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5章 知青女配 33
噩梦的内容那么真实可怕,饶是盛夏这个多活了几世的“老妖精”都有些承受不住,更何况是年幼的原主。
事实上,作为亲身体验者,盛夏认为原主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小姑娘,经受噩梦折磨了这么多年,硬是撑了下来。
她也真正理解为何原主会放着锦衣玉食的好日子不过,非要跑到穷得吃不饱穿不暖,人心还险恶的乡下来原因很简单,到了乡下原主再也没有被噩梦折磨,所以她不管家人如何劝阻,甚至威胁,她都不肯回家。
搞清楚了这点,盛夏对原主心生怜惜之情,小姑娘太不容易了啊。
夜夜噩梦缠身,不能安眠,小姑娘得有多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始终坚持着活下来呢?着实很让人敬佩。
原主是如此热爱生命,求生欲如此旺盛之人,为何她会年纪轻轻地就去世了呢?
这是因为原主在梦中搞明白了她为何噩梦缠身的原因她生活在里,而她的身份是几次三番伤害女主的恶毒女配。
梦境中显示,原主之所以会噩梦缠身是作者有意安排,就是为了铺垫恶毒女配为何会脾气古怪、乃至于心理变态。而男主是恶毒女配的“心中最后一片净土”。
女主吸引了男主的目光,甚至要抢走他,恶毒女配为了守护住自己的最后一片净土,做了一系列的坏事,最终害人害己,还连累得全家人跟着一起死了。
作者安排恶毒女配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出女主如何坚强善良、人美心善、拥有着如同野草般的生命力。
原主不愿意相信这个噩梦,可她来到乡下躲了这么长时间,许久不曾做过噩梦,偏生在盛夏穿越过来的前一个月,天天晚上重复着这个可怕的梦境。
直接让原主的精神彻底崩溃的是,她验证了这个梦境的真实性,用的是她当初得知跑来乡下可以摆脱噩梦一样的验证方法。
原主一时想不开便冒着大雨跑出去,试图让脑子清醒一些,结果高烧不退,再加上那些女知青没有真正做到照顾好原主,所以原主就这么没了。可悲又可叹,真是个可怜的姑娘。
盛夏窝在李香香的怀中,整理了有关于原主的所有记忆,是的,当她和原主一样经受过噩梦的折磨,她获得了原主的全部记忆。这,或许是“奖赏”?
奖不奖赏,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盛夏接收到了原主的全部记忆,她不再是两眼一抹黑,更不是只有模糊的猜测。
她明白了自己要做的事代替原主好好活下去,不要作死,更不要连累家人,守护好他们。
李香香推了推趴在她怀里的闺女,含泪说道:“夏夏,快要到站了,咱们下车。”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挡一个母亲想要守护女儿,李香香只希望闺女可以过得开心一些,哪怕与她相隔数千里也心甘情愿。
盛爱国面露不忍,他舍不得妹妹,打从心底里不愿意让她回到乡下。
尽管他嘴上不肯承认,但是贺建军除了出身不好之外,跟他平日里打交道的男人也不遑多让。
盛爱国无法保证盛夏长期同一个如此优秀的男人生活,是否还能抱住她那颗芳心?答案已然在他的脑海中,然而妹妹被噩梦惊醒的场景太扎心了,他舍不得妹妹遭受噩梦的折磨。
“妹妹,我们下车吧。”他很艰难地开了口。
盛夏看看李香香又看看盛爱国,他们是她这一世最亲近的家人,和她第一世的母亲和哥哥长得一模一样,她很轻易就移情到了他们身上。
她红着眼睛说道:“妈妈,哥哥,我许久没有回家了。我想家了。”
李香香的眼泪倏地掉下来,闺女私自跑到乡下待了那么长时间,从未对她说过“想家”这句话,她知道闺女不是不想念他们,而是太害怕噩梦了。
盛爱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让妹妹回去,却在听到她说“想家”时,之前的坚定瞬间化为乌有。
盛夏又说:“我想爸了,他每周都给我写信,我都收到了。”
她爸同样叫盛利,他是个能说会道的商人,唯独在闺女面前变得很笨拙,总是小心翼翼地想让闺女开心。只是他实在太忙了,每天都有一堆事等着他处理,顾不上家里。
原主同父亲的关系并不算好,她很少会给父亲写信,每个月一封家书,三言两语说了自己的处境,再几句话问候家人。而父亲从来都是一笔带过的。
李香香抱住闺女的脑袋,呜呜地哭起来,她舍不得让闺女回乡下去了,只想着把闺女带回家,一家团聚。
盛夏只用了几句话就将他们的计划给打破了,依照原先的计划回首都。
李香香和盛爱国只能寄希望于他们花费无数心力找来的“大师”是有真材实料的,可以帮助盛夏摆脱噩梦缠身的现状。
在回去的路上,李香香和盛爱国不敢有丝毫大意,一旦发现盛夏陷入梦魇之中,当即就会把她叫醒,让她免受噩梦的折磨。
盛夏到底是多活了几世的人,她从最开始的猝不及防,再到慢慢适应,只用了在路上的几天时间。
假的终究是假的,只要分辨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噩梦的威胁就不存在了。
盛夏的进步是巨大的,她尝试着摸索从噩梦中醒过来的法子,唯有自己的意志足够坚强才能应付每次入睡必定会侵袭而来的噩梦。
只不过,在李香香和盛爱国的眼中,盛夏始终是那个被噩梦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小可怜,精心呵护照顾她,只求盛夏能多一些安慰。
一行三人风尘仆仆地回到了首都火车站,盛利亲自带着司机过来火车站这边接人,他算了算日子,从早上等到了下午,终于把人给等到了。
盛爱国的个子高,很快就发现了在火车站门口的盛利和司机,他侧头看向笑容灿烂的妹妹,“妹妹,爸来接你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