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九十三、重骑兵崛起的时代

  酒宴中众人说到奇闻异事兴起,李星洲接着问:“你们说得头头是道,难道当初跟西夏人打过,还是道听途说,乱吹牛的?”
  狄至还没说,喝得脸上潮红的季春生就大声嚷嚷道:“当然是打过!还打得那西夏太子亲自来京城求和呢。”
  太子进京求和!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李星洲有些惊讶,景国有这么厉害?
  旁边狄至听了尴尬一笑,小声解释道:“其实是互有胜负,最后一战景国小胜,可为应对辽国威胁,西夏才派太子入京讲和,两国互不相犯,以免辽人有机可乘。”
  李星洲听完恍然大悟的摇摇脑袋,虽有些晕乎,还是明白,说白了就是互利,西夏和景国都与辽毗邻。
  再打下去,只会让辽国坐收渔翁之利,西夏人不傻,景国人也不傻,于是就此作罢。
  李星洲顿时好奇心大发,把趴在桌上的季春生拉起来:“季叔,那你见着那什么平夏铁鹞子了吗?”
  季春生已六七分醉意,大舌头道:“当然见过,某还剁了两个!”
  宴会上闹哄哄的,大家都高兴的开怀畅饮,皇帝也高兴,并不管束,就连何昭这样平日总是板着脸,朋友不多的,这时候也喝得两腮通红。
  季春生大声嚷嚷也没人管:“那些嗝,那些西夏人,给人马批上冷锻甲,还还用钩锁栓住人和马,一旦冲阵,人死在马背上也不会掉下来,马接着冲”
  李星洲听呆了,这特么不是重装骑兵自杀式袭击吗!
  还有,冷锻甲是什么?
  不过想想确实恐怖,全身披铁甲的人加上战马,估计得有小半吨了,要是成规模冲入人群,踩踏撞击都能轻松杀人。
  “我们,嗝”季春生说着说着趴下去了,在桌上打起呼噜。
  那边狄至摇摇头,接着话说:“其实当初我朝大军连输三战,都败在那铁鹞子手中,那些铁鹞子着实恐怖。
  后来刚好六月,天降大雨,西夏人不敢出战,我军趁机袭营,那些铁鹞子根本没了用,又被打回去,到那时双方都已伤亡惨重,便同时收兵了。”
  李星洲点点头,同时也感慨历史何其有趣,不管如何变化,前世今生,东方西方,当人类文明进程到一定阶段,似乎就有必然的驱动力,使之向前。
  而他也可能正好处在一个有趣的时代
  重骑兵崛起的时代!
  随着马鞍技术,锻甲技术的进步,重骑兵逐渐成为战场上的主力单位几乎是一段时间内的历史必然。
  很多人印象里的重骑兵都是西方的罐头骑士之类的,但其实早在十二世纪前后,东方的战场上,重骑兵就在不断崛起,逐渐主宰战场。
  虽早在三国时期,曹操麾下的重骑兵就比较有名声,但前世到十二世纪左右,东方战场上的重骑兵才是真正有百花齐放之势。
  西夏平夏铁鹞子,女真铁浮屠,宋朝静塞军,岳飞背嵬铁骑,还有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怯薛重骑兵。
  当人类科技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因为锻甲、马鞍技术进步,重装骑兵开始成建制,摆脱侧翼袭扰牵制的作用,代替重装步兵成为正面战场上的先锋,而且效果十分拔群。
  正面集群冲锋就是男人的浪漫。
  西夏靠着三千铁鹞子就能压制宋朝取得区域优势,而女真两千铁浮屠加五千拐子马就打得十几万辽人落荒而逃,岳飞的背嵬铁骑几百人就敢肆意冲数万金国大军的阵照样取胜。
  而将重装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其实还是成吉思汗的蒙古重骑,印象中蒙古大军多骑射,善骑射,这不假,但重骑兵才是蒙古大军主力,因为蒙古主力部队全员皆马,不是重骑就算是骑射了。
  根据史料记载,蒙古军队中重骑兵占比高达三到四成,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比例,诚如女真西夏,举国之力也只能养得起两三千的全装重骑兵。
  成吉思汗鼎盛时期的主力军(不包括辅军,奴隶等乱七八糟的人)高达二十四万,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算,他少说有七万左右的重骑兵!
  真正的钢铁洪流。
  要不是马不能过海,他可能要把全世界都屠杀一遍。
  李星洲忍不住感慨,如今已出现了西夏的铁鹞子,也不知道女真人有没有弄出铁浮屠来,辽国有没有铁林军之类的他不知道。
  前世南方没有白夷,也有大理,不过今生倒没听说有吐蕃。
  景国也该是有像样的重装骑兵的,只是规模小,他没见着。
  前世女真崛起,金国建立,辽国被宋、金两面夹击,随后西迁,金打完辽国,调转矛头对准宋,西夏服软,大宋一下丢了半壁江山。
  最后剩金、宋、西夏争霸,金一代不如一代,正当金一家独大沾沾自喜之时,万万没想到蒙古人崛起。
  强大的金国及众多国家快速被吞并,反倒是看起来最弱的宋苦苦支撑到最后。
  而这个世界,这些都没来,女真人没有自立成国,辽与景还在相持,西夏则两边不犯,至于大理,本就是温温吞吞的小国和善,也相处和睦。
  可李星洲总有些隐忧,特别是此次经历南方大战之后,因为去年关北犯边就有女真人的影子,如果时代稍微遵从前世轨迹,那么女真崛起才是真正的天大隐患。
  虽然女真自立金国之后一代不如一代,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真的厉害,厉害到离谱,可称人杰,两万人破七十万辽国大军,杀得历史扉页之上也为他留下“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只是不知这个时代女真人有没有那么厉害的领袖。
  李星洲一边想着一边喝酒,这种天下大势,他以前不会考虑,可事到如今,也不得不考虑了。
  时不时有人来敬酒,李星洲也没多想,来者不拒。
  这时对面隐约有嘈杂声音,李星洲头太重,靠在桌上抬头看去,正好看见太子着东宫红袍华服,正四处迎逢说话,觥筹交错,光影晃动,嘈杂大厅中,太子的声音也夹杂其中,断断续续,听不太清楚。
  只能隐约听到“杨指挥使大才”“星洲侄儿毕竟还小,该是杨指挥使调度有方”“此话自然不能说,星洲年纪还小吗,想必不太懂行军打仗”“哈哈哈,杨指挥使自然让着他”
  李星洲喝得迷迷糊糊,今晚心里畅快,好笑出声,这个傻太子哦。
  他估计是想通过言语把功劳往杨洪昭身上堆,这样一来,自己功劳就少了,不得不说,他这逻辑无敌又可爱。
  确实有点创意,毕竟杨洪昭又不在这,他怎么说都行。
  可他这么一说,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说他还是没搞清楚自己身份的定位,太子为何人,就连他这话也是要里外不是人的。
  果然,他在那侃侃而谈,上首皇帝脸色已越来越不好,太子坐在首位,距离皇帝最近,他说话皇帝自然能听到。
  皇帝当然是为维护天家,皇家就是天下最大的家族,对皇帝而言家族利益高于一切。
  李星洲不管如何都是天家子弟,他立功都是为天家积累威势,巩固统治,皇帝恨不能把他的功劳往大了说,往厉害说,是不是他的都加在他身上,这样天下人才会服皇家,统治才能牢固。
  结果太子在一个劲那把功劳推给杨洪昭,杨洪昭官职再高,对于皇帝来说都是外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