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 河流如酒
一圈圈的涟漪随着游船的缓缓前进在水面上漾开成一个个的圆,等到游船开远,水面又再度恢复了平静。
董锵锵靠在双层游船顶层的围栏上,单手托腮,望着船尾螺旋桨处大量出现又逐一破碎的串串水泡儿独自发呆。
谁能想到波澜不惊的水面下会是怎样的暗流汹涌。
一如他此刻的心情。
他的耳边不知不觉中响起郭兰英《一条大河》的旋律,脑子里竟然浮现出自己儿时的画面。
那时的他经常在大院儿的小卖部买香槟酒喝,300毫升一瓶的要5毛钱。尤其是夏天疯玩了一天后,最爽的就是窝在沙发里美滋滋地来上一瓶冰镇香槟。那时它的地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可乐,而北冰洋还没开始流行。但突然有一天香槟就消失了,不光是院儿里不卖了,诺大的北京城都遍寻不着,慢慢香槟就成了残念。后来他就开始学人喝啤酒,再后来连白酒也能喝了。
“嘿,想什么呢?”有人在董锵锵身后轻声喊道,他一下被惊醒,转过头才发现是团里一个叫陈青的女生。陈青的皮肤白净,说话细声细气的,还爱笑,给他的感觉是个开朗阳光的女孩。
“没想什么。”董锵锵直起腰杆,“你怎么不去听中文解说了?好不容易来一趟,多听听呗。”
“听一会儿烦了,过来跟你聊两句。”陈青说完直接坐到董锵锵旁边的椅子上,眼神儿飘向船头的其他团员,“你中午带我们去的馆子挺好的,点的菜也好,她们都夸你道行深。”
此时已是11月下旬,游客们坐在游船顶部三三两两地晒着太阳喝着饮料,一面感受莱茵河凉意的微风,一面享受着莱茵河两岸的迷人风光。
“为人民服务。”董锵锵的目光又望向了船外。
“真没想到,科隆这么小的城市竟然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陈青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端详着董锵锵的侧脸,“哎,等会儿下了船,还有什么好地方推荐没?”
董锵锵原本的安排是下午组织大家逛贝多芬故居,波恩大学,舒曼故居,波恩大教堂,明斯特大教堂,黑莱茵村双体教堂,联邦德国历史纪念馆,龙堡以及坐船游莱茵河。但因为惦记着给杜蓝打电话,所以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不被打扰。思来想去,他决定把本来安排在最后的坐游船赏莱茵河和夕阳的活动直接挪到下午活动的第一个。
作为德国境内最长的河流,莱茵河流经德国几个重要的工业区,承担着德国境内大量的内河运输,同时还肩负着灌溉农田和植被等重任,被誉为德国的母亲河,也被称为“德国命运之河”,地位类似长江、黄河于中国。
团员们都很年轻,又女生多,对故居、教堂、博物馆这种上了年头的东西不太感兴趣,况且看了知名度最高的科隆大教堂基本就等于看了所有,所以对泛舟河上都举双手赞成。
自从在麦当劳里被董锵锵警告后,王晓刚好像泄了气的皮球,虽然看见董锵锵依旧横挑鼻子竖挑眼怎么都不忿儿,但也就是纸老虎,狠话却是一句都不敢再说了。
“咱们买的是通票,一张票一天内可以选择莱茵河沿途不同的码头随心所欲地上下船。”董锵锵边说边挥手指向两岸,“你们可以自主决定在岸边停留的时间,可以去看你们中意的不同时代的城堡,也可以享受不同品种的葡萄酒。我希望你们能拥有一次不一样的旅行,而不是赶场似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国以后却什么印象都没留下。”
此时已是深秋,河两岸由于树种不同,树叶的颜色也大相径庭。同是河岸的阳面,有的树叶还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青绿色,有的已经变成了一片醉人的金黄,还有的则暗红如血。
在层层叠叠的树林旁,既有整齐划一的豆腐块梯田,还有大片大片像紫毯一样铺在河两岸山坡上的葡萄园,这颜色繁多的自然风景搭配在一副画面中,不由得让人感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而在更高处,不时能看到雄伟威严的德国古堡矗立在山头,好像猛兽一样屏气凝神地关注着河面上往来的船只。还有一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城堡,只能透过摇曳的树叶间隙,人们才能不时窥到它们的尖塔或哨楼。
在树林戛然而止的地方是有着五颜六色屋顶的小房子,它们好像沙盘游戏中的房屋模型一样高低错落的立在岸边,每个小房子的阳台上都摆满了鲜花,风吹过时,花瓣轻摆,甚至在船上都能闻到阵阵的花香。
从霍恩佐伦大桥方向驶来的火车满载着货物从小房子前匆匆而过,河岸两边的码头处人头攒动,甚至还有载着汽车的游船在河面上穿梭,一排繁荣景象,似乎都在彰显这条命运之河的强大生命力。
陈青欣赏着美景,丝毫没有离开om的意思。
望着船头情绪高昂、拍照嬉笑的女生们,董锵锵的心情怎么也放松不下来。他跟杜蓝约定的通话时间是14点,但杜蓝并没有如约来电。
董锵锵心想,自己也别傻等了,还是先给华菱去个电话问问那边的情况。
“你先慢慢欣赏,我去联络下晚餐。”董锵锵晃了晃手机,礼貌地站起身走到另外一个角落。
董锵锵知道华菱去慕尼黑名义上是帮老白分忧,但主要还是养胎。况且老张的公司刚成立,办公室还在简单装修中,业务压根儿就没展开。
华菱的声音听起来还跟以前一样悦耳,董锵锵猜测她应该还不知道老白的遭遇。
“你联系不上老白?”华菱快言快语道,“他带团去奥地利和瑞士了,可能现在正猫在哪个山沟里,手机就没信号了,你等晚点儿再打试试。”
===
原创不易。欢迎书友们来.asxs.支持正版原创《董锵锵留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