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天翻地覆

  徐泽在大名书院平静的水面投进了一颗大石头,掀起的大浪使得原本准备科考的士子迅速分裂为两批。
  想要卖身同舟社博取功名的一批自诩为开拓传承者,坚决维护圣教神圣教义的一批自然是卫道者。
  两批人相互攻讦,争吵不休时,煽起这把火的徐泽却早已抽身离开了大名府。
  其人再次出巡,主要检查各地落实同舟社政令,组织基础建设的效果。
  相比起务虚的儒学发展方向问题,这才是眼前更有意义的实事,更是同舟社的根基所在。
  赵宋北疆既无山川险要防护,又自废武功导致军力不振,面对辽国这个百年强敌,不得不牺牲河北这块传统农耕区作为国防缓冲重地。
  传统农业是个需要持续投入的行业,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所以,只要条件允许,普通农家种田都会休耕养田。
  只是,仅靠自耕农单纯对耕地品质的有限投入,最多也就保持肥力,却应付不了造成大范围农业减产的水、旱、蝗等自然灾害。
  而能有效减少这些灾害的大型水利工程,以及与农业配套的高规格道路铺设、预警信息网络建设等大型农业基础建设,注定只能由官府强力推行才有效果。
  河北两路农业的问题便出在这些上面。
  一面是农业基础建设为国防需要让路,人为将大量的良田改为溏泊、榆塞,以防范辽军长驱直入;
  一面又是朝廷三易回河瞎折腾,使得本就泛滥的黄河失去约束,动辄泛滥决溢,两岸大片土地经过反复冲刷浸泡之后,肥力大减。
  长达百年时间的政策偏向和投入衰减,再加天灾人祸多重作用,使得这片土地的整体农业基础建设持续衰退。
  面积更大,耕地更多的河北两路,无论人口(官府数据河北两路仅七十九万余户)还是赋税,都不能与京东两路相提并论就是明证。
  即便以同舟社深入底层的管理体系,一两年的时间便想让这片土地恢复鼎盛时期的承载能力也是痴人说梦。
  为此,徐泽安排农曹和工曹共同制定了三年道路(村村通)、十年水利、百年治河的短、中、长期河北复兴计划。
  这套计划并不是相互割裂的。
  比如取土修路的同时,也可以疏通沟渠;而加固堤坝、清理淤塞,既能减少黄河泛滥造成的直接损失,也可增加农田肥力。
  这大半年中,共建会多次按照工曹的分工,以钱粮雇佣百姓标段施工,秋收过后,又将暂时闲置的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大项水利建设。
  彻底组织起来的人力可以胜天,但在自然伟力面前,当前阶段的河北人力还远远不够。
  拿下河北路后,徐泽第一次出巡黄河险堤时,曾发现了恩州清河埽和冀州信都埽两处被河水侵蚀严重的堤坝,以及其余的若干处普通险段。
  事后,徐泽亲自督办,将这些险段进行有限加固(时间和人力等条件只允许做到这一步),又严令各地落实汛期实应急措施。
  结果,汛期来临时,还是出现了决堤,造成两百七十二名百姓死亡和失踪。
  这个数据比起赵宋治下动辄万人的死亡数,零头都不到,再次证明了即使暂时治理不了黄河,有措施总比没措施强。
  有官员便提议对比以往数据,大肆宣扬同舟社的爱民护民之举,以进一步凝聚人心。
  这个建议报到社首这里,却被徐泽否决了。
  决堤了就是决堤了,死一个百姓也是死。
  拿同舟社和烂弱透顶的赵宋比烂,有什么出息?
  再说,官府征得税收,服务社会,不都是该给百姓做的事么?
  事情都没做成,就邀功卖乖,到底是做事还是作秀?
  实际上,根本就不用同舟社刻意宣传。
  华夏百姓最是单纯朴实,很容易受到统治者的忽悠;
  但也最是实在,他们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清楚官府究竟有没有做人事。
  自同舟社接管河北之后,各地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共建会进村后,生产互助组组织起来,就算哪家遭遇天灾人祸,有生产互助组帮忙,也不用担心地里长成的庄稼没了收成;
  就算真遭遇了大难,还可以在共建会的担保下,申请同舟银行的低息贷款。
  同舟社直接通过共建会下了明令,官府的苛捐杂税全部废止;
  官老爷们下乡的次数多了,而且是真下乡问民情,而不是摆官威;
  吃人不吐骨头骨头的胥吏们也改了笑脸,下乡办差再不敢明着吃拿卡要了;
  官府惩治了不少大户,收回了很多官田,全部放出来交给下户佃种,并且佃租也下降了不少不说,还鼓励佃客养田;
  地主的地一下子就不吃香了,不得法,只能跟着降租,就连以前走路仰头看天的大户们也时常跟下户们攀亲戚谈感情了。
  秋收以后,官府没有再低价强制收购粮食,反而是以“保护价”定量收购。
  也不需要自己辛苦运到县城,并且再受一次官府的“踢斗”盘剥,各村共建会就有代收权,而且价格比起以往的粮商收粮还要公道。
  卖完官府规定的量,还有余粮,官府也按“保护价”敞开收购。
  粮商们急了,也跟着涨价下乡收粮,但百姓们记仇呢,一样的价格,凭啥卖给你?
  什么?
  涨价?
  涨几文?
  那俺考虑考虑。
  嗯,百姓还是如此实在。
  官府一方面降租,一方面又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听说等彻底完成税法改革后,还要再降税,祖祖辈辈期盼的好日子终于到来了。
  共建会秋收后组织的大型工程建设,哪里要修路,那里要挖沟渠,为什么要搞这些,都讲得明明白白,百姓参与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这些事本就是为了百姓自己,莫说官府包工程期间一日三餐,就算不包,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也必须卖力干嘛。
  这要是哪个没良心的还说官府不好,还诋毁为百姓做实事的同舟社,那咱老百姓也不能饶了他啊!
  一年时间不到,赵官家、朝廷等词汇便逐渐远离了百姓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同舟社、共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