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战后就开始算计了
就在距离关羽和张飞搜寻之地不到三里的河边上,有一个小村庄。
一个妙龄少女正在河边清洗着衣物。在少女的双手下,一件件衣物被她快速清洗完毕。
突然间,少女眼角的余光看到了有什么东西向她飘过来。
仔细一看,顿时把她给吓坏了,居然是一个人。
“啊!”少女发出了巨大的尖叫。
在另外一边,刘玉带着大军缓缓地在官道上行进。
这一次的出征,收获很大。刘备刘玄德掉入悬崖,生死不知,不过益州的战事总算是有了一个结果。
在刘玉的心中,刘备是死定了。
那么益州接下来的战事就可以宣告结束了。刘玉把自己回军的消息派人传给了成都。
成都方面,陈宫他们随时都在关注着刘玉的情况,得知刘玉回军成都,几个老臣悬着的心就放下了。
陈宫、沮授等文臣都不知道多担心刘玉发生点万一。好在大汉的列祖列宗庇佑,刘玉安然无恙。
陈宫、沮授带领成都城所有的文武及其军民百姓出城迎接刘玉。
在等待了半天的时间,陈宫他们终于等到了刘玉的回归。
“奏乐!”沮授急忙让乐队奏起了天子专属的凯旋乐。
刘玉看着陈宫和沮授带着那么多人前来迎接,心里暗自做了准备。毕竟之前刘玉算是用强,才能够出战的。都不知道这两个老家伙闹起来,会不会发生些什么。
之前就要死要活了,现在在众目睽睽之下再来那么一出,刘玉的老脸就丢尽了。
“臣等恭迎陛下凯旋而归!”陈宫和沮授带领所有臣子跪在路边给刘玉行礼。
刘玉平静地让他们平身,内心却是做好了准备。
可陈宫和沮授完全没有要为难刘玉的意思,只是宣读了一篇由陈宫起稿的称赞刘玉的赋,字里行内也没有隐晦或者讽刺刘玉的意思,全然就是歌功颂德,称赞刘玉为不世出的明君,什么漂亮的用词都用上了。
刘玉大为惊奇,这和陈宫、沮授以往的行为不一样啊。
要知道陈宫和沮授之前是有前科的,不仅仅会冷嘲热讽,还会不停地劝谏。刘玉每一次都会做好相应的准备,有时候更是要抓住他们的把柄才使得他们不敢造次。
做皇帝做成刘玉这样,算是奇葩了。
但陈宫和沮授这是一点意见都没有,刘玉反倒是紧张了起来。如同聚集了巨大的力气,准备狠狠地打一拳,谁知道最后打在棉花上,那种使不上劲的感觉,刘玉很是无奈。
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刘玉想要的么?陈宫和沮授没有给刘玉添乱不就更加让刘玉舒心么?
战事到了现在这个地步,陈宫和沮授怎么可能会在益州给刘玉添加麻烦。要想困住刘玉,总要等刘玉回到洛阳再说啊。
现在益州的战事快结束了,就剩下江东了。陈宫和沮授可是万分担心刘玉会直接东向往荆州而去。那么陈宫和沮授就要哭了。目前最为关键的就是把刘玉给哄回洛阳去。
只要刘玉回到了洛阳,那事情就好办了。
刘玉一时半会还没有想到陈宫和沮授的险恶用心。
欢迎刘玉的军民百姓、文臣武将,不断地欢呼着,他们都知道刘玉的凯旋归来,意味着益州以后就是朝廷的领地,从此以后就不会有其他的战事了。
朝廷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比起刘备、刘璋,甚至是刘焉都要强得多。益州有朝廷大军驻扎,百姓的生活绝对是安稳的。
有着强大的朝廷王师,平定整个益州只是时间问题了。
陈宫和沮授的脸色十分的柔和,眉眼之间有着讨好之色。刘玉看到这个,就放心多了。他之前可担心陈宫和沮授两个人会胡搅蛮缠啊。
一切都十分顺利的进行着。
而用了一点点的时间,刘玉终于进入了成都城的州牧府。
这是刘玉第一次进入益州的州牧府,上次刘玉临时改变计划,所以就没有进入州牧府中。
刘玉看了一眼堪比皇宫规模的益州州牧府,不由得感慨道:“有野心的诸侯,无不将自己的住所弄得那么奢华。与其把人力物力用在住所上,还不如用在百姓身上,你们说是不是啊?”
