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新皇登基(一)

  云孟在建康逗留了五日,其间倒是与殷渊又会过几次,殷渊着实公务繁忙,云孟不便过多打扰,另外还要回荆州复命,于是便向殷渊告了辞,殷渊知dào
  云孟有心事,自己也无暇抽身,也就没有强留。这一日殷渊亲自将云孟送至城门外,又叮嘱云孟一番,然后兄弟二人挥手告别。
  殷渊望着云孟远去背影,心中叹道”贤弟啊,前途难料,你一定要好生保重,千万不要如为兄这般被卷入无形的漩涡之中,身不由己,进退不得”殷渊此时内心中早已没有当时掀翻杜烁的兴奋,反而有一种一步一步被引入黑暗,却没有回头路可走的恐惧感,也不知dào
  当初自己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
  殷渊刚回到府中,便有人传来口谕,说会稽王请他过府议事,殷渊不敢耽搁,即刻便前往会稽王府。来到王府,并未通禀,直接由王府门人将殷渊引到会稽王书房。会稽王独自一人坐在书房内,殷渊上前便拜,会稽王说道:“浩远来了,此处并非朝堂,浩远不必多礼,快快请起。”又赐座与殷渊。
  关于会稽王此处需介shào
  一二,会稽王司马于乃是元帝幼子,先封琅玡王,后徙封会稽王,历任散骑常侍、右将军、抚军将军等职。穆帝即位后〖%
  M.35ww.,又升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主辅朝政,喜好招揽天下名士,府中幕僚众多。
  会稽王抿了一口茶问道:“浩远这段时日在孤的别院住的可习惯?”
  殷渊拱手答道:“承蒙殿下恩待,臣在殿下别院住的很是舒适,下人们也伺候得很好,臣只恐消受不起。”
  会稽王大笑道:“浩远过谦了,你为朝廷铲除杜烁一党,立下不世之功,区区王府别院又如何消受不起?以浩远之才,封王拜侯指日可待矣。”
  殷渊道:“殿下过誉了,若无殿下运筹,又顶住多方压力,力排众议,臣哪里会那么顺利取得重大突pò。只不过臣以为此案还远远没有……”殷渊本想说这桩案子还有诸多疑点,想请会稽王同意他继xù
  查下去。可话还没说完,就让会稽王打断了。
  会稽王摆了摆手,笑道:“关于此案咱们暂且不谈。对了,孤王听说浩远在建康还有一位异姓兄弟,是吗?”
  殷渊答道:“回殿下,确有此事,微臣的确是结交了一位异姓兄弟,他姓云名孟,前几日刚从荆州而来,我们兄弟二人久未见面,多叙了叙旧,耽误了正事,还请殿下恕罪。”
  会稽王又笑道:“浩远何罪之有?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况是与浩远情同手足的兄弟呢。孤王还听说,这位云公子背景可不简单,乃是征西将军桓原的高徒,也是一位学贯古今,才学过人的大才子。只是有这么一位才子到了建康,浩远为何不为孤王引荐引荐啊?这本王可是要怪罪浩远的呦!”
  殷渊赶忙躬身施礼道:“请殿下恕罪,臣弟不在官场,也不懂得这宫中规矩,只怕言语不周冲撞了殿下。另外,云孟来建康也只是停留几日,今日一早他已离建康会荆州复命去了,他日若有机会微臣定会带云孟来拜见殿下。”
  会稽王挥了挥手示意殷渊坐下,又说道:“浩远不必多心,本王方才只是开个玩笑,怎能怪罪浩远呢?不过本王结识云孟之意却是千真万确,有朝一日浩远一定要为本王引荐一下啊。”
  殷渊低头称是。
  会稽王又问道:“对了浩远,你方才说云孟还要回荆州复命,莫非他来建康还有他事?”
  殷渊答道:“回殿下,云孟来京之事倒是与微臣提过几句,他也只是为他的老师送一封家书而已。”
  会稽王没有吱声,沉思了片刻说道:“如今天子体弱,恐怕再难主持朝政。若是真有一日天子仙游,浩远觉得哪位亲王可担当大统重任啊?”
