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另类航母
这个说法本身并没有错,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并不是在任何地方,航母都可以取代战列舰。航母要想成为真正的霸主,需要战胜的不是战列舰,而是天气。
相对而言,太平洋上的天气情况是几个主要海洋战场中最好的,而且太平洋海域广阔,有足够的空间让航母活动。这些条件都是对航母有利的,这也是为什么战争打到现在,航母之间的决战几乎全集中在太平洋上,而且航母真正决定胜负的地方也是太平洋的根本原因。相反,在其他的方,航母就不见得是“万金油”了。
英国是欧洲第一个,乃至世界上第一个认识到航母重要性的国家。
早在第一次全球战争的时候,几架从英国海军的水上飞机就轰炸了德国的港口,这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例海军航空战例。第一次全球战争结束之后,英国是最初开始建造航母的四个国家之一,而且是欧洲最先开始研究海军航空战术的国家。可很快,英国就被日本,美国给抛在了后面,后起直追的唐帝国也很快就超越了英国。相对而言,在当时排得上号的四个海军强国中,英国是最为不重视航母的,而这与英国海军的任务范围,以及北大西洋上的恶劣气候条件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在航母出现的初期,海军航空战术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连整个航空战术都是一片空白,很多人根本就无法理解海军为什么需要轰炸机。
以及航母到底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多大的力量。这个问题在所有国家都存在,而且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摸索着前进,走了不少地弯路。而航空战术本身就是在大战期间成熟的,在残酷的战场上总结出来地。可在战争爆发之前。所有的国家都没有相关地经验,因此,都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发展航母。而对英国海军来说,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天气对航母的影响,以及航母在北大西洋。地中海等英国海军活动的海域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比起太平洋来讲,北大西洋的天气条件用“恶劣”都不足以形容。
特别是在北海地区,一年中就没有几天是好天气。而在当时,航母比其他任何战舰,甚至是驱逐舰都更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当时,英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航母甚至连驱逐舰都不如,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英国人发展航母的态度,以及英国航母在战争期间的使用。
实际上。大战爆发之前建造的所有航母,包括日本与美国那几艘用战列巡洋舰改造的航母的抗风浪能力都非常糟糕,而且在航母出现的初期。航母本身地技术,飞机的性能,以及相关的战术都不成熟,因此航母地战斗力低下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任何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发展海军。这也是正确的选择。
英国人就做出了自己的正确选择。在发展航母方面,英国与唐帝国,美国,日本的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英国人没有完全放弃航母,而且在战争期间,英国海军的航母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同时,英国并没有照搬别国发展航母的经验,因此,英国海军的航母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异类。
以太平洋为主战场的唐帝国,美国,日本海军在设计自己的航母时,摆在第一位的都是航空作战能力,而具体的体现就是携带的作战飞机的数量,以及出动速度。因此,这三个国家的航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航母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的装几架飞机进去。比如,当时唐帝国的“皇帝”级的载机数量超过了100架,日本海军的“苍龙”级达到了84架,美国海军的“约克城”级则达到了108架。而后来的航母携带的战机数量更多,唐帝国的“长江”级标准载机数量是108架,可作战时一般会携带120架,“湖”级的标准载机数量就达到了120架,而在实战中还创造了携带135架的纪录。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达到了120架,就连日本的“翔鹤”级也超过了90架。
说直接一点,唐帝国,美国,日本在对航母的要求方面,打击能力是排在第一位的,在首先确保了航母的打击能力之后,再去设法提高别的性能。而这也造成了一个客观问题,即这些航母都很“脆弱”,特别是在战前设计与建造的航母都非常脆弱,战沉率相当高,而且抗风浪的能力非常糟糕,唐帝国与美国的航母都曾经被风暴吹掉过舰艏!只是在战争期间,唐帝国与美国才认识到了航母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可两国采用的办法绝不是通过减弱打击能力来提高防御能力,而是通过增大排水量来提高防御能力,以及适航能力。
英国人对航母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一开始,英国海军就将航母的生存能力,特别是抵抗风浪的能力摆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上。英国航母第一个采用全封闭舰艏,后来唐帝国与美国海军才陆续采用这一设计。另外,英国海军的航母还是第一个采用全封闭机库的,直到战争结束,唐帝国与美国海军都没有采用全封闭机库,只采用了半封闭机库。
另外,英国的航母还是第一个采用全装甲飞行甲板的,而唐帝国与美国是在战争期间才采用这一技术的。另外,英国航母的结构所占比重远比唐帝国与美国海军的航母高,这也算是一大特色吧!
英国人提高航母的适航能力,以及生存能力的办法不是通过增加航母的排水量,而是通过减少打击能力,也就是载机数量来获得的。直到战争后期,英国才开始建造排水量超过40000吨的航母。这比唐帝国与美国海军落后了很多。而在战争爆发之前,以及战争初期,英国海军航母的一个共同毛病就是。比同等大小的其他国家的航母地载机数量都少得多!
