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人才的使用方式
故此,想要从他们手中偷师,学到一些先进的技术,着实是相当困难。
但世事无绝对,总有一些另类的西方人会愿意传授东方人,属于他们西方的先进技术,比如艾儒略神父,再比如已经过世了的利玛窦神父。老人们其实很睿智,深深知道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为了他们侍奉一生的信仰,为了能打开这个东方古国的大门,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将西方的先进知识传播到东方来。
可惜的是,他们这样的良苦用心却是明珠暗投,对于自大而迂腐的儒家子弟来说,神父们带来的西方先进文化知识,除了一些西方哲学知识能给他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之外,其他诸如物理、化学之类的科学知识,怕是在这些文人眼中,只不过是些奇淫巧技之类的玩意儿,不值得他们的关注。
而最倒霉的是什么,这些瞧不起西方自然科学的儒家子弟,恰恰又是统治整个大明王朝的最终根基,没有他们的重视,神父们背叛西方人的利益所带来的文化,却最终没能给他们传播神的光辉带来多少便利,说来可真是无比的讽刺!
好在李天养不是这样的笨蛋,他更惋惜的是,像这样的人才实在太少了!这回跟随斐力克斯神甫而来的三位神甫和五位教众,除了几位神甫是在教会长大,只有一身知识和神学以外,其他几个教众都是有一技之长的。
其中最为专业的,当然属于建筑设计师和会计了,毕竟人家是专门靠这个吃饭干活的,因此李天养特地从齐心堂帐房中挑选了几个年轻成员到会计门下,又把万良从鸡笼港召回来,连同几个从笨港学堂中挑选出来,聪明机灵的学童,一起塞到建筑师的手下,给他打下手。
剩下三个教众,一个说是干过铁匠,其实只是按照东方的分类方式而已,人家真正接触过的,却是李天养所一直期盼的,制作火器。唯一让李天养可惜的是,这位教众只是在西方的火器制造所转悠过一段时间,却没有真正在里面实际工作过。
但即便是这样,李天养依然是喜出望外,特地把这位名叫波比的教众送到研究所成才他们手中,让他们好生关照,并同时要求匠佐坊的工匠师傅们听从这位教众的指挥。
至于其他两个教众,一位学过一段时间的西医,一个则在绘制地图方面有所擅长,只是两人都只懂点皮毛,算不得多精深。
但是了胜于无,好歹也可以与笨港中这方面的人才验证一二,说不定能因此给笨港在这两方面带来新的变化。因此学过西医的洋人被李天养塞到了慈幼局黄悠然的手中,接触过地图绘制的则安排进了笨港洪堂的专属绘制组。
而且,李天养并不打算真让这几个教众就只有这一点点贡献,他要压榨出他们身上的每一分价值,在这些教众们固有的工作之余,他们还要连同四位神甫一起在笨港学堂里教授学童们学习西方文字和语言。说是西方文字,其实更主要学的,还是拉丁文,作为西方文字的鼻祖,拉丁文的应用广泛程度,不下是后世之时的英文。
于此同时,他们一行九人,在夜里也不能闲着,还要抽出时间来,将他们所带来的西方著作给翻译成中文。
当然,如此对待人家神甫和教众,李天养也要付出不菲的代价。
神甫还好说,作为有求于人的一方,为了能在笨港不受制约地传播耶稣会教义,临行之前,艾儒略神父已经叮嘱过了斐力克斯四位神甫,要他们在布道之余尽量满足李天养的要求。
可是那几位被派来的教众,却不是这么好打发的,人家之所以愿意不远千里前来遥远的东方,除了是想让自己虔信的耶稣荣光四照之外,人家也少不了要从耶稣会手中获得一份不菲的工资。
而到了笨港这里,李天养既然想要人家无所保留地把身上所有的知识、技能都传授出来,他又不是初出茅庐的后生,哪里不知道等价交换的道理。
因此,在几位教众被李天养分配下去没两天,他们就在一天夜里,被李天养请去家里喝酒,只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走进门的第一步,迎接他们的不是原本热情洋溢的李天养,而是一箱箱装满了雪花花闪亮银元的木箱子!
随后,李天养才慢悠悠站了出来,请一干失魂落魄的教众们入座,当着他们的面给出了他们的薪奉条件:每月五十两白银的工资,以及每帮李天养翻译出一本著作,每人还能拿到一百两银子的辛苦费。
这样的工资待遇,李天养相信,即便实在遥远的西方大陆,恐怕也是绝对的高工资了!
当一群失魂落魄,还没有完全从屋中闪耀的白银光辉中回过神来的教众们,此时再一听到李天养给出如此豪迈大方的工资待遇,一个个更是被震撼得找不到北了,一个个纷纷如同捣蒜的石舂,把头点得不要不要的。
这群教众若不是在欧洲过的不甚如意,否则也不会大老远背井离乡地到东方来,跟随耶稣会的脚步前来布道,为的,还不就是耶稣会给出的丰厚回报吗!
如今,既能得到一份来自耶稣会的报酬,还能从笨港人的手中拿到更丰厚的报酬,两不耽误的情况下,他们只要不傻,谁又会拒绝李天养挥舞着真金白银的大手。至于李天养要求的,不得藏私的条件,对于他们这一群人来说,更是无所谓的!
他们藏得了私吗?
除了建筑师和会计是专业人员以外,其他几个教众,别看每人好像都有一技之长,可真到实践的时候,他们那点浅薄的技能储备,想要藏私都做不到!每每带着人传授身上所知的技能时,他们都要绞尽脑汁,回忆当初所学、所知的技能,即便是如此,很多东西传授下来,也多是似是而非,走样颇深。
好在李天养只是借鉴西方的技术交流,对这些洋人更大的用途反而是在他们所学的知识体系和他们自己带来队伍西方著作上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