  殷渊一听会稽王问到此事,慌忙再次起身,躬身道:“此事关系社稷宗庙,微臣不敢妄议。”
  会稽王摆摆手道:“诶!今日此处只有你我君臣二人,且只是闲谈,无伤大体。浩远如何想的便讲出来,也好供本王参考一二。”
  殷渊答道:“既然如此,微臣遵旨。微臣以为天子幼年登基,得有太后听政,殿下辅政,国力日渐强盛,诸事井井有条。然正如殿下所言,天子如今虽成年,但却体弱多病,若无殿下辅佐,恐怕是不堪承shòu繁重政务的。倘若真有那一日纵观当今亲王中,东海王生性文弱,喜好风雅,不太爱过问朝政,西海王又太过年幼,唯有殿下年富力强,又远见卓识,知人善任,且贵为皇叔,多年辅政广群臣亦是心悦诚服,若是论谁有继承大统之才,也唯有殿下了。”
  会稽王笑道:“浩远谬赞孤王了,不过自先帝归天后,孤王确实不敢有丝毫懈怠,时刻铭记先帝托孤之任,殚精竭虑辅佐天子,看到如今满朝文武各司其职,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也算是没有辜负先帝托付。当今天子仁厚之君,只可惜如今圣体每况愈下,天子又未曾有嗣……”
  会稽王顿了一下,又继xù
  说道:“今日孤王之所以谈起此事,的确事出有因。今日从宫里传来消息,说昨日太后密召多位宗亲元老进宫密商皇位继承之事。由谁来继承皇位孤王倒是并不在意,只是希望新皇人选是位勤政务实,胸怀天下,英明神武,能够担负起恢复大晋江山之明君。”
  殷渊道:“殿下忧国忧民,一片赤诚之心青天可鉴。微臣相信,殿下的德才品行,皇太后和各位宗亲元老心中必然有数,满朝文武也应明白,大统重任唯有殿下能够胜任。”殷渊此番话,会稽王并未言语,却是嘴角微微上翘。君臣二人聊了些旁的,殷渊见没有其它事情,便告退回府。
  殷渊回到别院,晚饭也没用,而是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中,殷渊思绪万千,百般滋味涌在心头。殷渊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棋子,其实会稽王只把自己当作是工具和羽翼,对自己也并不是完全的信任,一举一动他都掌握。官场之中一切都太虚伪、太伪善,身在其中,不是你想独善其身就能做到的,亦或只是自己的性格太不适应官场了,对,伴君如伴虎,还是早些离开这是非之地,重新去做闲云野鹤为好。但殷渊又不是一个有始无终的人,即便离开也不是现在。于是,殷渊暗自决定待查清杜烁案后,就悄然辞官离去。
  荆州,江陵,夜已入更,满城百姓大都入睡,只是桓府之中却仍是灯火通明,正堂之上,桓原满身披挂居中而坐,身旁站立一员战将,头戴银盔,身披银甲,怀中抱剑,正是武威将军桓业。堂下十几员战将各个盔明甲亮,腰悬刀剑分立两侧。桓原满脸严肃高声道:“今日,原接建康密报,天子已崩!”
  堂下众将哗然,桓原顿了一下继xù
  道:“天子驾崩,宫中却密不发丧,定有阴谋,甚至还有消息说天子是被人谋害的!”
  又是一阵哗然,左边一位金盔黑脸将军出列,抱拳道:“大将军,此时正值国之危旦福祸之际,若真有贼子谋逆,国将不国啊!”
  旁边有一位红脸将军出列道:“大将军,此刻我等该如何,请大将军发话。”
  众将齐声附和。
  桓原起身道:“我等受天子隆恩多年,今日天子蒙难,我等绝不能坐观。本将决意进京,铲除奸佞,匡扶宗室,拥立明君。”
  言罢,一旁桓业将怀中宝剑递给桓原,桓原接剑,按绷簧,“仓啷”一声抽出剑来,道:“此剑,乃先帝所赐,上可斩亲王,下可杀乱臣。众将可愿随本将进京?”
