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4章 发财了大家一起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如今朝廷需要有更多的事情来做这件事,建文皇帝朱允炆也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把手中的事情处理好,这也是他们之前所做的事情。
皇帝必须考虑到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做的更好。
燕王朱棣和侯爷,廖明在得到大太监郑和的消息之后,就立马派人前往京师汇报,他们自己也在开始组建新的团队加以探索。
燕王朱棣做出这样的决策,很容易被其他人认为是自作主张,毕竟他还没有这样的权利让更多的人去探索一块可能会属于大明朝廷的土地。
但是在如今他们却不得不这样的做毕竟从大明国土到大明兰州在从大明兰州到大明每周都需要话费更长的
能把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回去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是派人前往朝廷请示,最后再得到回复,那只能说连黄花菜都要凉了。
更重要的是燕王朱棣本就是一个杀伐果断之人,就算是在皇帝面前失败了一次,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道理非常的简单,因为他这个时候不做决定的话,反而会让皇帝觉得燕王叔现在已经不堪大用了,没有决策专断之才。
建文皇帝朱允炆在得到燕王朱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的时候,反而放松了一些,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太祖高皇帝的子孙在某些事情上还是能够自己做主的。
建文皇帝朱允炆这个时候还在考虑,既然已经新发现了一片土地,那么该怎样把这片土地利用起来,也就是说现在中式这边还要出一个人去接收这一片土地。
皇帝毕竟有自己的想法,再加上母后那边也一直都在说,希望建文皇帝朱允炆能够多宽容一些重视,毕竟那些人都是太祖高皇帝的血脉,再加上如今大明越来越稳定,皇帝没有必要一直对那些宗室严加看管。
其实这也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因为大明朝廷现在已经是不可推翻的了,至少百姓们没有那样的打算,宗师们现在也没有那样的土壤,就算是如今掌控着边防军队的肃王。
自己也早也没有那样的心思,反而要么渴望向西打一场仗,要么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也就是说现在皇帝根本就不用担心这些,再加上宗亲们也纷纷表示现在他们要安安稳稳的做事。
没有谁愿意被当作猪一样圈养,所以他们更多的是渴望自由,对于那些愿意躺在中式的功能玻璃,不愿干事的人,建文皇帝朱允炆也不想再多费口舌,只要他们不干涉朝觐的运作就可以了。
建文皇帝朱允炆和乐意看到有宗室愿意去探索,所以现在也已经决定了,不久之后将会以朝廷的名义组建一支远洋航队前往大明北洲加以探索。
这几年之间,朝廷的船队已经在东亚和大明南洲有了充足的远洋经验,甚至是还有不少人前往啦,欧洲这样的地方。
朝廷的船队也确确实实这样做过。
之前也有朝廷使者的团队前往,印度洋。
沿着印度洋不断的南下,这也是他们所做的事情。
一路上也有不少国家相互交流,那些国家们也惊叹大明的富有,也不断的派遣使者前往京师。
皇帝再决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里也很清楚,国家大事,有一位亲王参与倒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这人选可就不搞定了。
与他同辈的王爷不少。
王叔也还有数位。
这倒是让他有些难做。
毕竟,现在宗室都很老实。
要是这个不管,那个不顾,多少有些不像话。
所以他还是希望有些事情能够很好的处理。
建文皇帝朱允炆在考虑这些事情的时候也会多想一些毕竟,他是皇帝,这也是大明的天下。
京师里热闹非凡,百姓们还在沉浸于朝廷所宣布的那些消息,各个部门也抓紧时间开始做计划,他们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配合夏原吉夏大人做好他们所要做的事情。
夏原吉夏大人大人要做好皇明银行的事情,甚至是还要尽快的发出国债,号召百姓投资。
然后还要进一步的为开发大明北洲做好准备。
这件事情是没有办法的,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讲,他们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处理好,皇帝想要做的事情大家都不会阻拦,至少在这个时候不会说出来,因为那样会挑战整个朝廷。
终于在事情发展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大明第一任议事长的职位选出来了。
吏部尚书张祯在众人的拥护下成为了第一任议事长。
虽然大家在之前都有想法,但当最后确定人选之后,其他人倒也没有意见,毕竟张家在朝廷经营多年,再加上张大人确确实实做得挺好,如今年岁已高,就算是担任议事长也干不了几年了,更多的人考虑的是皇帝,希望张大人先做出一个表率来,再加上张大人年纪大了,可能就算在任上也做不了多久。
当更多的人看破这件事情之后,所以就不再反对了,反而积极的支持和推动整件事情的发展。
张大人心里也非常的清楚,大家之所以把他推上这个位置,就是看在他年纪大了,所以倒也没有太在意,在最后时刻也选择了同意,他也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大的名声,皇帝既然已经选择了他来做这件事情,他也要开始把这件事情做好。
议事长是朝廷给予的称呼,没有特别其他的权利,只有裁决各个事情在有争端的时候加以解决。
也就是说如今这个位置更加像是象征,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朝廷并没有想把这件事情做个什么样子。
但是更多的人却清楚,金融皇帝中英文这个时候推出这件事情,也就意味着在这上面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如今只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再加上张大人本人威望颇高,对于朝廷百官来说都是一个尊敬的对象,所以可能在某些方面会通过得比较快。
但是后来者可就不一定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有张大人来推动一些事情的发展,肯定会比事后他们所做的事情要好。
方中愈拿着所有宗室子弟的资料进攻了,他知晓建文皇帝朱允炆这一段时间肯定会考虑各家宗室子弟的事情,给他们合理的安排。
皇帝有皇帝的想法,大臣们也有各自的打算,但不管怎么想他们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把蛋糕做得更大,让每个人分得更多。
这一番理论在高层之间并不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反而是个事实,因为没有人会去反对把更大的利益握在手中,当朝廷官员们一致决定不再从本国国民手中获取利益的时候,那么压榨外面压榨其他地方的百姓,就成为了一个事实。
大明的船队以打击海盗的名义四处征伐,遇到海盗也通通一网打尽,甚至是在地方上为了保护大明华裔。
甚至是和当地的朝廷起冲突。
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大明朝廷似乎也默认了这种情况,至少他们没有阻止过。
在建文皇帝朱允炆的暖阁里面,除了方中以外没有其他的人了,连小太监们这个时候也都离开了,似乎又回到了当初战争时期。
当然并不是回到了那个时候,只是这种感觉,就好像当初建文皇帝朱允炆和方中愈一起呆着的日子。
“想不到真的如你所愿燕王的船队,真的找到了那一片土地证,朕一直以为你会把消息提前给他们,让侯府的人找到呢?”