刘玉一句话把以前所遇到的诸侯都说了一遍,无论是董卓、袁绍、袁术、刘表,乃至于现在的刘备,他们的住所都是奢华无比的。唯有像曹操这样的人,才会把人力物力用在正确的方向上。这也是为何曹操可以和刘玉对抗了那么久,而其他人不行。
“陛下英明!自古以来,野心家层出不穷,唯有真命天子才能扫荡天下。臣祝陛下旗开得胜,一统宇内,重现大汉雄伟!”陈宫笑呵呵地站出来恭维刘玉。
沮授也是说道:“臣等都以为陛下驱使而感到无上光荣,陛下雄才大略,益州才能如此快速平定!陛下之威,无人可挡!”
两个平时不怎么拍刘玉马屁的军机大臣,这一会不停地拍刘玉的马屁,这让刘玉有点不适应。
最喜欢拍马屁的李贵却是感到一股深深地危机感。要是这活给别人抢了,可是会影响到李贵的地位。可军机大臣比他这个司隶校尉来说要大很多,而且论起资历来,陈宫和沮授与李贵的差距并不大。
李贵陷入深深地无力感,看向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贾诩贾文和,希望可以得到一些暗示。
贾诩不愧为一个好老师,他给李贵轻轻摇了一下头,意思就是让李贵稍安勿躁。
李贵是懂了贾诩的意思,但他真的担忧啊。
“呵呵!公台和公与两人过誉了。朕何德何能啊!来,来,咱到大厅议事!”刘玉心情很不错,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了州牧府议事大厅。
在刘玉坐下之后,众人十分快速地按照官职高低、文武之分坐好了。
刘玉看了一下议事大厅中的满堂俊杰,心中大为欣慰。有着这样强大的臣子,他刘玉在这个大汉,还有谁是他的对手。
何况,还有一大堆文臣武将在外征战,要是都集中起来,那场面就壮观了。
刘玉好想大声说一下:还有谁!
没有了,现在就剩下江东的孙策还在顽抗了。
算了一下时间,江东估计这会已经和荆州打起来了。荆州有庞统在,刘玉相信不会发生什么问题的。
“诸位爱卿,这次征战益州,到今日,已经算是战事稍结。公台,仲达等人可有汇报?”刘玉询问道。
陈宫站出来说道:“回禀陛下,司马仲达所部、高顺所部、马孟起和赵子龙等均按照陛下旨意进军。他们纷纷传回战报,已经将犍为郡境内所有的城池拿下。距最近的情报,他们正在原地待命,等候下一步的计划。”
“嗯!很好!”刘玉很满意,如果那么多的谋士和大将出手都搞不定一个犍为郡,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了。
刘玉对陈宫说道:“让在外征战的将士们留下驻守军队,其余人等返回成都,朕要论功行赏!”
“陛下英明!”沮授带领所有人高声呼道。
刘玉想了一下,继续说道:“如今战事稍平,黎民百姓需要安抚。更加严防刘备的残兵败将啸聚山林,为祸一方!而蛮人之处也要小心,说不得那些蛮人会趁着益州战乱之际,出兵劫掠!”
身为在场武将之首的吕布高声说道:“陛下放心!臣敢保证,任何宵小都不敢冒犯天威!”
“朕相信你们的能力,但总要制定一些方案出来,防患于未然才是正道。”刘玉不是不相信大将们的实力,还是把事情落实下去才好。
诸葛亮之前早就做好了治理的对策,现在战事差不多结束了,他恭敬地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益州其余郡县可传旨而定。宵小之辈哪怕有顽抗之心,也难挡朝廷之天威。至于南蛮之流,只需派遣二名上将,屯兵于犍为郡、汉嘉郡,互为犄角,定可震慑!”
