕丝垫子和蚕丝薄被,有一个小型的书架,有方形的红木条几,文房五宝俱全。玉韶华十分欢喜“长泽,这就是一个小型的书房啊,太好了。”
“唉,你呀!别的女子都喜欢胭脂水粉绫罗衣衫,弹琴吟曲,要么零嘴不断,你呀,过得太过清苦了。”长泽宠溺地伸手把她揽进怀里,“小七的爱好很不一般。可是,我,喜,欢!”
“长泽很是知晓女子喜好?”玉韶华笑嘻嘻地看着长泽,伸手捏捏他的脸,“唉,要再加紧营养,这脸上肉太少,手感不好。”
长泽任由她在脸上捏的粉红,揉搓得面颊变形“嗨,小七,你是女子,要端庄,注意仪态。”
玉韶华看着长泽美好的姿容,欣赏了一会子,忽然问“长泽,你看,宁国基本安定,百姓也慢慢安居乐业,你呢,也到了加冠之年,朝堂上那些大臣必定是卯足劲儿想把自己家族优秀的女子送到你的后宫……你不要放冷气!我说的是实情。我能理解他们,在世人眼里,男人三妻四妾原本正常,何况你是一国之尊,又生的如此好看。——我们回去,朝堂上势必要面对这个问题,我想问问长泽到底怎么想或者说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长泽面无表情地反问“如果这事交给你处理呢?”
玉韶华说“这不是该我处理的事。所以我只能问你。”
“我为什么要三妻四妾?为什么要充盈后宫?”长泽似乎很惊诧她的问题,这种问题需要考虑吗?
“长泽,我在认真问你话呢。”玉韶华有点儿生气,“麻烦你老人家能不能不要总是反问,可不可以正面回答?”
长泽双手一摊“我很严肃啊。大臣要我纳妃我就纳妃?娶不娶,娶谁和他们有关吗?如果连自己的事都不能做主,这个皇上做它何用?”
看着玉韶华黑溜溜的大眼,长泽低低地叹息“唉,我的心很小。只能装下一个玉韶华。”
没有甜言蜜语,朴实无华的话,玉韶华却瞬间感动满怀。
“若非你不愿,我欲与你同坐朝堂,共同治理万里江山。”长泽伸手揉揉她的脑袋,“你放心。上穷碧落下黄泉,唯你一个。你生,我便陪着你,你去,我便以死相随。生同衾死同穴,决不许碍眼的人掺杂在我们中间。”
“长泽,谢谢你。”玉韶华也不矫情,感动吗?当然。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长泽,我此生定不负你。
“可还有疑惑?”长泽看着玉韶华点头微笑的样子,有点呆萌,有点甜美,伸手在她鼻子上捏了一下,“想什么呢?这么出神?”
嗨,原本就是相信他的,只不过,在兄弟之家时,席礼闷闷的一句话“主子,嫁给皇上,是不是以后会被很多的妃子闹心?”
她当时没有直接回答,只玩笑地看了洗礼一眼“怎么,担心你主子玩不过人家?”
凤鸣当时也是用担心的眼光看着她。
是啊,这样的一个时代,一个三妻四妾、后宫三千的时代,所谓的一生一世一双人,真的有点奢侈的梦想。
不过,现在他正面回答了,玉韶华也觉得自己有点作,心里感动,也有些惭愧。
玉韶华揉揉鼻子“长泽,我在想,国家初定,百废待兴,我们虽然一举灭掉了燕,百姓心里的那杆秤其实还是忐忑的,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食有粟居有所,有田种有书读,生活安定便会心安,知书达理便晓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