建文皇帝朱允炆还在研究当初方中愈所提供的大明北洲的资料,与锦衣卫,侯府,燕王府,齐王府所送过来的资料作比对。
“陛下,臣只是有些猜测,再加上锦衣卫力量的渗透,从一些海盗和船商口中得知了这些,具体的情况也不清楚,大部分都是猜测,所以也没和王府表明具体的原因,只是告诉他们可以去寻找如今王爷手下的人找到,也算是运气吧。”
方中愈可不会说他有生而知之的能力,或者说他也不会告诉皇帝后世的他是如何知道那一片土地的,总之现在找到这片土地就已经很不错了。
“那你觉得朕该如何赏赐那位叫做郑和的太监了?”
“陛下,有功之臣自然要赏赐,您自己决定就行了。”
对呀,有功之臣,不管对于谁来讲你的大工都该上次建文皇帝朱允炆也不会寒了,将士们的心,至于赏赐下来的东西,他要怎么处置,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可以,朕就封他为寻访使,专门为大明寻找未知之地,手下诸人,皆有赏赐。”
建文皇帝朱允炆想了想之后说道,反正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了对郑和的赏赐。
现如今大明的官员和百姓们都清楚,所有寻找到的未知之地,基本上都是完完全全属于皇帝的,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所以反而不会觉得有什么。
“这样也很好,毕竟他们远在海外,陛下的旨意要过去还有一段时间,再加上内府的赏赐金银,也能够让他们做不少的事情了。”
方中也没有想到,就算是燕王朱棣没有获胜,那一位名叫郑和的大太监依然做出了如此大的攻击,毕竟它没有七下西洋,但却寻找到了大明北洲也就是后世的南美北美之地。
在这个时代也是一个想不到的大功劳了。
命运真的是不可琢磨,至少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来的力量让方中愈也还是有些敬畏的,就算是再之前方中寓遮挡了他的光芒,如今这一位采访使大人也发出了他所应有的光芒。
“宫外的宣传也差不多了,不知道你打算怎么安排后续的探索和实际续进行,或者说朝廷这边到底要提供多少的人力物力才能将这件事情做好?”
建文皇帝朱允炆还是比较关心的,毕竟这件事情已经很久很久了,而且再加上朝廷近期可能还要对北作战,南方也不太平,东边海面上锦衣卫的人都受到了打击,要不是方中愈一直隐忍不发,恐怕早就出事了。
建文皇帝朱允文这样说,是因为他知晓大明宣传部的力量,也知道大明报和讯质保这数十年来的发展,可以说是对所有有大明官府的地方都有着他们的存在。
对于这一批专业的力量,建文皇帝朱允炆是丝毫不怀疑的,毕竟有着方中愈的存在,这些人要是还做不好事的话,那可就得考虑考虑他们的专业性。
也就是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受到了方中愈的影响,对于整件事情都是存在的,皇帝希望这些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这些东西,那么这一切都必将存在。
当年的御史们如今都不再随意的弹劾了他们要做的事情,是在最小的代价下将更多的不法之事揭发出来,所以反而如今这种情况却是最正常的,他们也需要通过这些记者的渠道来获取一些内幕消息。
所以那些记者反而如今成了最受欢迎的人,建文皇帝朱允炆也知道这些人有着多大的能量,所以对于大明北洲的事情一点都不担心。
“陛下是想问用什么最简单的方法让大明北洲真正的成为大明统辖下的土地,对吗?”
方中愈也知晓皇帝关心的是什么,毕竟他也在考虑到底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是的,朕知道按你所描述的那一片土地非常的大,可是离大明国土实在是太过遥远了,鞭长莫及的道理你也是懂的,就算朝廷如何在强大,那一片土地现在恐怕都没有完全有办法掌控在大明朝廷手里,可是就这样放任不管,朕也有些舍不得。”
建文皇帝朱允炆是非常的纠结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陛下,其实按照之前大明南洲的经验,那一片土地上应该还是有大量的土著居民的,甚至是还有可能有殷商故民!”
方中愈还是想提醒建文皇帝朱允炆一句,有些事情可能知道但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