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白玉堂失陷长安 孔文举认主下邳
吴立仁嘿嘿一笑,“夫人无妨,许久没和夫人亲热了,不如今天……”
吴立仁话还没说完,貂蝉就已经努了努鼻子,故作生气地回道:“先生真不正经,和你说正事,却一直欺负妾身。”
此时一旁的丫鬟早已识趣地离开,吴立仁咳咳了一声,假正经地回道:“夫人,为夫所说的事情可是经过所有文武一致认定的,是一等一的正事,开枝散叶,为夫后继有人,这是比任何事情都要来的重要,夫人莫非怀疑众文武之言?”
眼看此时四周已无他人,貂蝉哼了一声,猛然一伸手,抓向了吴立仁的咯吱窝。吴立仁嘿嘿一笑,也伸了伸手,向貂蝉挠了过去。貂蝉自然花容失色地四处乱跑,一边咯咯笑个不停。同时口中不停讨饶起来。
吴立仁最后一把将貂蝉抓起,抱在怀里,向着房间走去,不一会儿,房间就充满了旖旎的春色。
文聘的事情,吴立仁再也没有烦恼下去,令人将他关起来后,也依然好生照顾着,原以为可以按照貂蝉的意思,一直关下去,直到他肯投降,可是意外的事情却发生了。
曹操派来了使者,目的自然是为了文聘,只不过曹操却不是直接要人,而是打算和自己交换——被交换之人正是白玉堂。
原来白玉堂被派往雍凉执行散步谣言任务之后,他便擅自主张再往长安探听下消息,没想到却被治军严谨的于禁给拿住,虽然白玉堂并没有招供什么,但是于禁第一时间还是想到了是吴立仁派出的奸细。
白玉堂被押往许都之后,曹操心中更是暗暗惊喜,虽然他不知道白玉堂价值如何,但是至少白玉堂的本领不错,吴立仁或许能同意用他来换回一个不能为己所用的文聘。
曹操使者将想用白玉堂交换文聘的来意和吴立仁说完之后,吴立仁心中咯噔一下,心中恨不得立刻就换回来,其他不说,白玉堂为自己斩了李傕郭汜,这样自己才能将貂蝉真正纳为妻室,此番大恩,他怎么能不报?
可是吴立仁这时忽然之间发现,那使者的脸上有些惊疑不定,一直注意着自己的反应,吴立仁心里有数,哈哈一笑道:“想用一个细作换一个大将,他曹孟德打的一副好算盘啊!”
曹使一听,脸色微微一变,不过他继续说道:“白阙非寻常细作可比,他的武艺,更是远胜于一般将士,吴公莫非以为丞相好骗不成?”
说完这些,吴立仁脸色一变,脸上怒气横生,厉声喝道:“再好的细作也是细作!他曹阿瞒不好骗,莫非你以为我好骗?你回去告诉曹操,我吴铭不做赔本的生意!”
那使者看到吴立仁真的生气,心下一惊,知道事情没能谈拢自己也不会有好果子吃,连忙抱拳赔礼道:“吴公息怒!一向听闻吴公爱民如子,更何况为自己忠心效命的下属?用此人换一不为吴公所用之将有何不可?”
这时一旁的贾诩起身,慢慢走到了曹使身旁,看着曹使颇为自信的模样,贾诩呵呵一笑道:“能不能为我主所用,焉能一言而蔽之?呵呵呵,贵使实在是太武断了。不过我主仁义,自然不愿意属下横遭不测;只不过,主仁臣忠,我等身为人臣,早就有一死相报的决心;即使主公想换,我等身为人臣,为了主公大业孙虑,必定死命相劝。”
贾诩这番话直说的曹使无言以对,曹使摇了摇头,接着说:“既然如此,那我主丞相还有二人,想一起交于吴公,换回怎将军,这两人便是孔融之子——孔巨和孔基。”
在议事厅上的孔融也没想到曹使忽然会提出这样条件,听到这里,孔融心中也是怔了一怔,立刻走上前来,对着吴立仁拱手道:“融受吴公活命之恩,已无以为报,岂能因为两个不成器的犬子而害了吴公千秋大业?孔融请吴公勿以犬子为念,当以百姓社稷为先。”
孔融话说完,那曹使的心中已经将从孔子以下的孔融以上的多少先人骂了一遍,他怎么也没想到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的竟然是孔巨和孔基的亲生父亲。这无异于亲手将自己的孩子推上绝路,况且又是三换一,你砸反对毛线啊!
这是曹使最后的底线,若是他完不成任务,回去一定会受到曹操的惩罚。只是此时他心中的惶恐不安无人知晓,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吴立仁。
不过吴立仁也明白,虽然孔融这二子能力不会怎么样,但是也属于额外赠送的,他也没想再要求什么。
“孔北海不必如此,既然今天有机会救回令郎,我岂能会见死不救?用文聘一人能换三人之命,何所惜哉?”
吴立仁的话让曹使终于转忧为喜,急忙上前拜道:“吴公果然仁德,那小的这便回去复命。”
这次换人,吴立仁自然心中比较满意,白玉堂一人,无论如何他都要换回来,只是不知道孔融两个孩子怎么样,一直到现在,孔融都没有提起。
他不知道孔融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以为自己的两个孩子已经死了?又或者说觉得他不好意思再麻烦吴立仁寻找?
正当吴立仁猜想之际,孔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对着吴立仁高声说道:“孔融愿意为主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吴立仁心中确实被孔融这一举动竟到了,虽然他救了孔融,但是孔融仍然是以客居下邳的态度,面对吴立仁,所以只是口称吴公。而今竟然忽然改变了态度愿意奉自己为主,这让吴立仁如何不惊喜。
吴立仁连忙快步走到孔融身边,“孔北海快快请起,何必如此多礼!不知令郎现在年龄几何?”
孔融起身后,面色有些羞愧道:“北海袭归曹贼之手,主公莫要再以北海相称,折煞老夫了!犬子孔巨今年十四,次子孔基今年十二。多劳主公挂念,属下感念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