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节 东藩(1)

  说实话,这笔买卖让薛庆自己选择,他肯定不同意,山东州县被女真人拉锯那么久,早就残的不能再残,高邮、天长军经过这几年恢复,吸收了十几万山东河北难民,以及回迁的本地人,甚至吸引了一些江南移民,已经恢复到战前,税收丰厚,土地肥沃,还卡着运河沿线吃用不尽。让他移镇,重新开发残破的山东州郡,他肯定没兴趣,他不是有大志的人物,只是一个有一腔血勇的小人物,危难之际,他可以挺身而出,但温柔乡里,他却不想挪窝。
  李慢侯考虑良久,能将山东作为一个整体版块,控制在手里,当然最好不过。也就不怕金兵主力南下,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守不住大不了放弃北部,退守南部沂蒙山区,很容易阻挡金兵南下。一旦恢复起来,这里又是最好的前出辽东的后方基地,如果能有整个山东为辽东提供支持,那么就能两头拉扯金军,金军南下,李慢侯就出兵辽东袭扰,金兵回援,李慢侯就从山东北伐,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大机动优势,用船跟马来较量,船还是从海路直线突击,战马却要迂回一个渤海湾,这能一举改变战略上的机动力不足劣势。
  所以他很快就同意了,于是薛庆不情不愿的移镇山东,得到了四州之地,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李慢侯劝他说,他在高邮、天长军的土地没人动得了,都是可以传家的财产。来山东不过是给孩子多赚一份,他儿女可不少。这么一说,已经失去斗志很久的薛庆,才慢慢开始打起精神。
  不过他打起精神也没什么用,李慢侯给他推荐了一连串官员名单,薛庆自己的人都留在高邮,转为朝廷官员。因为他那些部下也跟他一样,不想来北方过苦日子,也没有给儿女多赚一份产业的想法,要赚的话,守着运河更好赚不是。
  薛庆是迫于无奈,只能接受李慢侯的解释。他随便看了看那些名单,就一一任命。反正李慢侯推荐的人,能给他带来好处,肯定不会亏了他。而且让他自己做,其实根本就做不来政务,带兵还凑合,牧民真不行。
  薛庆移镇之后,朝廷再次完全控制了运河,从运河南段的真州、扬州,中段的高邮、楚州,北面的徐州、南京,一直到东京,完全掌控在了朝廷手中。藩镇势力彻底离开运河,而且被运河一分为二,东面只有林永的通泰偏居东南、西边的其他藩镇都在淮西,北边的赵立只有一个陈留县,名存实亡。
  代价是李慢侯的藩镇势力大大扩张,形成了江北藩镇集团一样的另一个藩镇集团,山东藩镇集团。不过在朝廷看来,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山东毕竟直面敌境,而且残破不堪。用山东换运河控制权,赵鼎这样聪明的人,很难不接受。而且将之前连成一片的藩镇集团,分割成了三个互不连接的区域,一旦有变,方便逐个击破。
  山东藩镇化后,李慢侯在这一带的权势达到顶峰,现在的山东藩镇,可跟林永他们不一样,都是早就依附李慢侯的势力,是真正的自己人。连他们手下的官员,李慢侯都可以统一调配安置。
  因此他可以一体化的操作山东大局,稳定局面的工作,之前已经完成。情况不好也不坏,不好是经济条件极其恶劣,不但人口不足战前的三成,而且被刘豫搜刮的濒临破产。刘豫搜刮的目的,一方面是穷兵黩武,想要南下吞了赵构的花花江山,另一方面则是北上给女真主子进贡,刘豫专门给老百姓设了一门什一税,用来专项给女真人纳贡,每年高达三百多万贯。对于完整的大宋来说不多,可对于一个残破的河南地区来说太重。
  又要按时进贡,又要扩军备战,怎么办?靠税收是完全不够的,刘豫还做起了摸金校尉的勾当,把河南一带赵构家的祖坟都刨了,北宋历代君王的坟墓里,埋了太多宝贝,全都成了刘豫的军费,不然刘豫凭什么组织起几十万大军。
  现在丧心病狂的刘豫走了,山东人的幸福小日子就来了吗?还没有,幸福要靠他们双手来创造。朝廷之前还没设藩镇的时候,就免了山东的赋税。李慢侯也没打算收,可要休养生息,也得好几年。人口恢复,更是得一两代人。李慢侯能做的,除了继续免除赋税外,就是尽量采用非常规经济手段,来帮助山东人。连开登州、胶州两港,还不够。山东有海州所没有的重要资源,煤、铁都有。
  李慢侯决定鼓励开矿,矿产是工业的粮食,矿产开发本身就能带动一系列技术的发展,挖矿可以促进工程学发展,冶矿可以促进化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矿产是一项能最快速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把地下的资源挖出来,立马就能变现。
  于是淄川的煤,莱芜的铁,招远的金,这些本来就已经被发现的矿产,全部招募商人大肆开发。宋朝是一个处在小冰河期的朝代,所有才有女真、蒙古先后南下;宋朝的气温处于一个低区,因此刺激出宋朝的采煤业发展,技术也很成熟。但之前北宋采煤主要在黄河北部地区,在鹤壁的煤矿,竖井从地面可以深入地下四五十米,向四周开掘出总长一里多条采煤巷道,巷道内用油灯照明,还有完整的排水系统。这当然还很粗放,比如油灯照明,那是要命的。但不交学费,怎么进步?
