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二节

  淳于琼在这份书信里说了三件事。
  长安兵变,董卓被诛,司徒王允急令司徒府从事张种携带密诏,由河东秘密赶到了洛阳。王允希望袁绍立即把董卓被诛的消息遍告各地州郡大吏,迅速集结重兵于洛阳。董卓被诛后,威胁到大汉存亡的就只有骠骑大将军李弘了。为了迅速稳定社稷,诛杀李弘成了当务之急。因此,王允命令袁绍,一旦朱俊、徐荣率军击败牛辅,则趁机出兵函谷关,击杀北疆军,迎天子回洛阳,重振社稷。
  王允以天子名义下旨给袁绍,拜袁绍为车骑将军,立即率军进驻洛阳,拱卫京畿,安抚各地州郡,为天子还都做好一切准备。
  淳于琼担心信使在路途上的安全,特意把张种和这份圣旨都留在了河阳大营。淳于琼督请袁绍以最快速度领兵进驻洛阳。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董卓被诛的消息一旦传来,洛阳就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目标。盼请大人放下一切事务,急速来京。
  然而,袁绍进京,不是想进就能进的。
  目前北疆军屯重兵于函谷关,朱俊的一万大军驻守于洛阳城和京畿东、南两个方向的四个关隘。李弘如果决心占据洛阳,或者朱俊拒不离开洛阳,袁绍就只有干瞪眼的份了。虽然朱俊从各地州郡征调的七千大军里有不少是袁绍暗中安排进去的人,但短时间内要想在洛阳发动兵变,非常困难。
  淳于琼说的第二件事,却逼得袁绍必须竭尽全力,迅速占据洛阳。
  淳于琼花了昂贵代价,从河南府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而且据说是朱俊亲口说出来的消息。朱俊的儿子、女婿和众多弟子都是北疆手握重权的大吏。这个消息的准确程度无庸置疑。长公主和晋阳朝廷有一个振兴社稷之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诛杀大汉所有叛逆,凡是不遵奉当今天子者,不遵从朝廷改制者,皆为大汉叛逆,这个叛逆包括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和所有讨董联盟的州郡大吏。
  淳于琼告诫袁绍,李弘很快就要占据冀州全境。一旦河北之地尽数落入李弘之手,其实力增长将一日千里。如果大人不尽快占据洛阳图谋霸业,任由逆贼祸害天下,荼毒生灵,则大汉危矣,社稷堪忧。
  北疆目前实力不足,但朝廷又想尽快振兴社稷,所以打击和遏制各方势力成为北疆首要之务,这就引出了淳于琼所说的第三件事。
  当今天下势力,除了董卓、李弘,最有实力的就是袁阀。袁阀有袁绍、袁术兄弟。一南一北,分庭抗礼。北疆显然担心袁阀一家独大。如果通过朱俊之手,着力分裂袁阀力量,试图再在袁阀之外培养一股新兴势力,这个人就是张邈。
  张邈名闻天下,是党人中的“八厨”之一,门生弟子众多。(厨,指能以财富救助他人。)他所在的陈留郡这两年成为兖州的大后方,为兖州各州郡抗击黄巾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粮饷和兵源。虽然他和袁绍是至交好友,但自从讨董失败后,由于他和袁绍在许多问题上产生了很大分歧,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袁绍先是诛杀朝中大臣,继而又威逼各地州郡大吏拥戴刘虞为帝,接着他又不顾信义赶走韩馥霸占冀州,现在更是变本加厉,不但不出兵讨董勤王,反而出兵攻打自己的兄弟袁术,要抢夺荆、豫两州。袁绍到底是怎么想的,张邈或许不清楚,但袁绍这一连串举动,的确距离士人心中的“仁义、忠孝”越来越远,这使得张邈对他越来越失望。
  既然袁绍、袁术都没有讨董勤王的意思,那么张邈和兖州一帮士人开始重新思考振兴大汉之策。
  由于以骠骑大将军李弘为首的大臣坚决尊奉当今天子,而以袁绍为首的一帮州郡大吏坚决否决当今天子,两股力量在皇统问题上出现了无法调合的分歧,于是讨董勤王失败。
