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节 维扬之变
什么去剿灭流寇,根本就是打着剿匪的名义逃跑。他甚至怀疑掘开黄河,制造流民,都是这计策的一部分。但他还是不敢这样想,因为太可怕了,人性真的可以如此可怕吗?他只能相信,掘河的目的,真的是为了阻止金兵南下。
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在李慢侯脑海中形成。金兵秋天南下,最先得知消息的杜充在滑州李固渡掘开黄河,黄河泛滥阻挡了金兵进攻开封的途径。同时赵构上报说金兵已经被阻挡,万无一失,申请去淄州一带剿匪。可是金兵恰好也去了那一带,结果赵构打着追击流寇的旗号不断南逃。金兵则在他身后不断的追击。
这应该是两条线,只不过巧合的交织在了一起。赵构一直想南逃,可皇帝现在不是他,赵楷强硬的将他按在开封,迫使他不得不想出了这样的脱身之计。
赵楷一直将赵构按在开封,之前李慢侯也有些不理解。赵构是皇子,手握重兵,皇帝竟然不担心?可是往深处一想,李慢侯突然发现,这样的结果,其实是无可避免的。赵构身边聚集了大量河北的文武官员,这不是赵构主动招揽的结果,只是因为开封陷落,徽钦二宗被俘的时候,只有赵构这唯一的皇子是公开露面的,赵楷当时是躲了起来的。这造成赵楷争位的时候,手里的力量实际上远不如赵构。只是赵构根本不想当这个皇帝,就好像宋徽宗退位前宋钦宗哭哭啼啼不肯继位一样,承平时期,皇位当然好,可兵临城下,皇位就是最危险的毒药。结果是赵构主动跑到南京恭奉赵楷登基,之后他就被派去了开封。
为什么一定要将赵构放到开封,赵楷也是迫于无奈。赵构手里有大批文武跟随,这些人他无法信任。要么裁撤,要么收编。裁撤是不可能的,这些官员文官多是科举出身,官员任免没有合理的理由,皇帝也不能太过分;武将大多是西军军官,是原本就来这里勤王的,是来救援开封的,也没有罪过,加上西军将领手里的兵很难处理,只能由他们自己带领。
最重要的是,赵楷在南京,开封就是前线最大的屏障,赵构害怕不敢争皇位,赵楷何尝不害怕。开封府刚刚陷落,金兵杀人如麻,臭闻百里,挖开城外坟地,用棺材做马槽的这些野蛮习性,让他也深深惧怕,所以一直不肯回开封。他需要一个人去开封镇守,最合适的人选,正是他的九弟康王赵构。
当年作为最得宠的皇子,赵构作为最不得宠的王子,赵构就一直对赵楷恭恭敬敬,如同仆人一般,赵楷也对赵构有天然的看不起,看不起就放心。另外,开封府的宗泽不断上书让他回京开封,留在应天府的李纲其实也是这种主张,赵楷自己不愿意回去,如果不派个身份足够的人去,很难给天下一个交代。于是派一个亲王坐镇开封,替他化解了许多批评。至少李纲是能接受的。
另外,开封府一直有宗泽在,宗泽手里也有一支军队,赵构坐镇开封,并没有大权独揽,甚至宗泽被任命为开封留守之后,实际权力还在赵构之上,赵构更多的充当了一个象征。就更让赵楷放心了,因此哪怕赵构像宗泽上书回京一样,多次上书想要辞去兵马大元帅职务,赵楷也不同意,偏让他留在开封。只是赵楷实在没想到,宗泽那个倔老头年近古稀,拼命的工作,一边恢复开封秩序,一边还要让他回京,又累又气,竟然只坚持了一年就病死了。
宗泽死后,杜充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杜充本就是宗泽的副手,是一个在能被康王和宗泽同时信任的能人。杜充是一个奸臣,身上还真的具备奸臣的素质,人际关系能力极强。他跟赵构身边的汪伯彦、黄潜善这些人一样,都是科举出身的文官,都是地方官,追随赵构之前,他是沧州知州,汪伯彦是相州知州,黄潜善是河间府镇抚使。跟汪黄是南方人不同,杜充是北方相州人,也没有参与排挤宗泽,反而跟宗泽保持了亲密关系,让宗泽很信任他。
于是宗泽活着的时候,宗泽是东京开封府府尹京东路兵马都总管,杜充则被宗泽推荐做北京大名府府尹河北路兵马都总管,成为宗泽事实上的副手,宗泽活着,要求北伐,他也附和,宗泽一死,他立刻改弦更张,配合起了赵构。
李慢侯想到这些人,不由一股悲凉充斥胸腹,一口气憋闷的厉害。
张浚邀请李慢侯跟他一起去楚州觐见康王,李慢侯询问康王接下来要去哪里,是不是要南下扬州。张浚说,康王正在这一带剿匪,如果剿匪功成,或许会直接去南京宋城。