在“鹰”级之前,所有的英国航母地载机数量都在60架以下。而且只有“皇家方舟”号达到了60架,另外的都在45架之下,最少的只有27架。如果用唐帝国海军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根本就不是舰队航母,甚至连小型航母都算不上。要知道。帝国海军地“山”级小型航母的载机数量都有60架,而新建的护航航母的载机数量都有24架,而所有的舰队航母的载机数量都在100架以上!
这也正是英国航母的特色,即适航能力强,抗风浪的能力比其他国家的航母都要好,可航空打击能力却是最差的。这不仅仅体现在了航母地载机数量上,而且还体现在了载机的质量上!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英国航母上地作战飞机还都是双翼机,而当时,唐帝国海军的舰载作战飞机的性能就已经足够的糟糕了。可英国海军地更糟糕。到24年的时候,英国海军已经计划为自己的航母换上更好的战机,可当时“海火”
的研制工作还没有完成。英国人不得不从美国引进了F4U,用在了自己的航母上(也正是英国人在使用中总结出F4U是一款优秀的战斗机,最后促使美国海军也用F4U取代了F4F)。
如果单论航母的航空打击能力的话,那么英国航母肯定是最糟糕的。可问题是,英国人的设计是基于航母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还能保持作战能力,而不是针对太平洋那种良好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行动的。因此,在特殊的环境下,英国航母的战斗力甚至比唐帝国的航母还要好。当然,在北大西洋与地中海上,英国航母也并不是在哪里都吃得开的。其“勇敢”级的“光荣”号就在22年的时候,被德国海军的“杀恩霍斯特”号与“格瑙森诺”号在挪威附近海域给干掉了,这也是唯一一艘在正式交战中被火炮给干掉的舰队航母。另外,“勇敢”号在爱尔兰附近海域被德国潜艇U-29号给送到了海地,“皇家方舟”号也在地中海上被德国潜艇U-81号射中一条鱼雷,还没有回到直布罗陀就沉没了。
这些极端战例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这也直接的体现出,北大西洋与地中海战场与太平洋战场是不一样的,就算是航空打击能力更强的帝国航母,或者是美国航母也不一定可以有更好的发挥。这同时也影响着英国海军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在大战期间,唐帝国与美国都转变了海军的战术思想,特别是双方都损失了大量的战列舰之后,都将航母当作了主战战舰发展,航空战术也飞速进步。两国海军的航空作战理论都已经相当成熟了,航母的地位也得到了确认。可在当时,英国海军仍然没有放弃战列舰,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以战列舰为主战战舰,航母不过就是战列舰的随从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也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英国人对航母不那么热心了,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因素,再加上德国海军这个不争气的对手,英国自然会继续顽固的认为战列舰是海战的主战武器了。而且在实战中,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北海,地中海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英国海军的那些巨舰的表现要远远好于别国的战列舰。
从英国海军的发展方向上也能够看得出来,自然因素,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的海军有着重大的影响,另外,实战结果也在左右着海军决策层。英国人不是顽固,而是在用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方式建造自己的海军。其实,从英国人建造的战列舰的性能上就能看得出来,英国是一个很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国家,而且绝不会轻易的跟随潮流,英国所选择的发展方向都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
当时,英国海军在建造“英王乔治五世”级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其14英寸的主炮太小了,根本就无法与唐帝国,美国的新式战列舰匹敌,可英国人仍然坚持使用了14英寸主炮,而在实战中也证明了,这种火炮是足够对付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而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北海海域,恶劣的气候条件让双方的交战距离往往只有数海里,而在这个距离上,14英寸的穿甲弹与16英寸的穿甲弹都能够击穿对手的装甲。
另外,英国海军一直没有发展重巡洋舰,而是更偏重于轻巡洋舰,特别是装备众多射速快的中等口径火炮的轻巡洋舰。因为在英国人看来,200毫米火炮的威力已经过剩了,而155或者133,127毫米口径的炮弹也能够穿透巡洋舰的装甲,就完全没有必要需要那么大的口径,而火力密度比威力更重要。
在驱逐舰,潜艇,乃至作战飞机等等方面,英国人都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针对本身所在地区的特殊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特色。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唐帝国与美国海军的作战飞机都坚持使用风冷发动机,而且对作战飞机的有一点特别的要求,那就是不能太轻,太轻了在航母上起飞与降落都不方便,因此,唐帝国与美国海军多是独立研制作战飞机的,根本就不会采用陆航的飞机。而英国人的“海火”则采用了水冷发动机,而且是直接从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发展而来的,这也算得上是英国特色吧!
对对手了解得越多,谈仁皓就越是惊讶。这次的主要对手是英国,而不是法国。对谈仁皓来说,英国是一个很神秘,可同时又很值得敬佩的国家。也许,正是因为他对英国不是很了解,所以才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感觉吧。而越了解对手,他才越有可能战胜对手!海魂
第十五卷
第五节
另类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