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两个月过后。
  凤兰县的钱庄此时也建立了起来,凤兰县的各个商人纷纷将自己的一部分钱财存入了其中,已经是和李华绑在一条船上的他们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为了让孩子跟着李华求学,这些人已经掏空了大部分的家底,现在能出些银子带个头已经非常不错了。
  钱庄兴起的同时,凤兰县也发生了许多的大事,新上任的县令李二低调大婚,听闻每日和他一起处理公文的便是他的妻子,女子虽然不可插手政事,可是在这个一亩三分地上面,谁又敢胡言县令大人的事情??
  空地之上,一家由民宅改造而成的学堂已经悄然升起,不过学堂之中并不是朗朗的读书声,而是进行着一种书籍的编制工作。
  “话说少年秦牧一剑挥下那大蛇便被一分为二,可那大蛇竟然死而不僵斩断的蛇头猛然跃起,尖锐的毒牙刺入了秦牧的手臂之中,凶猛的蛇毒慢慢侵入了身体之中··········”
  台上李华绘声绘色的讲解着之中的一幕,虽然是白话文,没有文人那种咬文嚼字的斯文,可是却十分的贴合地气,让人听起来如临其境,仿佛是自己便化身为主角一般。
  李华一字一句如同说书一般的将故事说出来之时,有些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抄录的任务,痴迷的看着远处的李华,手中的动作不知道何时已经停了下来,直到李华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时候,他们才纷纷醒来,再看自己空无一物的竹简小脸顿时就难看了,现在没有写完自己家可是没有出版卖钱的机会。
  要知道上一章简单的数千字竹简却卖到了数百两银子之多,这可是摇钱树一般的存在,至于口碑吧,你看看凤兰县在百贸联合等待更新的百姓就知道了。
  有钱人直接买来原版出品的竹简,没有钱的百姓则每日准时准点的来到说书先生的地盘,自信聆听着说书人的讲解。
  因为百贸联合的竹简乃是印有钱庄专门的防伪标志,所以意义非凡,据说还有典藏意义,每次更新只会卖出十卷,卖完之后本章便不会售卖,直指下一章的更新为止。
  为了购买这典藏的经典,很多有钱的公子哥却已经派人守在了门口没日没夜的等待着卖书的那一刻,似乎为了应证这东西的价值,市面上已经有出价两倍购买正版的章节了,而且这个价格还在持续上升。
  有了百贸联合卖出马车的经验,一些商人已经开始驻点购买和私下进行收购了。
  “先生这就完了??”
  看着李华要离开的样子,本就意犹未尽的学员顿时有些失望,这才到精彩的时候,怎么就没有了??你起码说说主角后来怎么样了吧??
  “今日已经两章还要如何??各回各家吧。”
  自从莲姑娘每日随着李二处理凤兰县的政务,李华便开始担任起了这些孩子的先生,但是他并教授其他的学识,而是每日带着这群孩子记录一个故事,再由这些孩子的家里进行抄录,随后卖到全国各地之中。
  如今的凤兰县已经成为了最大的供货渠道了,每七天就有七章故事进行更新,算的上每日一更了,而出版商这边的进度确是足足快了一倍,也就是说李华这边将第一百章的故事写出来以后,其他地方才到第五十章的进度。
  “刚才尽听了先生将故事了,未曾记录,可否让小弟抄录一番??”
  “某马上就要吃饭了,家人还在等候,这恐怕耽误·········”
  “这顿饭小弟请了,你看去哪好呢??”
  ···········
  学员们有的兴冲冲的便拿着最新的文稿离开了,家里人已经等候许久这新的更新了,因为从凤兰县到各个地方的路程不一样,而且每日固定更新一章,所以计算王都之中已经开始更新,其他郡县还没有出来也无所谓,只要误差不超过两个时辰即可。
  《少年秦牧》以秦人在赵国开始流浪开始讲解,将一个少年的英勇,无惧,以及心怀天下的胸怀逐渐展现,更奇怪的是,军中竟然也开始出现了的讲书人,每日枯燥的训练完成之后,这些士卒除了吃饭便有了最期待的事情,那就是等着说书人来自己的军营进行讲这个故事。
  机会每一次到了固定时间,抢座位变成了一个拼力气,拼实力,拼团队的时刻了。最关键的是,说书人来将的时候,都是不允许给赏钱的,听闻上面有为了改善下面的生活已经将钱财付给说书人了。
  这个故事带起来的火热不仅仅是整个秦国,不少的商人已经将这个故事带出了秦国,开始进行传播,因为百贸联合已经明确指出除了秦国之外所有的利益都归个人所有,盗版什么的都不处罚。
  看到利益的商人纷纷将这些日子得到的章节进行拓本之后,拉着一大堆的竹书离开了秦国,前往各国的郡县开始贩卖了起来。
  有了第一批赚钱的人之后,这些看到商机的商人纷纷开始进行了贩卖各国的道路,回来的时候还会拉上一些各国的珍品回国进行贩卖,每一次都赚得盆满钵满的回来。
  有了一倍的利益,商人便可以不怕处罚。有了两倍的利益,商人可以不惧生死。有了三倍的利益,商人便无所畏惧。
  去了其他国家之后,这些盗版的竹书每一本都能获得数量银子的天价,卖完之后再购买一些珍品以及各国的粮食回到秦国进行继续二次买卖。
  如今的大秦开始收购起了粮食来,只要有卖粮食的都会按照市场价进行收购,根本就不担心卖不出去。而这些商人自然不会做无本买卖,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消息,从地方官员的手中买粮食可以便宜三成,回来再按照市场价卖给官府,这笔利益又是一大笔,长此以往,几乎每日都有商人从各国来回往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