“何人可当此任?”刘玉要的是人选。
诸葛亮坚定地说道:“臣以为张任、严颜乃是最佳人选。两位将军久居益州,对陛下忠心耿耿,士兵效死,多次击退南蛮,蛮人闻二位将军之名而丧胆!”
张松和法正真的很佩服诸葛亮,在这个时候居然举荐张任和严颜,不用自己人,当真是心胸广阔啊。
要知道诸葛亮算是半个荆州人,要是举荐的话,应该是荆州人为主的。像张松和法正举荐的话,就会举荐他们自己的人。
他们当然不清楚诸葛亮的为人,只要对朝廷有利,诸葛亮就会举荐。从目前的情况上看,张任和严颜是最好的人选。
众人都认为是这样,而他们也相信刘玉是一定会同意诸葛亮的举荐。
“张任和严颜是最佳的人选。就如孔明所奏!等他们到了成都,朕要委以重任,大大的赏赐!”刘玉如同他人想的一样同意了。
陈宫和沮授、贾诩默不作声。三个老狐狸想的和别人不一样。诸葛亮看似举荐张任和严颜,实际上却把张任和严颜给排除在了中枢之外。张任和严颜算是益州士人的代表,他们的能力不俗,若是被刘玉召回洛阳,肯定会在朝堂中为益州士人争取利益,成为张松和法正的助力。诸葛亮这一手玩的漂亮,无声无息中将益州士人在朝堂的影响力给削弱了。
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阴险的人呢?
那就是真的见仁见智了。
朝堂上的争斗,本来就是如此的。或许到了事后,才会有人明白其中的缘故。
“洛阳、荆州方面可有其他消息?”刘玉询问道。
沮授回答道:“陛下,洛阳和荆州的奏章,臣都已经整理完毕,只等陛下御览!”
有些事情,不方便在议事大厅中说出来,刘玉也明白,同时也隐隐地感觉到肯定有一些变故了。
“益州大局已定!公台、公与、文和,尔等三人带领文武,即刻开始稳定民生,朕要益州迅速恢复过来!”还有那么多的奏章要等着自己,刘玉也不想浪费时间了。
“臣等遵旨!”沮授等人秒懂了刘玉的意思,知道刘玉要散会了。
“诸位爱卿日夜辛劳,朕也是疲惫不堪!休息整顿一番,等其他人回归成都之后,朕再开朝会!散朝!”刘玉做了最后的定论。
说完话之后,刘玉在李贵的服侍下,转身向内庭而去。
“臣等恭送陛下!”众人立刻起身恭送刘玉。
刘玉走后,陈宫和沮授、贾诩把诸葛亮、法正、张松等文臣给留下,他们把一些要紧的公务都吩咐下去,让年轻人去办,他们三个老家伙还要和刘玉商议其他重要的事情。至于武将们,在吕布和典韦的带领下,都作鸟兽散了。武将们在战场上做的都是体力活,现在最紧要的就是去休息。
当然,除了少数几个怪物之外。
为了名正言顺,陈宫和沮授、贾诩三人指定以诸葛亮为首,成都城内所有官吏都听诸葛亮的指令办事。
众人没有异议,谁都知道诸葛亮现在是刘玉最看好的新人,日后飞黄腾达是必须的。
诸葛亮对陈宫、沮授、贾诩三人很是感激,指定他为首,就是给了诸葛亮一个壮大自身势力的机会,日后对诸葛亮来说有着万千的好处。
饶是诸葛亮心思谨慎,也不敢贸然行动。
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陈宫等三个老狐狸给诸葛亮挖的坑啊。
“三位大人放心!下官一定和诸位同僚同心协力!”诸葛亮干脆就不去想,认认真真地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了。
陈宫、沮授、贾诩一脸的赞赏,大有你办事我放心的架势。
交代完毕之后,陈宫、沮授、贾诩就走向了内庭,就算刘玉没有召见他们,他们都是要去的。
接下来就是诸葛亮表演时间了。
诸葛亮也不含糊,直接和法正他们往大厅之外而去,开始办理三位军机大臣安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