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取长补短

  第659章取长补短
  第659章取长补短
  “别站在这儿吹风,受凉怎么办?”
  见姜渔一直站在大船内厢外,楚遇直接就拿了披风过来。亲手给姜渔披上,顺势又将人给揽进了自己怀中。
  熟悉的香气传入鼻尖,霎是好闻。
  楚遇漫不经心的把玩着姜渔的头发,同时问道:“想不想去藩国转转?”
  他们这次来,并没有通知藩国那边。
  原本想着的是,微服出巡,过来看看盘江这边想要搭建桥梁的想法能不能落实,但是现在看来基本上是没有这个可能实现的。
  桥梁走不了,也就只能依靠水路。
  整个盘县的人就不多,船只也就那么几条,而如今藩国已经和大庆达成了合作共识,这个码头,船商也全都要组建起来了。
  这些倒是有大臣们去操心,现在,他们可以暂时的抛却国事。
  听楚遇这么一说,姜渔也来了几分兴致:“好啊,我们就去这周围转转,长这么大,还真没有领略过除了京城和大庆以外的风采呢。”
  “好。”
  楚遇点点头,答应的爽快。
  于是在他们的船靠岸的时候,楚遇没有让御林军全都跟着,就只带了罗九一个暗卫随行跟在身边。他们离开大庆在藩国的地界,不能太过于张扬,要是人多的话,这浩浩荡荡的队伍实在引人注意。
  对此,姜渔是没有任何意见的。
  两人就这样手牵手游玩去了,至于伪装成小厮的罗九就可怜巴巴的跟在身后吃狗粮。
  一路行至藩国的城内。
  一眼看去,藩国和京城虽然相差极大,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繁华。
  百姓多,小贩多,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也多。一眼看去形形涩色,热闹非常,沿街还有各种在京城看不到的小玩意儿。
  传说中的藩国很是富有,相传藩国王宫里,君主寝殿里各种奇珍异宝,甚至随随便便一张桌椅上,都能扣下价值不菲的宝石,以及王宫里随处可见的夜明珠……
  藩国确实财力雄厚,但唯一的缺点就是,整个藩国不大,人也有些凋零稀薄。在和大庆合作之前,甚至有异国不能通婚的规矩。但这次在合作之后,通婚这条考量从此后也就不复存在。
  姜渔走在街上,左右看了两眼还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都是男子,女子只占据了其中少数的部分。
  难怪,在大庆倒很是常见的三妻四妾,妻妾成群的景象,在藩国基本上就看不到了。
  能够娶到媳妇儿就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了,还想着三妻四妾?梦里都没有!
  姜渔摸着下巴琢磨了一番。
  女子在藩国很受重视,但她所认识的藩国太子韩意却一直女扮男装这么多年,虽然当初是为了保住她母后的地位,但一伪装就是这么多年,也着实不容易啊。
  看她想的出神,楚遇忍不住伸出手在姜渔面前挥了挥,好笑的问道:“在想什么呢?”
  “我在想……”
  姜渔笑笑,并不愿提起这件事情,于是随口转移了楚遇的注意力:“我在想啊,那个看起来奇奇怪怪的东西好不好吃?”
  顺着姜渔的视线看过去,就见路边一个摊贩正在抛飞饼,看起来动作娴熟,行云流水,有点炫酷的样子。只是手里的飞饼被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造型,看起来奇奇怪怪,图案就有些说不来的抽象。
  楚遇挑挑眉,直接朝着罗九使了个眼色,罗九便上前去,给了几个铜板买了一块飞饼来。
  姜渔拿在手里的时候,有些忍不住的想笑,因为这个图案是一个鱼的造型,只是在后期烤熟的过程中被破坏了,难怪看起来这么的……奇葩。
  咬下一口去,外酥里嫩,味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还算过关。
  姜渔吃了几口就放下了,挽着楚遇的手继续往前走去。
  沿街都很热闹,很多都是他们大庆没有的特色。
  而且藩国的绣娘那绣工简直就绝了,姜渔随便看了看街边几家铺子的衣料,那针线和绣花栩栩如生,上面的图案都活灵活现!且不说这才只是街边小铺子的绣娘手艺,真要放到王宫里去,手艺岂不是比这个还好?
  姜渔不得不感叹。
  商市互通,如此来的话,两国之间的特色和独有的技术手艺都能够互通,也就算是好事一件,互相取长补短,以后不论是大庆还是藩国,显然都能够越来越好的。
  在藩国转悠了好半天之后才发现,藩国因为技术本身就有些落后的原因,在医术和种植这件事情上,都比不得大庆。
  姜渔摸着下巴想了许久,最终和楚遇商量道:“哎相公,你说我之前编纂的那医术和种植的农书,要是流通到藩国这边,可行不可行啊?”
  要换做是别人编纂的,那姜渔绝对同意,但……这两本书都是她自己根本现代所学的知识点去写的,难免对自己没有什么信心。
  再加上如今身份不同,她是大庆的皇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关乎大庆的颜面,万一有什么记错的地方被人发现,岂不是很没面子,甚至还会丢了大庆的脸面……
  若是没有顾忌,当然就可以任性随意些,但她顾忌可多了去了,难免就瞻前顾后。
  听到姜渔这话,楚遇摇摇头,笑着鼓励:“你怎么会这么想,明明你写的很好啊,那书我都看过,大庆的百姓也有不少是因为你的医术和种植技术重获新生的,他们都说,大庆出了一位贤后,能文能武,善良豁达。所以……无需担忧,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说起来是两本书,但背后所要负出的辛苦和精力,楚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想要编纂出来很是不易,为了保证准确性,姜渔还得一次次去验证,所以那一段日子,姜渔实在操劳。
  哪怕她从来不承认这书上的内容是她写的,总是说是从前辈那里学来的,但大庆从未听说过这样一位能人异士啊。
  但应了姜渔的要求,这两本书都没没有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