  以骠骑大将军李弘为首的大臣们承认当今天子的皇统地位,明确肯定了自己和当今天子之间的君臣关系,没有违背大义。但当今天子受制于董卓,如果董卓要假借皇权讨伐叛逆,李弘是不是愿意引颈就戮?所以这讨伐董卓成了一句空言。李弘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如果他讨董,他变成了叛逆,如果他不讨董,他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社稷倾覆。虽然长安朝廷想出了一个在晋阳设朝的变通之策,但因为大臣们受到大义的限制,无法放开手脚,最终还是功亏一篑。
  以袁绍为首的一帮州郡大吏拒绝承认当今天子,和当今天子之间没有君臣关系,所以他们和以李弘为首的大臣们比起来,就没有大义上的拖累,他们做起事来,当然要轻松许多。当然,袁绍等人不是超越了大义,抛弃了大义,而是他们通过否定当今天子的皇统,成功地规避了董卓假借皇权给他们带来的生命危险。他们可以依据当前形势的发展,从容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有利于自己的应对措施。
  袁绍诛杀胡毋班、吴循等招抚大臣,其实就是对董卓假借皇权为所欲为的卑劣行径做出警告和威胁。他要让董卓知道一个事实,他们尊崇的是被董卓废杀的少帝,他们否认当今天子的皇统,长安朝廷是个假朝廷。
  因为袁绍等人尊崇少帝,所以他们没有离经叛道,他们仍旧是救乱诛暴的忠义之士。由此,他们就名正言顺地做另外一件事,重建皇统。于是袁绍等人拥立刘虞为帝。
  新皇帝是汉室宗亲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也是名震天下的大名士,还有许多谶纬之术予以强有力的支持。这不但与董卓扶立幼主有显著的区别,而且非常符合本朝所一贯坚持的选择年长有德者继立皇统的标准。
  袁绍等人尊崇少帝,拥立新的符合士人标准的皇室后裔为君主,所有这些事都符合大义,符合大汉律,都停留在固有的君臣名分之中。和李弘等大臣对大义的执迷比起来,袁绍等人可以在重振社稷一事上获得更多的主动和自由。当初太傅袁隗大人所遗留下的振兴大汉之策在袁绍等人的正确理解和努力下,一度有成功的可能。重建皇统,的确是迅速拯救和中兴大汉的一条捷径。
  然而,在李弘强大武力的威胁下,在张温、卢植等大臣的强烈反对下,重建皇统成了一场沸沸扬扬的闹剧。再加上诸如刘虞圃于君臣之义拒绝称帝,地方州郡大吏割据之势逐渐成形不愿重回朝廷,袁绍、韩馥和公孙瓒之间的权势利益之争越来越激烈,这场闹剧还没演完,就中途散场了。
  尊奉当今天子也好,否认当今天子也罢,争论双方其实都没有挣脱君臣名分的羁绊,大家都还在固有的大义名分下奋力挣扎求生,不过,大汉社稷却因此而倾覆了。
  如何力挽狂澜?行车骑将军朱俊,陈留太守张邈,济阴太守吴资,陈留大儒边让,兖州府别驾刘翊、治中毛玠、功曹陈宫,徐州府别驾赵昱等诸多大臣名士在新年的时候,多次聚会商议,意图为大汉找到一条生存之路。
  李弘有强悍的武力,口口声声说自己尊奉天子,但他把天子丢在一边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自己带着军队四处打地盘,结果天下人都骂他是汉贼。
  袁绍武力不足,他就另辟徯径,搞什么重建皇统,结果遭到上上下下一片指责,对拯救社稷没有任何好处。
  李弘对当今天子的单纯尊崇,导致他不愿讨董勤王。袁绍直接否定当今天子,结果导致袁阀分裂,讨董联盟名存实亡,他也无力拯救社稷。那么,在这两种办法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一条中间道路?
  张邈认为,要想拯救社稷,就要正视现实,要正确看待当今天子的地位。张邈提出,尊奉当今天子,坚决讨董勤王,这是必须要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天下人之心。但天子还都之后,社稷是否能立即得到拯救,拥兵自重的各州郡大吏会不会马上臣服于朝廷?
