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科举的隐忧
比起两年前的第一次科考,今年的参考人数多了近四倍。
须知道新拓之地面积虽不小,但河北和京东文教不及江南,燕云长期在辽国统治之下,比起前二者却更逊,由此可见士子们的参考热情有多高。
这种现象并没有出乎徐泽的预料。
割据一隅的军阀和成功建国的政权,对读书人的吸引力本就不可同日而语。
但这次的初试关口却严了很多,通过初试的士子只有一千一百二十五人,仅比上一科增加了二百六十六人。
初试成绩放榜之后,徐泽立即召来相关部司负责人了解情况。
“落榜士子反映如何,有没有闹事的?”
“情绪失控当街大哭的有三个,但闹事的还没有发现。”
回话的是主管京城巡捕司司首杨喜,这个梁山水泊边的小少年早已长大成人,经过在高丽几年的历练,其人老成了不少,再不负当初的迷茫,做事更加有板有眼。
“嗯,继续关注。”
“明白!”
纶才大典无小事,稍不注意就会爆发很多问题。
上一科在大名府组织的考试是按分数取士,讲究多多益善,能“过线”就收。
正常情况下,参考的士子越多,基数就越大,能“过线”的士子也会越多。
本次恩科却不一样,录取人数和报名参考的士子多少基本没有关系。
而是由吏部先测算有多少个岗位需要补充,然后根据训部培训淘汰的比率上浮,确定今科需要的进士指标,再反推初试和大考的录取人数。
考试前,教部就按照皇帝的指示,将初试和大考需要录取的人数做了通报。
因此,恩科的录取比率虽比上一科大为缩水,但士子们的反应还算正常。
这也是王朝常态。
刚刚造反的时候,势力人才稀缺,只要想做事能做事的都要。
押对了宝,赶上了第一趟车,机会便是大大的。
当然,势力未成之时,盲目投靠造反者,失败后被清算杀头的可能性也大大的。
风险与回报成正比,道理谁都明白,就看你有没有这眼光和魄力。
待造反势力走上正轨后,可选择人才的面便会急剧扩大,选用的口子反而会越收越紧,再想挤进去就会越来越难。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要怨就怨自己当初没眼光。
更何况大同王朝初建,上升通道比起阶层严重固化的宋辽两国还是多得多。
本次恩科录取的比率虽小,但平分到各路州,也远超宋辽时期。
只是因为受了上一科录取比率大的激励,学识不高偏要凑运气的人太多,才会导致录取比率低而已。
“初试录取士子的数据分析做出来没有。”
“已经统计出来了。”
教部尚书陈集说完,便将袖袋中的小册子取出,交由内侍,再转交皇帝。
这份小册子实际是通过初试的千余名士子名册,做得很精细。
除了士子们的籍贯、家庭成分、主要社会关系和就读学校等信息外,还有各类数据分析,其中就包括徐泽需要的籍贯分布情况。
跳过基本信息,徐泽直接查看数据分析。
通过初试的士子中,京东籍比率约为百分之四十三,河北籍约为百分之二十七,燕京府(除平州以外的南京道)籍约为百分之一十四,辽东籍约为百分之四,其余平、润、迁、来、隰、蔚、白、奉圣等州士子加起来,不足百分之十二。
这个录取比率要是放在后世,绝对能闹出大乱子来。
但在当前,却是基本符合大同王朝治下各地人口分布和文教发展水平的。
比如京东地区的人口本就是最多,又是同舟社最先耕耘的地方,学校普及程度最高,学生基数最大,符合初试条件者也最多,过“初试线”的士子最多便不足为奇。
再如辽东人口虽少,但纳入同舟社治下近七年,在这片人文荒漠推广教育比京东的阻力还小,虽是辽地,却接受“正宗”的同舟教育,能有这个比率,也很正常。
而润、迁、来、隰等州,人口既少,又多年动荡,文教不兴,根本就是来凑数的。
其实,这个数据中间还有“南北易姓”,大量京东、河北大族迁徙北地,为该地带去读书子弟的一份“功劳”。
不然的话,各地录取比率的悬殊还会更夸张。
站在士子们的角度,要是还在旧朝,很多人根本就没机会入围,现在好歹能通过初试,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但徐泽作为统治者,却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
还是那句话,举办科举是为了用尽量公平的方式选择帝国需要的治政人才,而不是单纯的为读书人搭建晋升之阶。
京东路科举状元肯定比初试就被淘汰的隰州士子会读书,但论对北疆的了解和对边地的感情而言,前者则远远不如后者。
民智未开、教育普及度较低的情况下,哪里会考试的人多,通常也意味着该地的在帝国朝野中的“嗓门”最大。
在交通落后乡土观念盛行的当世,朝堂上若是大臣籍贯扎堆,绝非王朝之福。
轻则影响帝国的大政方向,重则结党营私,甚至架空皇权。
而庙堂之外,文教兴盛的地方,也很容易靠著书立说操纵舆论。
帝国若是没有合理的选才机制,长期唯考试分数“公平”选才,就会使得科举兴盛的路州进入朝堂的人才越来越多。
而文教本就不兴的边地则会被逐渐边缘化,削减国防开支、抛弃维稳成本高的地方等奇奇怪怪的言论,也会堂而皇之地进入朝堂。
京东和河北还是赵宋文教相对落后的“北地”,就能在科举考试中占有如此明显的优势。
等到日后一统天下,将福建、江西等科举重路纳入治下,考试中的南北差距问题只会更严重,这个问题必须及早入手。
“陈尚书,下一科的参考士子只会更多,现行考试模式已经根本上形势的发展了。等大考后,你重新拟个方案给我。”
陈集进行数据分析,其实也想到了一些问题,只是没有徐泽思考这么深而已。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