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大师门徒

  果然,西川音乐学院的官微很快就站了出来。
  也许是胸有成竹,川音官微没有一点被人抓辫子的气急败坏,言语平和的进行了一番解释。
  ……
  在这个时空,政府对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力度确实非常大。
  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和海量的金钱,维修保护包括燕京城在内的文化古迹,只是其中的举措之一。而对于那些非物质的文化传承,国家同样也投入巨资予以扶持,政策层面更是有很多的优惠。其中最典型的一条,就是允许甚至鼓励民族传统文化大师开门授徒。
  必须承认,华/夏不少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方式,和现代标准化的普惠教育体系是相冲突的。因为二者的目标完全不一样。
  这些传承方式的弊端,倒不在于那些所谓的“不传之秘”、“传男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类的传统陋习,那些玩意必须毫不犹豫的抛弃。
  一方面是某些传承,比如手工刺绣缂丝、某些很小众的民族乐器等等,从现实需求上,已经与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大环境出现背离,确实日渐式微。这种暂时没有充分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作为支撑、但却有巨大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技艺,只能依靠国家的投入和少数人的爱好和自觉才能存续;另一方面,则是某些传承对于“天赋”的要求实在太高,依靠常规的学校教育,很难有所成就,不仅成本高的令人发指,成材率也低的让人心碎。
  在古代,这种技艺的传承,是通过堆砌徒弟的数量来完成,至于能不能发扬光大,纯粹靠运气,效率相当的低下。而且很多时候,确实会出现“师傅藏一手”之类的恶习,于是技术水平整体呈现螺旋式下滑的趋势。
  公允的讲,很多技能对于天赋不足的人来说,哪怕你再怎么努力,学不会就是学不会,学了半辈子,只学个半吊子、甚至连个门都找不到的,大有人在。所谓“勤能补拙”或者“笨鸟先飞”,其实这些成语背后,寓意更多的是勤奋的价值;并不意味着你只要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学会所有东西。D!最新章‘节T上om酷b匠=}网@0;
  每个人的天份不同,这是客观规律。最大程度的发挥天赋,才是正确的努力方向。
  有些东西,天生就是属于“小众”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将这些内容纳入到规范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当中?
  所以,为了保护这些传承艰难的传统文化,能够持续的发扬光大,国家很早就出台了政策,成立了一个国家传统文化艺术传承院(国文院),和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社科院平级,承担保护、传承和发扬华/夏的传统文化技艺的责任。
  国文院当中有若干专门的委员会,专责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大师的认证。认证的条件相当繁琐复杂,说句苛刻也不为过。但是能够通过这个认证的,都是真正意义上宗师级别的人物,而且一定是在传统文化传承上有绝活的。
  取得这个认证的大师,都会即刻拥有一项权力,那就是允许在有生之年,收录不超过五名的“入室弟子”。这种“师徒关系”,是有相应的法律背书的。并非简单的师生关系,但也有别于过去那种类似于“主奴关系”的传统师徒传承,而是一种类似于收养一样的法律关系。
  大部分大师在收录“入室弟子”的时候,都会非常的慎重。对于人品的考察相当严格,甚至还在天赋之上,绝对是宁缺毋滥。毕竟谁也不想弄出个欺师灭祖的“劣徒”,虽然有开革机制,但被开革出去的徒弟,依然是要占用这五个名额的。
  从义务的角度说,作为入室弟子,基本可以算是给自己多找了一个爹。你怎么对待亲生父母,你也同样有义务怎么对待自己的师傅。但相应的,他们能够得到的,也是其他普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机遇。其中,由师傅推荐,免试进入任何一所正规大学,就是入室弟子相对来说,不那么起眼的权力之一。
  没错,是“任何”一所正规大学。理论上说,即便是燕京大学华清大学这一级数的顶级学府,也不能拒绝一位大师的推荐。其实换个角度说,这个“学生”与大学的关系,也和普通学生是不同的,相当于学校为大师“定向委托培养”,以补足一些基础的知识结构。
  之所以说这个权力并不起眼,是因为和大家想象的不同,这么多年下来,绝大多数的大师和他们的徒弟,都很少动用这项权力,以至于很多人都忘记了,还有这么个说法。
  事实上,大师们即便动用这个权力,也只会为自己的弟子选择最合适的学校和专业,而不会贸然找上燕京大学这样的顶级学府。因为那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每一位“大师”,都是国宝级的待遇;而“大师门徒”,就是准国宝级的待遇。它的含金量,可比大学文凭高不知道多少,就算燕京大学的文凭,一样不行!
  而侯玉春,正是有资格收徒的国乐大师之一。虽然这么多年在西川音乐学院任教,算得上桃李满天下,但到现在为止,他真正的入室弟子,也不过区区三人。他当时在节目上的那句话,根本就是要收关琳成为他第四个入室弟子。
  而关琳当时的回应,说明她是明白这个情况的,所以才说有机会去成都给老先生“磕头奉茶”。现在这个时代,除了对父母长辈,还有什么需要做这种大礼的?拜师啊!
  关琳当时的回应,虽然说的不够明确,但话外之音却不难理解。她承认侯玉春有资格成为自己的师傅,自己也愿意拜师,但委婉的谢绝现在拜师,那说明什么——人家有足够的底气考上燕京音乐学院,不屑采取这种方式拿到入学资格!否则她如果当场拜师,然后说要求免试上燕音,侯老先生会不同意?
  西川音乐学院官微的小编还算有涵养,只是简单的贴出了两张已经有些发黄的政府文告扫描件,以及侯玉春被认证为“民族文化传承大师”的资格证书,就没有再废话,剩下的吃瓜群众自行脑补就够了。
  果然,这波争议还没真正成气候,就被这一条澄清说明给拍回去了。当然,还是有少数人,不依不饶的要求公开评选“民族文化传承大师”的条件,跳着脚说黑箱操作之类的,或者说这种搞法,迟早搞的“大师”满地走,专家不如狗。
  很快,更多的人开始站出来科普。这个“民族文化传承大师”的认证,真的跟普通人没太大关系,因为层次实在差的太远,里面很多东西,普通人连名字可能都没听说过,这根本不是玩“民主”的地方。
  而且也完全不用担心“大师”泛滥成灾,国家对于这种真正的大师,采取的是总量控制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领域当中,“大师”的数量够了,说明这个领域传承情况乐观,哪怕后来者水准再高,也只能等某位前辈过世之后,他才有机会拿到这个称号。
  甚至如果国文院认定,某个领域已经不存在传承之忧,还会停止在这个领域大师资格的递补认定。当然,大师的数量不是不能增加,但那个难度相当于修订法律,是需要全国人大批准的……
  截止目前为止,得到这个“大师认证”、并且健在的,全国也不到1000个。之所以这么稀少,是因为并非所有大师级的人物都有资格参评——日渐式微、并且有传承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个大前提。
  秦岚够牛吧,她就没资格参评。虽然她是唱民族唱法的,但这个领域没有传承之忧,完全可以通过学院派的运作发扬光大;何树青牛不牛?他也没资格,因为他玩的那东西,跟传统文化没关系……
  大师是如此之少,就算这些人每人都收满了五个徒弟,也没多少人;而且考虑到绝大多数人都是好几年时间才收一个徒弟,平摊下来,每年有资格享受这个“免试入学”资格的,从来都是个位数。更何况,不管大师还是他们的徒弟,大抵都是些心高气傲之人,愿意动用这个权力上大学的,经常好几年都没有一个。
  至于这次侯玉春迫不及待的想动用一下这个权力,那纯粹是想从燕京音乐学院挖墙脚,根本不是担心关琳考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