  如此危险的工作,普通人不愿意做怎么办,用战俘!战争中可俘虏了不少战俘,甄别一下,被刘豫征发的签军就免了,以前李成、孔彦舟的余部,统统扔进煤矿,这些人曾经杀人放火,甚至吃人肉,无恶不作。疯狂过后,想当良民,当然可以,不过李慢侯有更好的去处给他们之前,就只能让他们挖煤。
  山东地区的矿产开采和冶炼,在宋朝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宋朝失去山东,后来的女真、蒙古都没能让山东采矿业恢复过来。
  山东矿冶发达的原因,主要是这里矿产丰富,种类很多,容易开采。这也是李慢侯能想到的,最快恢复山东经济的办法。
  经济不利的一面,可以用这些优势来弥补,有利的一面当然不能放弃。
  山东人口下降了一大半,留下的都是一些土豪,土跟其他地方的土豪一样土,豪却比其他地方的土豪豪的多。
  夹在女真人,刘豫,梁山好汉的夹缝中,还能活下来的土豪势力,想不豪也不行。因此这里的土豪各个都是真土豪,都建了堡垒,练了乡兵。李慢侯一一保留下来,而且给他们正式身份,小的是保长,大的是都保长,这让他们没怎么花功夫,就将山东堡垒化,保甲化。同样也不需要动员,他们就知道秋收后,粮食要藏到他们坚固的堡垒里。也学会了强敌来了就跑进山,强敌走了在回家种地的清野行动。
  一系列操作完成,都快到年底了。
  矿冶果然是见效最快的产业,不指望从其中征税,因此免税一年,许多从业者回归。
  山东产铁的州县很多,最大的莱芜监是宋朝四大铁监之一,每年课税近二十万斤铁,产量高达六十万斤,仅次于徐州的利国监,居全国第二位。矿工是钻山高手,战乱中他们存活率甚至比农民更高,因此不少躲过战乱,开始重操旧业。
  铁产出来了,李慢侯还从扬州招商,引来了不少工匠,让他们帮军队在这里就近打造武器、铠甲,扬州不少民间作坊已经发展到了很大规模,雇佣上百铁匠通宵达旦烧火锻铁,十分平常。他们从徐州购铁,打造各种工具。
  武器是其中利润最高的,李慢侯可是他们的大客户,因为出得起钱,订购最精良的铠甲和兵刃,有一批合作伙伴,邀请他们,没有不来的道理,因此纷纷在山东开了分店。不但供应李慢侯的军队,接受维修的订单,而且还开始向辽东倾销。契丹两大王和渤海高永兴都舍得花钱投资军队。
  战争期间,军火利润尤其丰厚,订单量巨大,由此带动了冶铁业的恢复。
  采金就不用鼓励了,这东西天生自带吸引力。之前宋朝在登莱二州的采金量最多达到了九千多两,吸引当地人大量撂荒土地跑去淘金,这还是政府控制下的采金数量。李慢侯将金矿区分包给了一个个当地土豪,许多土豪本就是靠着金矿发财的。一年产一万两不在话下,一万两黄金折合十二万两白银,十几万贯铜钱,足以养活几千人的生计。如果作为补充,忙时种地,闲时淘金,几万人都不在话下。不过养活人不是现在该考虑的幸福的难题,没有人需要养活才是难题。
  金矿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吸引人。李慢侯又在江南大量张贴告示,鼓励北人返乡,朝廷也很支持,因为在朝廷控制的州县,也在实行这种政策,朝廷很希望开封府一带的流亡百姓返乡,好恢复这里的经济。北人不返乡,北方凋敝,南方不安宁,北人返乡,一举多得。
  大量北人被淘金的消息吸引,开始在官府的帮助下,一路向北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