  众将抱拳齐声道:“末将愿追随大将军,铲除奸佞,匡扶宗室,拥立明君!铲除奸佞,匡扶宗室,拥立明君!”喊声阵阵,响彻夜空。遂既,桓原命桓业为先锋,领兵一十五万分水陆两军开赴建康。
  几日后桓原兵发建康的消息便急报于宫中,崇德太后急召公卿文武重臣进宫商议对策。崇德宫中鸦雀无声,数名重臣只是垂首站立,太后轻咳了一声道:“诸位爱卿都乃朝廷股肱重臣,今日即将兵临城下为何无人应声。本宫自二十岁被立为后,两次临朝听政,何等场面没有见过,这世上的麻烦终归总有解决之法,他桓原如此难道就不怕落得个遗臭万年的骂名?”
  一旁大司马王凌附和道:“太后英明,桓原自恃功高,飞扬跋扈已久,今日竟敢逼宫,早已犯下不赦之罪,这等乱臣贼子一定要严加治罪。”
  “大司马此言微臣不敢苟同!”说话的正是尚书仆射谢必,谢必又道:“桓原历来以贤臣、忠臣自居,又几次北伐、西征,收复失地,广有口碑,此次又打出‘匡扶宗室,拥立明君’旗号,臣斗胆直言,天子驾崩,迟迟秘不发丧确实不妥,如今上至朝野,下至建康街头巷尾,都在私议此事,要知dào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不管桓原本意为何,却是迎合了民意,这让朝廷如何治其之罪?更何况桓原有十五万精兵,而建康京畿守卫加上禁军又有多少?一旦开战又能抵挡得住吗?只怕到时局面已难以扭转了”
  “谢必,你好大的胆子!”谢必话还未说完,就被一人高声打断,崇德太后抬眼看去,原来是平南将军、扬州刺史殷渊。殷渊是随会稽王一同进宫的,也是在路上刚刚得知了一些情况,初始时还有些惊诧,站在一旁听着听着,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到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便出班启奏。
  殷渊对崇德太后现深施一礼,然后道:“臣殷渊有本启奏。”
  崇德太后看了看殷渊,道:“殷卿有何话说,尽管奏来。”
  殷渊道:“臣遵旨,臣第一要弹劾尚书仆射谢必,请太后治其大逆之罪。第二,臣要向太后请旨,臣愿领兵讨伐桓原,以正皇室之名。”
  还未等崇德太后说话,王凌便又上奏道:“殷将军勇气可嘉令人钦佩,无论桓原功劳多大,也只是臣子,无论他有何理由,擅自兴兵,就是对朝廷不忠,臣亦同意殷将军主张。”
  崇德太后没有说话,此时谢必跪地叩首道:“太后,万万不可听信殷渊之言啊,一旦战事一开,便无回旋余地了啊!”
  崇德太后黛眉微蹙,眼神看向会稽王,心道:“司马于啊,司马于,你可真是能沉得住气,此刻倒是讲句话啊。哼,无非又是想以此威胁我这寡妇人家罢了。”
  众臣的眼光也是一会儿偷偷瞥向会稽王,一会儿又瞄一眼太后。最后还是崇德太后发话道:“皇叔,您可有何高见?”
  会稽王拱手道:“太后,臣方才思考良久,确实想到了一个法子,臣与桓原也有接触,此人看重名声,太后可亲自修书一封,讲明厉害缘由,劝其迷途知返,先礼而后兵,他若仍冥顽不灵,则调兵遣将进京勤王,也可民心所向。”
  崇德太后沉思片刻道:“还是会稽王眼光独到,好,就依皇叔。”
  于是命人拿来笔墨纸砚,刷刷点点写下一封书信,又加盖宝印,派内廷总管出宫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