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章:召集大理寺官员
临安离开了大理寺之后,狄仁杰就开始着急大理寺的所有官员和差役,在大理寺的前院儿集合。
大理寺中的人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儿了呢,只是得到了狄仁杰的命令之后,只能按照狄仁杰的吩咐去做,反正狄仁杰这位大理寺卿自从上任之后,也没少折腾。
就由着他折腾去吧,人家上头有人,能保住他,他们这些小官员,就跟在下头,有肉吃肉,有汤喝汤,能混下去就行,也不强求什么。
狄仁杰换上了自己的官服,来到了前院儿之中,手里拿着李承乾给他的圣旨,临安走了之后,狄仁杰已经将圣旨看过了,也果然不出他的所料,陛下要对王家动手了。
也是,王家做了这么多事儿,桩桩件件都触犯大唐的律法,还有几件事,直接就是在挑衅陛下的底线,现如今陛下要清理王家,也是正常的事儿。
狄仁杰站在台阶上,看着下面大理寺的人,官员加上差役,大概有一百多人。
这些人,想要去抄王家,肯定是不够的,但是狄仁杰有圣旨在手,可以调动长安城内五百金吾卫帮助大理寺查抄王家。
“诸位同僚,还记不记得之前本官让你们查的关于王家的事儿?”狄仁杰站在台阶上看着下面的人说道:“虽然不知道你们是否全都将关于王家的案子给揪出来了,但是就本官现如今手上所掌握的案子,所得到的认证物证,依照大唐律法来说,王家,那是要抄家斩首的大罪,先前本官没有得到陛下的旨意,今天,陛下下旨,依照大唐律例,查办王家,如今,王家这个庞然大物,也终将被咱们大理寺给撼动了,身为大理寺的官员,维护大唐的律法,这是咱们的责任,能够查办王家,这是咱们的光荣,说出去,脸上也有光!这么多年了,哪个官员敢对大世家动手?即便是他们违法乱纪,私底下做出什么霸占人家财产,欺压百姓,强抢民女这些事儿,可是,因为他们是世家中人,官员大多在里头和稀泥,但是咱们大理寺要管!敢管!而且,咱们还成功了!将来的史书上,必定留下咱们的事迹,不畏强权,不惧怕世家,依法处置他们!这是陛下的圣旨。”
狄仁杰举起了手中的圣旨,展示给了站在下面的人看。
“看好了,这上面,是陛下的玉玺!”狄仁杰说道:“有陛下为咱们撑腰,这件案子要结案,咱们尽管放手去做!无须害怕。”
“李修!”狄仁杰叫道。
“下关在!”李修从人群之中站了出来,拱手应声。
“你带着陛下赐下的牌子,去金吾卫营,调集五百金吾卫,围了王家的宅子,一个喘气儿的都不准放出来,就算是飞起一只鸽子,也给本官射下来。”狄仁杰说道。
“是!下官领命!”李修走上前,从狄仁杰手中接过牌子,离开大理寺往金吾卫的营地去了。
李修也算是狄仁杰的亲信之一,是东山县文学院出身的士子,中了进士之后,就在大理寺做了小吏,几年来,一步一步升官,狄仁杰上任大理寺之后,这才被彻底的发掘出来。
狄仁杰身边儿太需要这样能够信得过靠得住的人了。
毕竟大理寺办案得罪不少人,办的大多数案子,都是棘手的案子,许多案子,不是跟官员有关系,就是跟长安城之中的勋贵有关系,能不招人恨吗?
招人恨,也就没人敢跟在狄仁杰身边儿,与他太过亲近,但是东山县书院出身的学子,个个都是光棍儿,他们才不怕那些世家呢。
那些世家的人想要用他们的家人来威胁人家,他们的家人都在东山县庄子上,能让他们造次吗?
东山县上有不少能人居住,尤其是那些大儒,得罪谁也不能得罪他们,要是你的作为让他们看不过去了,一张嘴能喷死你。
刀能杀人,笔杆子能诛心!
他们的笔杆子,才是杀人不见血。
现在书院条件这么好,不少大儒待在书院里,授课之余,已经要开始撰写书籍了。
世家也不敢得罪他们这些人。
而书院出身的学生呢?可是真真的都是他们的学生,也是天子的门生,对付他们的家人,做好了面对口诛笔伐的下场了吗?
而文学院的学生在书院里上课的时候,就被这些大儒灌输着各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理念。
到了官场上也更能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畏强权。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现在这段时间,就是前两年书院出来的学生开始发光的时候了。
“至于剩下的人,随着本官一起到王家去。”狄仁杰说道:“大理寺的差役,查抄王家,至于官员,到了那边之后,各司其职,该记录的记录,该拟定罪名的拟定罪名,关于王家的案卷,你们当中,大部分也应该都看过了,这次到王家去,也带上那些卷宗资料一起去,当场定罪!”
这件事儿也拖沓不得,皇帝的意思是要办的干脆利索,越利索越好。
“大人,外面有宫中的人要见大人。”外面的门房跑进来说道。
“请进来。”狄仁杰说道。
外面有几个宫中的侍卫走了进来,后面还有一辆囚车,囚车里关着的,是一直被关在宫中没露面的王胜。
李承乾不让王胜死,宫里的人自然伺候的好好的,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有人专门看守着王胜,王胜不吃饭,那就撬开嘴巴给他灌进去,只要不死就行,宫里的那些人也就算是没有违背李承乾的旨意。
“狄大人,奉陛下旨意,给您送个人过来。”领头的侍卫拱手说道:“这里还有一封陛下的亲笔信,请大人过目。”
说完,侍卫从自己的怀中摸出一封信来,双手呈给了狄仁杰。
狄仁杰走下台阶,双手接过李承乾的信。
“有劳了。”狄仁杰说道。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