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炸药问世
这科学院以后不仅要研究新式武器,还会研究生产跟农业有关的科技,以及手工业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场地有了,接下便是招收热爱科学研究的人员进来。
经过长达半年之久,科学院招募了六十多名科学人才,这些人都是经过仔细筛选出来的。
在这半年里太子爷也没有闲着,根据自己有限的记忆,编写了一本科研百科全书,以供这些科研人员翻阅。
不仅如此,李承乾还把北魏时期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印刷一份放到科学家的书库里。
并将《梦溪笔谈》、《农政全书》、《天工开物》这三本巨著,也根据记忆来默写出来。
穿越之前,李承乾无聊的时候便会翻看这些书籍,因此对这三本书记忆深刻。
将这三本书默写出来,到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这三本书虽然看过,能够记住大部分已经不错了!
这三本成书的年代有所不同,《梦溪笔记》成书于北宋,《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是明朝时期的产物。
科学院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辩论,属于纸上谈兵的理论。
真正的科研实验则在科学院以外,农业研究则要到田间亲自劳作,目的是如何使得粮食产量增加,如施肥、水利、开垦等研究,并对此进行学术报告。
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等,进行研究改进,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等。
这些都要惠及于民,和生活息息相关,理论和实际结合才能使得科研有很大的发展。
炸药的研究则在长安城外一处大山内,选一个隐蔽的地方,用作实验基地。
毕竟,这个炸药是危险的东西,要是在长安城内研究,一旦爆炸回到是很多人死亡,容易伤及无辜。
所以只能将它转移到城外的秘密基地进行实验操作。
学院里负责这一块研究的学员,除了每天在学院里学习《天工开物》并写出可行方案外,还必须到这基地上进行实际实验。
炸药的研究进展的相当快,这些都是怀揣这一颗热血的心,为科研奉献一切的精神。
再主要的这帮家伙并不知道,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清楚炸药的厉害,他们才毫无顾忌的对炸药进行研究。
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内,他们便实验了上百次至多,而研究成果也十分的显著。
最后被他们捣鼓出来炸药包,至于威力如何,只有试过才知道。
其实制造炸药很简单,只需要将硫磺、硝石、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即可。
只是李承乾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才觉得炸药很难制造出来,这些科研人员则是根据烟花爆竹里的火药进行研究改良。
说白了就是加大一定的剂量和比例,使得火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剧烈燃烧的物质,在一定的外界能量的作用下,由自身能量发生爆炸。
李二和李承乾来到秘密基地,今天便是来看实验劳动成果。
在戒备森严的实验基地内,一块空旷的平地上,科学人员将准备好的炸药包放在一个挖好的坑里。
在上面覆盖一些物品,将炸药包的引线裸露在外,只要点燃引线,便能够点燃炸药包。
研究人员跟李二和李承乾讲解等下可能发生的情况,其实就是说给李二听,李承乾对于炸药包的威力还是知道。
“那就开始吧!”李二对研究人员道。
“还请陛下退后,我们这就点燃这个炸药包。”研究人员道。
李二在王元等人的护卫下,转身来到安全区域,躲在一个掩体背后,研究人员则去点燃引线。
好在他们按照李承乾的交代,把引线做的很长,这使得他点燃引线之后,有足够的时间来离开。
科研人员小心翼翼的上前点燃引线,然后,立刻转身用比兔子跑的还快的速度,跑了回来躲进掩体。
他刚刚捂上耳朵,便听见“轰”的一声,紧接便是如同地动山摇一般,大地都有些颤抖。
远处浓烟滚滚,空气弥漫着一股难闻火药味,李二被这一声巨响给震惊到了!
原本不太在意的脸上,浮现了一丝震惊,要是当初远征高句丽的时候,有此神兵利器,他又何苦围城那么久却无法攻破城池。
“走!去看看!”李二抬脚便朝刚刚爆炸的地方走去,众人急忙跟上。
众人捂着口鼻,看着眼前被炸出的大坑,除了李承乾外,其他人包括李二在内,都是一副见了鬼的表情。
“此物可否大批量生产?”李二顾不上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回头问科研人员。
李二这是又起了攻打高句丽的心思,有了这等神兵利器,别说一个高句丽,就算再来十个,也得给李二陛下跪了!
“这个怕是难,现在还是实验阶段,还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在里面,一个不好不是导致失效,就有可能引起自爆。”
“更重要的这东西不太好保存,还需要再改进改进才行!”科研人员在李承乾的暗示之下说道。
他是太子爷的人,自然要听从太子爷的吩咐,他既然不然陛下知晓,那就不能说实话。
李二眉头一皱,心里多多少少有些失落,如果不能运用到战场上去,就算它威力再大,也是个无用之物。
看来朕是没有机会看见攻克高句丽的哪一天了!
“你这要研究多久才能制造出一个合格东西?”李二不死心道。
他希望能够尽快的研究出能够保存和稳定的炸药来,这样他或许还能看见高句丽的灭亡。
“臣不敢隐瞒陛下!这个不好说,要一一实验过后才能知道怎么去操作,怎么也得有个三年五载才行。”研究人员道。
这不过是他的一面说辞,炸药包根本不像他说的那样复杂,其实所谓的不稳定因素不过是一个借口。
像刚才用来爆破的炸药包,只要材料充足,他们能够大量制造出来。
只是太子并不想让李二知道,才让他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