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制非本,新旧同法避禁忌
制非本,新旧同法避禁忌
又是一笑,刘克武见光绪没有接话的意思。自己接回了刚毅的话说到:“非克武有何异才,更非坊间所传克武有异能之所然也。若说天下当有奇智者,非我当今圣上而无二人。若言知人善用者,非我太后老佛爷而无人可当此称也。为臣者明圣意,在下也不过只是将皇上与太后她老人家的常处,学以致用而成之。”
这马屁拍的,让站在边上的李鸿章闻言先是为之一惊,尔后无奈的苦笑着轻轻的摇了下头。但他对刘克武投来的目光,却是满是赞许的。这说明,他也理解刘克武为什么要这样大拍马屁,强臣自有强臣苦,若惹君妒万难生。
得到了李鸿章一脸无奈的赞许之后,刘克武身在对向光绪,声变高昂又言到:“故,臣之想,变法未必非得碰我祖宗之制,只需知材善用、屏弃成见、不拘一格即可为之。臣第一请,就是请圣上下令开经济、科工、医学三特科,同科共取能士者为朝廷所用。至于旧制八股学,臣不赏也不贬,奏请皇上统编为国学。继续留用之……”
“啊?”
“什么?旧学与新学并用……”
大殿之上,闻言大乱。康有为上书变法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废除旧科举。而此时素来以改良派领袖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刘克武,此时却主张要把旧学统定为国学,这如何不让他们吃惊呢?
最先发问的,终于变成了李鸿章。老中堂走出人群,对着光绪一礼后,转身对向刘克武,神情第一次变的十分严肃,开口问到:“刘中堂所言,鸿章有一事不明。即是开了新学,为何还要保存旧体?朝廷科举,乃为取士,若新旧并行,如何权衡尔?”
深深一礼,刘克武对着李鸿章躬身行了一个师生大礼,尔后回到:“恩师当知,八股源出儒礼,从隋唐沿袭至今,已然于国人心中形成根深蒂固之念。若强行立即关闭,必引士子寒心,更会致使许多本有新学之才,却无奈仍执旧学之人从此沉沦不得志焉。旧学之旧,源其取仕之法则也!若将其法则略做修改,完全当不必废之。”
“那依你之意,如何来改,这旧学不废。新也亦可主用尔?”这回发问的,变成了站在边上的工部尚书崇琦。
笑着回望这位西太后新近最宠的大臣,刘克武微微颔首,随后回言:“新学取新士,用以实业和改良。职可任者当为六部之中的工、吏、兵、户、刑五部。旧学取旧士,专司礼制传承、国学统概。礼部、翰林以及编修之处可用之。”
一说即明,众人听到刘克武的解释后,纷纷点头小声赞同起来。毕竟中国此时真正通晓那些新玩意的学者,远远比不上一心想考取功名的那些旧学礼教培养出来、十年寒窗苦的八股之士的人多。
前几日光绪一下《是定国是诏》要废除旧的科举制服,马上就有举子在城中自尽。他们为什么自尽,还是不见光绪新法所颁言语之中,大有彻底断了他们的前途的意思吗?没了前途,他们十年寒窗就等于白费,人生没了前途他们也无法在苟活了。
而刘克武新旧并举这法子一出,不用再担心那些举子们再闹自杀了。同时,刘克武所言也是句句在理。
中华文明传承千年,八股乃出那千年文明之中。纵是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但其中的才学却多为中华文明之精要。
若真按康有为所请、光绪帝所令,一概废除的话。百年之后,怕都用不上几百年,中华大地将难再见真正的中华文明。取而代之的满目皆是中洋结合、不伦不类的之学术肆意泛滥。
那样的情况,在场这些都是自幼接受封建礼教,对民族文化尤为重视的大臣,乃至高高在上的光绪,也都是实在不想见到的。一个国家,如果连属于自己的文明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真正的尊严可谈?
见众臣工齐点头、共称是,光绪的脸上也难得的浮现出了一丝笑容。他从龙椅上站起了身,走到高台边缘,笑望着台下正中站着的刘克武,满面赞赏之色的言到:“好哇!好哇!难怪连洋人的报纸,都在说你山东刘克武,乃我大清当今之不世名臣,更是大有胜于你师之才,看来,洋人报纸上的话,也还是大有实言的嘛!”
