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论功行赏争不休 一

  就在陈佑在归州忙活的时候,赵元昌的报捷文书也抵达了大周都城汴京。
  或许是出于稳妥的考虑吧,虽是灭国之战,但赵元昌却没用有露布报捷的方式张扬,而是分遣三路信使,昼夜不停地将捷报分送皇宫、枢密院、政事堂。
  汴京皇宫,皇帝日常阅事之所的简贤讲武殿内,男子端坐在御座之后批阅文书。
  此人头发花白,戴着一顶乌纱帽,身着窄袍,皂纱折上巾,通犀金玉环带。正是大周开国皇帝赵鸿运。
  他批阅一份奏章的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是看一遍内容,然后考虑一下政事堂或枢密院拟就的建议,或曰“可”、或曰“不可”、或曰“再议”。
  真需要他仔细思索、长久考虑的事情,那都是要和议政大臣商议的,群策群力罢了,非是一人可决。
  刚拿起一份新的文书,就听见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紧接着他登基之后提拔起来的内侍林盛保手持一份文书快步走进来。
  不等赵鸿运出声询问,林盛保就躬身将文书递过头顶道:“官家,大殿下的捷报!”
  “哦?”赵鸿运先是一愣,随即笑着接过文书,“大哥这么快吗!”
  林盛保侍立一旁闭口不言,有时候皇帝问的一些话,并不需要回答。
  赵鸿运翻开文书,先是一通思念皇恩、皇帝圣明的奉承话,之后才是这次战争的结果:拿下归州、南平城,生擒南平王及诸重臣,目前在荆州南部抵御沈国,在归、峡西部抵御蜀国。
  “好啊!”看到这里,赵鸿运不由赞道,“大哥这次做得不错!”
  接下来看到一众请功的名单,排在第一的竟然是一个之前听都没听过的名字——陈佑!
  不由抬头看向林盛保:“护军,这陈佑,你可知晓?”
  听到赵鸿运的问话,林盛保考虑了一会,然后答道:“回官家的话,小的隐约记得南平前归州留守陈元朗有一子名佑,只是不知此陈佑是不是彼陈佑。”
  “嗯。”赵鸿运点点头,接着往后翻。
  请功名单结束之后是附在奏章上的一些父子之间的私话,赵鸿运揭下纸张刚看了一个开头,就笑着指点林盛保道:“还真被你说中了,此陈佑正是彼陈佑!”
  林盛保笑道:“托官家的福。”
  赵鸿运摇摇头不再管他,继续看信。
  赵元昌在这上面详细介绍了陈佑、赵普、黄世俊等人做出的贡献,之后说了手下大将的表现,然后又将自己的一些安排、以后的计划都详细写了出来。最后表达了一番对父母兄弟的思念,同时希望父皇保重身体,不要太过操劳之类的。
  看完之后,赵鸿运放下信纸,沉默一会儿喟然叹道:“大哥有心了。”
  正要说话,却听殿外传来宦官的喊声:“官家,相公们请见。”
  赵鸿运当即朗声道:“进!”
  片刻之后,一溜烟五位头戴幞头,身着紫色曲领大袖长袍、下施横襕、束以革带,脚蹬乌皮靴的重臣依次进入。
  站定之后,躬身行礼道:“臣侍中启祥(枢密使邠、尚书左仆射逢吉、尚书右仆射庆尧、枢密副使肇庆)拜见陛下!”
  “诸卿不必多礼,赐坐。”
  “谢陛下!”
  一番君臣之礼后,五人坐到了宦官搬来的椅子上。
  此时君臣之间还是坐而论道的,历史上从坐而论道发展到君坐臣站,还得等到赵匡胤搬走范质的椅子。不过这个世界上会不会发生这种事,还是两说。
  此时简贤讲武殿内这六人加上在外领兵的枢密副使吴峦,就是大周最核心的领导层了。三位皇子在未立储的情况下,也是远远不如孙启祥等六位重臣的。
  此时政事堂主事:侍中、昭文馆大学士加开府仪同三司孙启祥和枢密院主事:枢密使加骠骑大将军杨邠手里各捏着一份文书。
  刚刚坐稳,杨邠就拱手道:“想必官家已经知晓,大皇子元昌攻陷南平、生擒高保逊。”
  赵鸿运点头道:“我已知之。”
  孙启祥立刻道:“官家,臣以为既然南平以破,当立刻召大皇子返京,至于南平故地,遣一大将镇守便是。”
  此话一出,苏逢吉当即道:“臣附议!”
  朱庆尧和史肇庆犹豫了一下,也拱手道:“臣附议!”
  唯有杨邠摇头道:“此言谬矣!如今虽已攻下南平城,但南平三州还未平靖,亦要面对沈、蜀来攻,正是战事激烈之时,临阵换将大为不妥!”
  这话听着也是很有道理,但在孙启祥耳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孙启祥是支持赵元昌的,他自然不想让赵元昌长久地领兵在外、远离皇驾。是以,对杨邠这看似合理,但却将赵元昌挡在京外的提议十分警惕。
  故而立刻反驳道:“杨枢密未免太过迂腐,大皇子此行非是一人独断,亦有老将马无染为副,便是召回,马无染也能担起重任,何来临阵换将一说?”
  这时,朱庆尧开口道:“昭文相言之有理,俗话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大皇子此次亲上战场,已是立于危墙之下。如今南平面临沈、蜀夹攻,杨枢密却仍让大皇子主持战事,岂非将大皇子置于险境?”
  他不说话还好,这话一出口,赵鸿运不由皱了一下眉头。
  这几位虽在各自争辩,但都分出一丝心神注意着赵鸿运的动静,毕竟他才是帝国的统治者。
  此时见到赵鸿运皱眉,虽不知道他是因为何事,但刚被质疑“将皇子放在险境”的杨邠立马拱手辩驳道:“集贤相此言差矣!大皇子置于大军保护之下,岂是那么容易犯险的?且大皇子此次负责南平战事,岂有战事未竟、主帅先离之理?”
  孙启祥正要开口,赵鸿运突然敲了敲桌子开口道:“此事不必争了,子美暂且留在南平,现在先议封赏之事。”
  皇帝开口了,哪怕心里不满,此时也只得拱手称是。
  又是杨邠第一个开口,此时他面色十分严肃:“陛下,臣以为,当封大皇子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