  张邈话中有话,矛头直接对准了李弘和袁绍。不过,张邈的弦外之音,大家都听出来了。
  天子要尊奉,否则要失去人心。天子尊奉之后,考虑到现实,只有效仿春秋的“桓、文之事”,兴霸道,扶汉室,稳定天下。也就是说,让天子承认州郡大吏割据称霸的现实,否则这大汉天子要么有人尊奉没人理睬,要么干脆成了没有承认的“假天子”了。等到社稷稳定了,皇权强大了,国力增强了,再利用武力和律法,逐步削藩,剥夺州郡大权,最终实现大汉振兴。
  这就是所谓拯救社稷的中间道路。
  当今天下,州郡大吏拥兵自重,割据称霸已经渐趋成形,虽然距离洛阳兵变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但事实胜于雄辩,不承认是不行的。
  董卓挟持天子祸害大汉的事实告诉人们,董卓即使死了,李弘、袁绍、袁术这些手握重兵的一方重镇贪图权柄,也可能会借着振兴社稷之名,行挟持天子之实。今天他们拒绝讨董勤王,明天他们当然也可能像董卓一样,成为倾覆社稷的祸害。
  有了中间道路,有了兴霸道,扶汉室这个振兴社稷的策略,那么剩下要做的事就很简单了,那就是尽一切可能发展自己的实力,打击和牵制董卓、李弘、袁绍、袁术这四股当前最有可能摧毁大汉的势力。
  张邈的主张得到了刘岱、陶谦、周乾等州郡大吏的鼎力支持。
  张邈肯定没有董卓、李弘、袁绍、袁术那样割据称霸之心,但如今他为了大汉,为了自己不愿背弃的大义,他只好背弃自己的良心和忠义了。于是他积极奔走,和兖州牧刘岱、济阴太守吴资、徐州刺史陶谦、扬州刺史周乾、河内太守王匡等十几名大吏秘密结盟。
  这些州郡大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困,对袁阀和袁绍、袁术兄弟越来越反感,越来越失望,他们看不到大汉振兴的希望,他们对社稷的倾覆和百姓的死亡痛心疾首。就在他们彷徨无计的时候,张邈送来了兴霸道,扶汉室之策。这个所谓的“中间道路”,给了州郡大吏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中间道路”非常符合州郡大吏们此时的心境,既不愿意背弃大义,又不愿放弃到手的权势,既不愿意看到社稷倾覆,又不愿竭尽全力出兵勤王。
  在张邈、刘岱、陶谦、周乾等人的默契配合下,各地州郡给朱俊输送了大量的粮饷和军队。
  关东讨董勤王的高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悄悄形成的。
  这事袁绍知道,张邈主张的这个“中间道路”和自己的“中原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袁绍并没有太在意。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士人,都是多少年的好朋友,政见上的某些分歧并不影响彼此之间深厚的私人感情。
  但是,淳于琼得到一个最新消息,张邈和王匡要联手重创袁绍。张邈要翻脸了。
  因为扬州刺史周乾突然病逝,扬州刺史的位置顿时成了各方势力抢夺的首要目标。现在张邈、袁术都派人南下扬州了,张邈因为有刘岱、陶谦和朱俊的支持,扬州又有许多朋友和弟子,所以他对扬州势在必得。不过现在袁绍手里拿着那个承制诏书,可以任意指派州郡大吏,而扬州又有许多大吏听袁绍的,这对张邈非常不利。
  张邈于是私下联系袁术,答应帮助他阻止袁绍进入洛阳,并从陈留方向牵制袁谭的大军,希望以此来换取袁术的支持。袁术被刘表和袁谭一左一右夹着猛攻,正是焦头烂额的时候,闻言大喜,当即答应。
  张邈随即联系陶谦等州郡大吏。为了保证洛阳被朱俊牢牢控制,张邈和陶谦打算再次增兵洛阳。他们和济阴太守吴资、琅琊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泰山太守子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边让、服虔等十几名大吏、名士,联名推举朱俊为太师,主掌国事。
  张邈又联系河内太守王匡,恳求王匡阻挡和迟滞袁绍从河内方向进入洛阳的时间。王匡对袁绍诛杀自己的妹夫胡毋班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胡毋班是党人的“八厨”之一,和张邈是至交好友。张邈在书信中反复提到袁绍的狞狰和无情,劝谏王匡为了拯救大汉社稷,也要狠下心来无情一次。
  沮授、审配、田丰、郭图、荀彧等人纷纷阻止。
  “这个消息是真是假,目前无法确定。仲简(淳于琼)也只是道听途说而已,他并没有真凭实据。大人不能为了一份毫无凭据的书信,把一个太守给杀了。”荀彧劝道,“大人还是打听了清楚了再说,毕竟这关系到大人进驻洛阳的事。”
  “文若说的对。”沮授凑到袁绍耳边说道,“要杀,也要先杀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