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五章 少年营

  所谓少年营,顾名思义,就是李恪心目中专门安置与培养少年人的机构,性质上虽接近于后世青年团一类的后备团体,但在结构和操作上,却更倾向于那些综合性的初等教学机构,也就是小学和中学。
  这个想法突如其来,却又由来已久。
  说它突如其来,是因为季布庄园有过量的稚童与少年,总数超过六百,再加上苍居原本的三十余适龄孩童,赵墨与欧冶陆续迁入,却尚未明定发展方向的小子们,苍居可估的十五岁以下人口已经达到八百余。
  这个数量不仅颠覆了苍居合理的人口结构,怎么安置他们,也成了眼下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毕竟季布庄园,根本就是李恪来到大秦以后,看到的最大规模的孤寡院……
  而说这个想法由来以久,则要从胡陵之行开始。
  墨家衰败之势由来以久,天下墨者三脉,总人数不足千五,这个数量对一门杂学来说或许足够,但墨家是显学,两万分之一的普学率对一门显学来说,堪称灾难。
  李恪不止一次试过去总结墨家衰败的根由,长平之殇,三墨歧见,墨杂之分……
  在李恪看来,墨家难兴最关键的原因其实是对墨者过份高企的标准和苛求。
  仅以胡陵为例,百姓自幼诵读墨学,但长成后入墨的却少之又少,苍居也有类似的情况,还有李恪那位以墨学开蒙的伯父李汩……
  并非是墨学不引人,实在是墨义太赶人了!
  李恪分析过自己身边的墨者,憨夫、辛凌、由养、儒,还有灵姬、风舞、葛婴等等,无一不是学养精深,武艺精湛,业艺精熟,信仰精厚……
  这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精英模式并非不好,可若是对每个墨者都如此要求,不仅太过强人所难,还容易让特长突出的苗子沦于平庸。
  李恪想通过少年营来改变眼下的状况,而且做好了独断专行的准备!
  少年营三字一出,果然满室皆默。
  慎行沉吟了好一会,才试探问道:“恪,你是想将少年大量收入墨家?”
  “算不得收入墨家。”李恪小心翼翼掩藏着心思,轻声说,“季布那头千人迁入苍居之后,苍居少年便近八百之数,原有的书院已不足以收容他们,务农、务工也并非少年专长。庄园少年受侠道影响颇深,如柴武者,十三便敢带着弟妹劫道,且丝毫不以为耻。若是任由他们自在发展,对苍居而言,并非善事。”
  “少年营便是书院?”
  “是,乡学,书院,蒙学,只是他们依托墨家而存,与其让他们以法儒入蒙,不如授以墨学,并从中挑选适合的苗子。”
  辛凌眉头一皱:“你准备教授甚文?”
  “《经》上下,《经说》上下,诗、书两篇,《楚辞》、《山海经》、《神异经》、《列子》,还有《吕氏春秋》和墨剑。”
  “以杂家为重,兼顾墨学……”辛凌隐约觉得李恪另有打算,可又想不透李恪的心思,“为何不授十论?”
  “十论者,墨义也,少年心性不定,不知其本,反容易误信误传,人云亦云。”
  “《非儒》如何?”
  李恪摇头一笑:“师姊,这些孩子未入墨门,先学《非儒》,他们究竟会以为儒家虚荣,还是觉得我墨家小家子气,容不得他学?”
  辛凌不说话了,看向慎行。
  慎行盯着李恪:“杂学与墨经,便可让孩童心向墨家?”
  “杂学者兼容并蓄,可识文断字,兼修多门。墨经则是墨家机关术之基本,墨家最吸引少年的,不就是机关秘术吗?”
  “为何还要学墨剑?”
  “学武是为强身健体,健体是为气力足备。更何况墨剑饱含墨义之精华,在传剑时授义传道,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可好多了。”
  “你以为,八百少年营,可入墨者几何?”
  “当有半数。”
  “四百?”慎行难以置信道。
  “半年拔选一次,凡年十三以上,好学且品性坚忍者入墨,授以十论。至十七缚籍,录学子籍,再令其践行墨义,如此当有半数。”
  “十三入墨,却到十七才开始践义……”慎行苦笑道,“恪,你以为是墨义阻了墨家壮大?”
  “少年心性不定,少有坚持,反观长成之后,若心中有信仰,区区墨义何足挂齿?”
  慎行不由点头:“为师还有最后一问,你以为,少年营由何人主持妥当?”
  “最妥当的是季布。”李恪毫不犹豫,“苍居少年多出自庄园,季布兄弟对其有恩。再者说,季布乃信士,信义二字,无价之宝。”
  “可是季布非墨。”
  李恪轻松道:“他们兄弟倒是希望加入墨家,只是叫我推了而己。”
  “为何?”
  “对墨义不明所以之辈,便是勉强收入墨家,也不过是在墨卫的基础上再多个墨侠而已。”李恪撇着嘴说,“老师,墨家难道还不够乱吗?”
  “可你又想要他主持少年营……”
  “是啊,我打发他们三兄弟去寻师哥学艺去了。”李恪耸了耸肩,对由养道,“由养,让师哥将他们收作弟子,一年时间让他们精熟墨义,通背十论,待他们做成了这些,才是主持少年营的人选。而在那之前……师哥为主,由养为辅,如何?”
  慎行满意点头:“看来你对此事早有打算,为师允了。”
  “谢过老师!”李恪终于眉开眼笑,“由养,你现在便启程。家居,饕餮,墨行,改田,少年营,还有季布几人拜师之事,一件不可延误!”
  由养拱手震声:“唯!”
  ……
  在季布处借了马,由养与众人道别,北行归往苍居。
  霸下在汝水畔一停七日,程郑理清了季布欠款,第一批二十余户人家也在墨者的护卫下离开庄园,随行的还有丁固。
  风舞和蛤蜊回来了,霸下终于开炉启行,越过汝水,穿过南阳,夜以继日向着南郡奔行。
  夕阳西下,李恪凭栏远眺,整个人都陶醉在荒野无边的美景当中。
  人才链条,生产秩序,集体作业,新式机关……苍居还缺什么呢?
  商路!
  “此行回返的时候,看来必须去一趟沛县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