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师友侍读何人佳

  这仅仅是个开始,皇太子册礼过后没多久,河南府发解试也顺利举行。
  今年周山书院报名发解试的学生人数增多,但相比往年,发解数量却没有降低多少。只是让人疑惑的是,那些在书院中学识表现在前列的学生少有得解,反而是平日里声名不显、学识一般的学生多得发解名额。
  陈佑对此倒是心知肚明,虽说在书院中成绩如何与科举成就并不挂钩,但书院中的课业学得不好却能举业有成的,想来十个当中都不一定能有一个。
  如此既表明他河南府没有为难书院,也能让书院学生得中春闱的概率降低不少。
  若只是河南府一家这么做也就罢了,若是处处州府都这般行事,那些有心通过科举入仕的学生定会想法子与书院划清关系。
  然而陈佑无法可想,他不可能跑去质问别人为什么给差生名额不给优生名额。
  宫中现在一面打压书院,一面又给陈佑本人以及书院中一些出名教员优待。
  比如徐师进他们就得了散官位,虽然品阶较低,但也成了官人,有了官身。当然了,愿意留在书院任教的,基本上对入仕为官没有太多想法,单单一个官身并不会让他们激动,
  陈佑这边则是宫中赐物,比如祭祀太庙之后的祭品分了些来,官家某日吃了什么好吃的让人送来等等。有这种待遇的人不算少也不算多,更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能算是一种表达亲近的手段。
  十一月中,诏令来年正月初一改元建隆,着太史局预造来年岁历颁行天下,令少府铸钱监铸造新钱以取代之前铸造的开元通宝。
  这件事同陈佑关系不大,但就在改元的诏令颁布后不久,内侍鲁顺就找到了躲在家中避寒的陈佑。
  鲁顺带来了两个消息戴和裕遽然病逝,梅松下狱。
  说完这两件事他就离开了,多余的话一句没说。
  陈佑之前同鲁顺没有过接触,同他背后那位早就默默养老的林盛保也没有联系,所以他过来传话一定是赵元昌的吩咐。
  赵元昌究竟是什么意思,陈佑无法猜测,只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戴和裕死得毫无波澜,远在杭州的单江甚至不敢对此事表现出怀疑。虽然很多人怀疑戴和裕的死和赵普甚至是赵元昌有关,但没人说什么,有的只是市井间的传言。
  这样的结果同陈佑之前所担心的相差甚远,可他并无半点懊悔,因为他们两人的处境不同,做同一件事产生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
  此事过后没多久回京担任太子宾客的贾寻幽来到书院拜访徐师进,正巧陈佑就在书院中商讨来年安排。
  “贾先生是要用书院教材去教导太子”
  陈佑有些诧异,因为刚刚贾寻幽说出了他来书院的原因买一套书院的教材。
  书院教材都是在陈佑的建议下由教员们合力编纂的,市面上常见的蒙学课本都被书院借鉴了一番。
  不同于兔园策、千字文之类的单独一册内容比较完整,书院教材内容破碎,从一年级学到九年级才能从浅到深把一类知识学完。因此这套教材只有书院在用,其他人很少有愿意用的。
  贾寻幽不急不缓地点点头“正是。这些日子我一直在考虑该如何教导太子。虽然我不认同陈学士的观点,但仔细想想,的确不能只是学习经典。若要学习其它,这个教材正合适。”
  听了这话,陈佑和徐师进对视一眼,示意徐师进说话。
  当即徐师进接过话头叙述书院教材的缺陷。
  然而贾寻幽既然直接找上门来,定然是早有了解,当即表示无妨。
  人都这么说了,总不能拒绝,反正几册书而已,不是什么难事。
  陈佑看向徐师进“书院还有没用过的教材么”
  一张好纸制作不易,书院中低年级教材基本上都是每年回收重复利用。到高年级之后很多人都有读书的时候直接在书上做批注的习惯,只能每年都换新的。
  “还有几套。”徐师进根本无需思考,“都在藏书馆内,我这就让人取一套来。”
  “有劳了。”
  贾寻幽抬手道谢,犹豫一下对陈佑道“最近官家有在东宫增设侍读侍讲为太子讲经的想法。”
  为太子讲经,教导太子儒学经典是一个目的,表明国朝未来重视文治也是一个目的。
  这个消息目前应该只有极少数人知晓,至少陈佑就不清楚。
  目前东宫没有侍读侍讲,能教导太子的只有太子三师三少和太子宾客。三师三少和宾客都不是东宫之臣,品级较高,想要找到合适的人选就比较困难。
  拿现在来说,除了检校官,太子三师三少都空着,四员太子宾客也仅有贾寻幽一个。
  而增设的侍读和侍讲就不一样了,身为东宫臣子,品级完全可以定在六品上下,可供选择的余地就大了不少。
  而对诸臣来说,拿到一个侍读或者侍讲的位置,完全可以借着讲经的机会兜售自己这边的政治观点,替未来几十年打下基础。
  贾寻幽在消息尚未传出的时候告知陈佑,能让陈佑多出布局时间,使得他推出的人选被选中的几率更高,这是一个不小的人情。
  陈佑领情,谢了一声便跳过这个话题不再多谈。
  待贾寻幽提着一箱子书离开,陈佑孤身坐在小楼中考虑哪个人比较适合参与侍读侍讲的竞争。
  一个表面上同他没什么关系却有认同他理想的人可不好找。
  很不幸,这年头能接触并认可陈佑思想的人基本上都同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时间进入十二月,依然没有东宫侍读的消息,不过官家令政事堂挑选名士充任太子宾客的消息却传遍京城。
  陈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可能是先入为主吧,第一个想法就是能够借助此事顺理成章地设立东宫侍讲。
  有了这样的想法,他赶紧命令刘河、丁骁等人整理各地六七品官员的施政手段和言行文章。他决定不管立场如何,只要处事方法和政治理想相似,便可以作为推举的人选。
  同时他也在书院中寻找合适的教员、学生,准备作为明面上支持的人选抛出去掩人耳目。毕竟陈佑曾经身为魏王傅,事关赵德昭的教育问题,不可能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