“臣愧领圣上赞誉,臣不过一弱冠之子,怎敢妄与恩师比才学。洋人那些夸奖,实则乃为其人欲从山东获得更大利益而为之的事,圣上万不可全然当真乎。”刘克武言毕,额头鬓角处,不禁沁出了一丝冷汗。
本是皇上夸奖的话,若换做他人,定回飘飘然也。刘克武却很清楚,自己能站到这大殿之上,能得了个军机和总理衙门双行走,那肯定都是李鸿章不断的在西太后那帮自己做着工作才得到的。
那个老中堂的能力,可绝非后世很多书籍中所说的。只是强臣遇上了个弱朝那么简单。袁世凯违背了他的意思,现在那小鞋穿的袁世凯是什么样子,刘克武可是清楚的很。
军费无以为计、军械补充不足、三天两头被人背后下刀子,那老东西现在被李鸿章调理的,已经是焦头烂额。
原由简单的很,只因袁世凯先亲翁后亲荣,结果就成了他背弃北洋、背叛李鸿章的最大把柄,被刘克武的人刻意在李鸿章的面前一翻添油加醋、煽风点火之后,成了李鸿章与之反目祸端。
要说袁世凯与李鸿章的关系,按道理说李鸿章是不会对他下那么重的手,三天两头给袁世凯闹点毛病的。袁世凯的祖父、父亲、叔伯那可都是与李鸿章有着故交的,这也是当初为什么人人皆传北洋二承接人,非袁即刘的主要原因。
于公上,袁世凯真有大本事。于私上,怎么说袁世凯也是李鸿章的正式门生,更有世交在前。而刘克武却是个毅军出身,除了是一个同乡之外再无其他可攀之处的人。纵是刘克武才胜于袁世凯,那从李鸿章这样一个重视情谊的老人心里,也必是袁占着大分量的。
能让袁世凯现在成了李鸿章明里暗中不断打击的原因,当然是他的投营钻寨,一见李鸿章从日本回来后,被罢职去官,他马上就四处钻营是密不可分的。
当初李鸿章在日本被迫签定下《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卖给小日本之后,那是举国共骂、众叛亲离。不要说是袁世凯,就算是许多李鸿章一手扶持起来的官员,也都刻意与那个老人家拉开了距离的。
当时,唯一一个不表态的,却暗中仍一如即往与李鸿章保持着联系的,也就只剩下刘克武等寥寥数人而已。老人的心里亲情分,从那个时候开始,才彻底倒向了这个记名弟子一方。
后来再见到袁世凯为与刘克武争夺权利,竟然不惜联合李秉衡搞叛乱,之后又连连主动对以德报怨的刘克武出手。终于。在前段时间他那句新军之中“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那话传进老人耳中后,让这位真正满清的大忠臣愤而出手对付袁世凯了。
对于这个老人的能力,刘克武再清楚不过,所以此刻光绪竟于众人之前,言出自己胜于李鸿章的话来,当即吓的额角沁出了冷汗来。
看到刘克武那幅诚惶诚恐的样子,李鸿章阅人无数,又何尝猜想不到原由呢?淡然一笑,老人上前一步,对着光绪一礼,言到:“皇上所言极是,此子虽为臣之弟子。实则已远胜于臣,臣老矣,臣当认之。还请皇上,能如言重用,听此子将其心中之计划,详言尽现。”
微微点头,光绪保持着他那笑容,看了看李鸿章,又看了看刘克武,说到:“昨个儿朕去给亲爸爸请安,亲爸爸还在说。曾文公带出个李鸿章,李鸿章现今又拉出个刘克武。这还真是青出于蓝,一代传一代、一代胜一代啊!刘克武啊,你可不要辱没了师门,继续说说,其他方面你的计划吧!”
躬身拘礼,刘克武闻言再行一礼,心中却是暗骂了到:我去你大爷的,什么师门?李鸿章的强大势力是真,老子何曾正式拜他为师了?更别说什么青出于蓝了!
心中暗骂面上却不敢露出一丝来,刘克武一礼之后,开口言到:“制不动,人必动。若想变法事从中枢贯行至地方,臣请圣上定夺,除五大总督外,诸疆臣自四品起。均行大换。以懂新学之士,不拘一格而代旧之腐臣。掌朝于制,成事于人。”
“恩,你说的是啊!这制可变可不变,这人不换怕是不行啊!只是,按你所言,四品以上皆换,咱大清有那么多的懂新学之人吗?”光绪坐回到了龙椅上,听到刘克武这话,不禁皱起了眉头来。
此时的天下,从曾国藩等人拉起洋务运动大旗时起,确实是出国了一大批人。但是真正回来之后,能再让满清朝廷安心而用的,却是最多不个过出去那些人的半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