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史诗难度的学霸人设
看着这份从周一到周五,从早晨到晚上排的满满当当的课表,再加上各种《数学分析》、《力学》、《电磁学》、《数据结构》、《线性代数》……之类一看就让人头大如斗的课程名称,俩女生都一阵头晕,大呼变态。
可龙一似乎还没玩够,他把自己的课表又往微言上贴了一份,并加了句备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大家都省省吧!”
说罢,立马闪人。
挑事儿,谁还不会?
不得不说,龙一这厮确实变了,越来越无耻,脸皮好像装了反应装甲,刀枪不入……
龙一发这条微言之前,正有一群人堵着龙一上一条微言,骂的欢实,连自己母亲的作品都剽窃,狼心狗肺,不当人子。结果突然刷新出来这条让人无语的新微言,让大家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作为一个艺人,挨骂是本职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他艺人,不管牌子大牌子小,被骂的不敢露头其实挺常见的。很多人索性一段时间远离微言,求个眼不见心不烦,一点也不奇怪,大多数人也都理解。可绝少有人会专门跑过来说明一下——你们随便,老子匿了!
龙一倒好,不仅明说你们爱咋咋地,反正老子不看,还找了个让人无法质疑的理由——不是少爷我被骂怕了,而是小爷我课多作业多,没空搭理你们,你们自己开心就好……
……
龙一在出道的同时,还凭借自身的硬实力考上了燕大,这确实挺让人佩服——也许换一个人,有这样的成绩,早被媒体吹上天了。可搁在龙一这里,却完全没掀起什么波澜。当然,龙一和他的团队,也根本没拿这个当回事,新闻通稿都没发一条;而媒体方面,也同样毫不犹豫的选择性忽略了这其中的难度,完全没有针对性的宣传。
吃瓜群众们哭笑不得之余,终于有些人带着点好奇,打开龙一的课表研究了一下,顿时被一大堆难度超五星的课程名称给弄懵了。这龙一想干嘛?难道这熊孩子还真准备一边搞科研一边当歌星?
您这跨界跨的是不是有点夸张啊?会不会扯着蛋?
一直以来,艺人玩学霸人设的也不是没有,可是一般情况下,即便不去就读艺术类专业,大多会选择文科或者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一方面学业会轻松一些,不至于影响演艺事业;另一方面,像物理数学之类的专业,真不是一般人想学就能学的了的——选择这种专业,年年考试挂红灯,你玩的是学霸人设还是学渣人设啊?
这货居然敢挑战学霸人设的史诗级难度——理论物理?
不少人莫名想起在20、30年代时候,燕大曾经有一位来自于瑞士并入籍华/夏、名叫艾思坦的物理教授,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算的上是一位拥有国际声誉的理论物理学家。
据说那位牛人的小提琴水平,倒是足够开音乐会,可人家艾教授的主职,毕竟还是物理教授,音乐只是爱好而已,难道龙一准备走的是这条路?
你不准备做职业歌手,你出道干球?调戏我们是吗?
龙一可不管这些人怎么想,反正你们骂少爷我的时候,也从没照顾我的情绪,我干嘛管你们高不高兴,开不开心?
对于没上过学的龙一来说,课堂、老师、同学,甚至课堂笔记课外作业,都是无比新奇的体验,所以有些外人难以理解的兴奋,也不算奇怪。而且这里面也有龙一自己作死的成分,本来理论物理专业第一学期的基础课就够多,而且也够难,可他偏偏还选了一堆诸如《大学语文》、《华/夏文学史》、《普通心理学》之类的选修课,把下午晚上的时间也占了个七七八八。
结果课表排出来,他自己都有点傻眼,就算脑袋里有老王同志的记忆加成,还有之前的自学和预习,课程难度总算勉强能应付的过来,可让他头疼的是,好像没时间踢球了!
……
屏蔽掉外界的纷纷扰扰,龙一一头扎进了书山题海。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一个礼拜过去了,迎新晚会的日子到了。
周六中午,龙一再次来到了国家交响乐团。今天晚上正式表演之前,龙一需要再和乐团合练一次。刚走进排练厅,就被何老头拉到一边,劈头就问,“小子,你搞什么?外头因为《梁祝》作者的事情都闹翻天了,你怎么还跟没事人似的?再这么闹下去,恐怕会影响作品的声誉啊!”
龙一摊摊手,无可奈何的说道,“问题是我还能说什么?质疑的是他们,却要求我自己来举证;而且,我出具了证据,他们又不认,要求我自己去证明证据的真实性,这不是耍流氓吗?法庭上也不能这么乱来吧?”L首发c0nH
何老头只是玩音乐的,对于法律上的这些事情,他可能比龙一还糊涂,“这……你就不能弄点什么扎实的证据,证明一下你在其中的参与?比如手稿什么的?”
龙一一拍脑门,苦恼的说道,“何爷爷,我可是电脑世代啊!从小弄谱子都是直接上电脑的,我哪儿来的什么手稿啊……”
龙一自己虽然不想搭理外界的喧嚣吵闹,可当他看到何树青为了这件事情已经急的有些上火了,心下也有些歉然。而且关于作者的争论,确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梁祝》本身的声誉,尤其是一小撮西方媒体现在也开始跟着幸灾乐祸的起哄,这是龙一最不愿意看到的。
他捏着下巴想了一会儿,然后略带迟疑的说道,“何爷爷,要说手稿,好像还真有几张。最早几张是我小时候弄的,当时曲子还没完全成型,写的有点乱,而且是简谱,上头还有很多我标记的二胡演奏符号;还有几张,这个倒是最近的,曲谱是打印的,我标注的主要是编配调整,能用不?”
其实,龙一哪来的什么手稿?
那份所谓小时候的二胡谱子,是老王同志考龙一辩音记谱的考试卷子。当时龙一还不到六岁,水准还相当渣。既没接触过《梁祝》,二胡学习也是新兵练步,老王在他脑海里弄的那段二胡版本的《梁祝》,被他记的错漏百出。可现在这东西就值钱了,正好作为龙一修改曲谱的直接证据。
反倒是第二份配器调整方案,确实是龙一自己的手笔——最初版本的《梁祝》,在配器方面是有些小小瑕疵的,后来经过了许多微调形成了很多新的版本,老王同志自己,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而龙一整的,则是他自己的方案。其实这次调整是完全失败的,被龙一弃之不用——反正手稿嘛,错的才有价值,一字不易反而有可能是伪造的。
“可以可以,你回头找出来,我们很快就要出国巡演,走之前有个记者会,到时候拿出来澄清一下……”一听说还真有手稿,何树青比龙一还激动。
对那些借着周欣然的名义踩龙一的记者,他现在简直怒不可遏。这段时间参加排练,关于这部作品,他和龙一聊的很多,也很深入。即便是以他的眼光来看,龙一的音乐素养也毫无疑问是顶尖的水准,绝对够资格参与《梁祝》的创作;再说了,如果周欣然生前已经完成了这部作品,她没有理由不拿出来。而龙一端出这部作品的时候,周欣然已经去世一年多了,所以龙一将母亲尚未完成的遗作补充串联完整,完全是符合逻辑的。
即便是考虑最坏的情况,人家是母子,而且母亲已经故去,就算龙一加上了自己的名字又能如何?可是这帮家伙一顿没脸没皮的炒作,弄的现在国外也开始跟风起哄,质疑《梁祝》的创作过程,似乎不把龙一的名字去掉就不罢休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