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朝议再征高句丽 2
李二一怔!
“哦!太子何出此言!什么叫现在不是时候,那什么时候才是讨伐高句丽的时候?”李二问道。
你这么说和大臣们说的不就是一个意思,都是反对朕远征高句丽。
“高句丽对大唐来说,其危害如何,想必不用儿臣说,父皇心里比儿臣都清楚。”李承乾道。
李二点了点头,示意李承乾说下去,他亲自讨伐过高句丽,对方什么实力,太子不会比他更清楚。
“高句丽傍山为城堡,想要短时间攻克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杨广三征高句丽无功而返,以至于耗尽隋朝气数,便是如此。”
“因此,要想灭高句丽,儿臣认为应该徐徐图之!”李承乾道。
“殿下的意思,可是我大唐要长期与高句丽僵持,那太子可知一旦僵持不下,日久年生又需要耗损多少粮食。”
“除此之外,府兵常年征战在外,土地便会无人耕种,那每年所生产的粮食便会减少,要是遇见灾年的话,又该如何应对。”
“此消彼长之下,大唐岂不是危矣!陛下还请三思!”大臣不满李承乾所言,便有人跳出来反驳太子,并劝李二三思。
李二没有说话,他要看看太子是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
李承乾白了那名大臣一眼,李承乾并不生气,因为不值得,一个无知的家伙,也敢在他面前蹦跶,只会自取其辱。
“你这么说便是大错特错!”李承乾看着那位大臣道。
“太子何出此言!”大臣不明觉厉,还以为自己是对的。
“高句丽不过是一小国,我大唐又何必劳师动众,只需派遣偏师深入即可!”李承乾道。
李承乾是想跟高句丽打持久战,主要目的不是攻城略地,而是骚扰对方,使得高句丽疲于应对。
高句丽和大唐都是农耕社会,耕种便是他们头等大事,只要破坏掉他们耕种,不出几年的时间,高句丽铁定玩完。
到时候,再派遣大军,一举消灭高句丽,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殿下此言,臣不敢苟同,即便是派遣偏师深入又怎么如何?这粮草消耗是减少了!可依旧要耗费我大唐不少粮食。”
“偏师深入,殿下可曾想过这粮草又应该如何运送到偏师的手中,一旦粮草被劫,深入敌军腹地,一旦粮草被切断,便是死路一条,如此饮鸩止渴,实属不智。”又有一名大臣站出来反驳李承乾。
三句不离粮草的问题,这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差别,农耕文明太过注重粮草的运输。
而游牧民族则没有这方面的顾及,游牧民族向来都是以战养战,这样不仅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还能削弱对方的实力。
一口吃不下,就慢慢的来,一口一口的将对方消磨掉,总会有解决的时候。
再说了,就算大唐的偏师深入高句丽,无法从大唐本土得到粮食,难道还不会退到新罗和百济去补充物资。
等吃饱喝足了之后,再次和高句丽周旋,这样不仅能够消耗高句丽的实力,还能间接的拖垮新罗和百济。
等将来灭了高句丽,还能连带将新罗和百济一并吞并,将这两国也纳入大唐的版图。
当然,李承乾也只能在心里想想,却不敢说出来,这样的行径,在所有的人看来是不义之举,必定会遭到大家的口诛笔伐。
身为泱泱大国,怎么能够做出欺负弱小的事情,实在是有辱斯文,此等行径简直令人不齿。
所以,李承乾懒得跟这帮食古不化的家伙多说废话。
“父皇上次大驾亲征,国人不得耕种,所克之城,都要将其粮草全部收缴,继以旱灾,民多半缺乏粮食。”
“现在只需要多派偏师,对高句丽轮番袭扰,让高句丽人疲于应对,高句丽人便会放下农活,躲进城堡。”
“不出数年,高句丽便会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江之北,便可不战而取之,到那时候,要消灭高句丽岂不是易如反掌。”
“这是儿臣为灭高句丽所书写的计策,还请父皇过目。”李承乾说罢,将一份手札交给王元,让他转交给李二。
李二看过之后,很是欢喜,虽然太子所书写的计策还有些不太成熟,那是因为他没有去过高句丽。
对于高句丽的具体情况并不太清楚,有些偏差也是可以的。
总体来说,大的战略方针,还是拿捏的很是到位,只是为什么要将新罗和百济也算在其中。
这便是李二疑惑的地方,讨伐高句丽和新罗、百济没有太大的关系。
“承乾,你所献的讨伐高句丽计策,朕看了,很不错!只是朕不明白,这里面为何有新罗和百济。”李二问道。
李承乾自然不会告诉李二,他不仅要灭高句丽,连带着新罗和百济都要一并灭了。
毕竟,李二并不知道,现在朝鲜半岛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平衡。
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之后,必然会从三足鼎立的局面演变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李承乾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的讨伐高句丽,然后让新罗棒子给捡了便宜。
可谓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新罗想要依靠大唐的实力来消灭高句丽和百济,从而达到统一半岛的目的,想都不用想。
“启禀父皇,我大唐偏师深入高句丽腹地,一是粮草方面并不太好解决,二是一旦敌军围追堵截,我军还能退到新罗、百济进行休整。”
“如此一来,不就更加容易对高句丽进行袭扰,有新罗和百济作为我军的临时据点,即可保障后勤,又没有后顾之忧!”李承乾现编一个理由搪塞过去。
李二和大臣也觉的李承乾说的有理,完全没有想到,李承乾其实是打着连新罗和百济一块灭的心理,不然的话,李二他们才不会允许李承乾这么胡来。
新罗、百济是大唐的属国,平日里也对大唐恭顺有加,怎么能够任由太子胡来,这要传出去,大唐的脸面还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