也就是说,赵构留在楚州,此时还在犹豫。到底是去南京应天府(归德)向皇帝复命,还是继续南逃。也是在观察时局,如果金兵只是在山东活动,没有南下,并且跟朝廷达成了议和,他大可以原路返回继续去开封府坐镇,如果金兵南下,他肯定要自谋生路了。
又向张浚打听了一下山东金军的情况,得知山东的抵抗异常激烈。张浚描述的时候充满了年轻文人的豪情和悲壮。
先是潍州,去年冬的时候,潍州知州韩浩,这个范仲淹时代的名臣韩琦的孙子,带着全家老小坚持抵抗,城破之后进行巷战,最后全家一百多口战死。城中文武官员,全部战死。
接着是青州,辖县临淄知县陆有常和益都知县张侃率领军民抗击金军,全部战死,两个县城沦陷。
还有千乘县丞丁兴宗战死沙场,却击退了金军四太子金兀术。
青州、潍州两战,八位文官战死。
他们的死很有价值,导致金军即便占领了城市,也没法控制地方,最后放火焚烧城市,撤兵而走。
不但文武官员用命,连贵族都很生猛。金军进攻德州的时候,德州兵马都监赵叔皎,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魏王赵廷美的四世孙,带兵坚守城池,一共坚持了五十多天,粮草断绝,德州失陷,城墙被攻破,赵叔皎率领残兵与金军巷战,力尽被俘,拒绝投降并大骂金军,最后被杀死。
相州通判赵不试,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六世孙,知州汪伯彦带着相州精兵跑去追随赵构。赵不试留守相州,不断催促朝廷派兵。宗泽想派兵北上,赵构不同意,赵楷也不支持。宗泽死后,一些主战派跟杜充不合,一个叫薛广的统制北上相州归附赵不试。秋天金兵南下,四千铁骑进攻相州,薛广出城力战而死。赵不试继续守城,守城三个月后,城里饿殍遍地,赵不试对守军说,他是宗室,要为朝廷死节,问别人的态度,其他人沉默不言。赵不试于是登上城池,跟城外金军商议,赵不试表示守城是他一个人的主意,跟别人无关,希望金军不要屠城,金军答应了,赵不试带着家人全部投井,而且让手下封住井口,不让金兵得到他的尸体。进城后金兵果然没有屠城,这样的宗室,敌人也会尊重。
这些战死的,誓死不降的,固然让人敬重,哪怕失败逃跑的,此时也逃的颇有尊严。
金军打死相州守将薛广后,留下偏师围城,主力南下河北在濮州与从潍州、青州退回的金军汇合。在濮州他们遭遇了顽强抵抗,知州杨粹中和守将姚端,一个守城,一个出击,传言姚端夜袭金兀术大营,打的金兀术光脚逃跑,传言必然夸大,可是姚端在金军主力的围攻下,坚守了三十三天,最后突围逃出,其实并不丢人。金军因为濮州攻坚伤亡太大,将濮州屠城。
攻下濮州之后,金军继续进攻濮州所属的开德府府城濮阳,这里的官员叫王棣,是名臣王安石的孙子。金军依然久攻不下,制造谣言说王棣已经投降,结果王棣被城里居民围堵,逃避中被人群践踏而死。之后金军用屠城证明了王棣并没有投降的事实。
就在濮州、濮阳相继陷落,并被金军屠城之后,手握重兵却拒绝救援的杜充挖开黄河,让金军无法去进攻开封,接着赵构上书说金军已被黄河水淹,无法南下,赶赴山东平乱,同时收复金军攻破的城池,结果却一路南下。
那些等待手握重兵的赵构、杜充救援的北方州县,非但没能等到这二人的救援,反而为赵构南逃争取了时间,为杜充立功创造了理由。
理清这些逻辑线后,李慢侯已经无法理智的处理跟权贵的人际关系,他拒绝去楚州觐见赵构,表示军务紧急,他要回扬州护卫公主的安危。
保护公主,才是他的职责,这个理由说的过去。但他心里却知道,此时投靠康王赵构,或许能为他带来更大的利益。因为随着康王赵构南逃,李纲、宗泽打造的黄河防线已经漏洞百出,留在南京应天府的皇帝赵楷不再安全,赵构再一次将自己置于一个唯一皇子的地位。
回到扬州之后,李慢侯立刻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请公主立刻上书,请求皇帝立刻南下扬州、
第二件,派出骑兵紧急联络在周边剿匪的部队立刻到扬州集结。
他要防备金军紧追着赵构南下,最终长途奔袭扬州的局面,他要阻止维扬之变这样的屠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