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9章 建国大业

  沙连海看了看鹰旗,说道:“这鹰旗是我们沙陀人的图腾,是我们沙陀人的魂,只要鹰旗还在,沙陀人就不会消亡!”
  沙连海告诉石正峰、七彩,太阳节大屠杀,将近一半的沙陀人都遇难了,剩下的沙陀人绝大部分南下,逃到了中原地区,还有一小部分沙陀人困在了草原,成为了那些游牧民族的奴隶。
  来到中原地区之后,沙陀人的苦难并没有终结。刚开始,沙陀人在中原经商,和华夏人还算相安无事,但是,随着沙陀人的生意越做越大、财富积累得越来越多,华夏人和沙陀人之间的矛盾就显露出来。
  华夏百姓把自己贫穷的原因,归咎于沙陀人,觉得是沙陀人窃取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华夏诸侯国的国君们,当国内矛盾尖锐的时候,为了转移矛盾,就会往沙陀人身上泼脏水,把百姓的怒火,从官府身上转移到沙陀人的身上。
  沙陀人简直就是华夏各个诸侯国的出气筒,穷人没钱了,抢沙陀人,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官府没钱了,寻个理由,也要去抢沙陀人。
  沙陀人四处漂泊,无论到哪里,他们都是贱民,只要政客们需要,他们随时都要遭受被驱逐、被屠杀的命运。
  沙陀人遭遇大屠杀之后,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改造华夏大陆,与华夏人共同创建美好世界,这些沙陀人大多加入了正义军。另一派主张沙陀人独立建国,有了自己的国家,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沙陀商会就是建国派的中坚力量。
  沙连海对石正峰、七彩说道:“经历了种种血的教训,沙陀人总结出来了,要想摆脱苦难的命运,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必须要有强大的武力和财力,所以,我们成立了沙陀商会,这些年一直在积累财富,同时,我们还训练了许多沙陀民兵,男女老少齐心协力,为建国做着准备。”
  沙连海告诉石正峰、七彩,遭遇大屠杀之后,沙陀人绝大部分都南下中原,其中有一些沙陀人为了避免被歧视、被凌辱,不敢承认自己的沙陀人身份。
  现在,公开承认自己身份的沙陀人,大约有三百多万,其中有二百多万人是支持建国的,属于激进派,其余的沙陀人或是支持正义军,或是服从当地诸侯的统治,属于温和派。
  沙陀商会现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已经做好了建国的准备,至于建国地点,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卫国,一个是晋国。
  卫国遭遇战乱之后,人口损失严重,很多人死于战乱,还有很多人逃到了新世界,卫国百业凋敝、一片萧条。
  这时,沙陀商会向卫国提出,可以拿出资金援助卫国重建,但是,卫国要接受沙陀人移民。卫国君臣考虑了一下,卫国现在缺钱、缺人,如果不接受沙陀商会的援助,周围的国家很有可能鲸吞蚕食,灭了卫国。
  卫国接受了沙陀商会的提议,于是,大量沙陀人移居卫国。现在,卫国居住着五十多万沙陀人,在卫国总人口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沙陀人选择的另一个建国地点是晋国,晋国靠近沙陀人的草原故地。而且,晋国吞并了周围的几个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都迁居到内地,导致晋国出现了大量的无主荒地,沙陀人就想在这些荒地上建国。
  沙陀人在经济上控制了卫国,但是,卫国毕竟有国君,还是周天子的宗亲之国,沙陀人不能轻易推翻卫国国君。而且,卫国还地处四战之地,身为异族人的沙陀人要是在这里建国,肯定要被各个华夏诸侯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灭之而后快。
  相比于卫国,晋国的建国条件就要优越一些,晋国地广人稀、靠近北方草原,沙陀人在这里建国,阻力会小很多。
  听了沙连海提出了的宏伟蓝图,石正峰沉思一会儿,说道:“沙老先生,晋国如今被六大家族瓜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