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卷 第五十七章 乌纱帽

  规制是工业的标准,而统一的标准是整个工业良性发展的前提,这点杨锐是早知的,不过之前一直盯在五十六个项目上,他还没有想起这茬。他没想起,徐华封也没有想起,倒是现在那些留学生回来后,针对国内工业的现状,他们提了不少切实的改革意见,统一规制就是其中之一。
  “竟成,可现在大部分工厂用的都是英制啊,改成法制,将有更多的工艺、成品、工人、甚至是机器本身要做改动,这可要有一大笔钱下去啊。”徐华封道,“再说,美国人秘密的东西不卖给我们,德法也未必会给啊。”
  “华封先生,现在全国有多少工厂?”杨锐问道,他记得国家现在的工厂是极少的。
  “注册的有三百一十五家,全国共有一万三千一百二十八家。”徐华封道,他说完神色就是黯淡,叹息道,“实在是一穷二白啊,这么大的国,这么少的厂。”
  国家的工厂实在是太少,三百一十五家注册工厂里面,天字号或和天字号有关系的就占了一百多家,而全国一万三千多家工厂,那是连稍微大一点的豆腐作坊也算上了[注:数字来自申报1923年2月《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根据情节推断工厂数字略有增加;],这些工厂中,有机械,或有锅炉(甚至是水车)的,不到五百家,对比日本的三万多家工厂(其中八千多家有锅炉),实在是惭愧。
  全国工厂的统计数字杨锐早就有,不过他只看注册工厂数,当时见是三位数,便一扫而过,只在今天才知道确切的工厂数。他没有叹息。接着问道,“除去那些生丝、棉纺、面粉、火柴、陶瓷……反正就是和规制没有影响的工厂,军工、机械、造船。这一类的工厂有多少?”
  “不到三十家。”徐华封明白杨锐的意思,但他认为杨锐不明白自己的意思。“竟成,这些工厂主要是前清办的制造局厂,再有就是我们办的那些工厂,数量是少,但却是却是国家工业的顶梁柱,这其中用英制有十八家,法制有十一家,相差七家不算多。可关键那些老的技术员、老技工,他们可都是习惯英制的啊。”
  “相差七家并不多,至于那些工人工程师,那就花时间培训吧。”杨锐说道,“华封先生,请你相信我,就以后的国际形势来说,改法制对于工业的益处要比改英制好。国家百废待兴,现在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长远。”
  杨锐一提到国际形势,徐华封就妥协了,他知道干工业杨锐不如自己。但是要说到判断国际形势,在列强之中左右逢源,杨锐甩他八条街不止,他当下道:“竟成,你现在可是掌舵,大家都听你的,我回去就把方案改了,以后国家就用法制。”
  “那就好。规制很重要,早点确定好早点发展工业。”杨锐点头道。“不过我们不能只定规制,各厂的零件、工艺、各类标准都要做到统一一致。要做到汉阳的枪机沪上也能用,沪上的螺丝汉阳也能装。干脆。工部设立一个标准委员会吧,把一切的标准都写成文件,然后推而广之。”
  一个度量单位的讨论被杨锐上升到标准委员会,徐华封有点干愣眼,他站起来抚着胡子在屋子里度了几步,而后才道,“你说的这个是不是就像东北的大豆分等级啊,一个分选站分出来的豆子和其他分选站分出来的豆子都是一样的?”
  见徐华封这么理解标准委员会,杨锐笑道,“华封先生,这是也不是。其实这个标准委员会,就是要全国的工厂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变成一个工厂。或者这样说吧,现在拖拉机只能在通化造,我们要做到的是,当需要拖拉机产量要扩大的时候,全国其他工厂能很容易就生产拖拉机零件,然后这些零件全部拉到一个地方,拖拉机能很快的组装起来。这不但需要生产同样产品的各厂,规制一致,工艺、各种标准也必须一致,甚至连不同产品的零件也必须通用,要不然全国各地零件拉到一个地方,要么尺寸不对,要么质量不符、要么成本太高,反正是组装不了拖拉机的”
  “啊!”徐华封惊道,“竟成,你……这怎么能做到?!”
  看见自己把徐华封吓倒了,杨锐不好意思的怕了拍脑袋,想着怎么和徐华封解释这个东西。其实,社会科学的发展比如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辅相成的,杨锐大学的学的是管理,一百年后的管理科学,和现在的管理技术有着天差地别。当科学管理之父费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还在苦读杨锐八年前出版的管理学概论英译本时,当福特还是试验调整流水生产线时,太先进的管理科技只会把人吓着。
  这个年代,和大规模生产相匹配的社会科学理论才冒出新芽,杨锐就迫不及待的把大规模生产的后续,柔性生产提了上来,这不是用拔苗助长能形容的,这只能说是拔土助长。大规模生产时代,因为是卖方市场,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竞争特别是产品差异化竞争极为有限,有的,也是只政治竞争、成本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产品,同类产品的生产线只能生产同类,但规格不同的产品,杨锐却想让同类产品的生产线能生产同一种规格的产品,并且更夸张的是,他还要求不同产品的生产线能生产相同规格的产品。这就等于不但要求每一只鸡下的蛋都一样,还要求鸭、鹅、甚至不会下蛋的猪,都能生出一样的蛋来,这难怪会让徐华封如此惊异!
  徐华封惊异,但杨锐却是劲头十足。在他所学过的知识里,管理的发展也如历史一样,是螺旋式上升的,在福特的流水线出现之前,生产是家庭作坊式的。一堆人围着一个机器,而流水线出现之后,则变成很多机器围着人转。生产效率由此提升,但是在近百年之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再次出现,其中以日本佳能的细胞式生产最为典型,流水线被废弃,人围着机器的模式再次回归。是不是可以结合细胞式生产,让中国工业生产走一条独特之路,从而通过产量差异化提高竞争力?这正是杨锐对于工业的思考。
  要做到这一点,那就必须部分实现柔性生产,而要实现柔性生产。那就必须推广成组技术,而要推广成组技术,那么针对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就要实现,零件的标准化规格就要制定。这种美军在二战时才开始运用的东西,中国现在开始推广并不算早并且很有必要。
  杨锐花了好长好长的话语才让徐华封明白什么叫做大规模生产、什么叫做柔性生产、什么叫做成组技术、什么叫做分类编码系统、什么叫做零件标准化,徐华封听完他的话语,叹息道,“竟成,你的老师……太……,他一定是个天才!”
  徐华封的表扬只让杨锐脸红。他尴尬道,“华封先生,这……我还没有说完呢。”
  “啊!还没有说完啊?”他惊异。“我都明白了啊!”
  “不是,华封先生。”杨锐手里拿着秘书送过来的文件,不好意思道,“这边还有一个事情工业部在做标准规划的时候要注意。”他把手上的图片打开,指着上面的东西道,“这个箱子叫做集装箱,以后也是要推广的,所以工业产品的包装尺寸、船只的货仓尺寸、火车的车厢尺寸,还有码头的兴建都要提前考虑进去。当然。码头是运输部的事情,工业部只负责产品的包装尺寸、船仓车厢的尺寸就好了。”
  “集装箱?”徐华封不解。“这个箱子多大,难度是用来装货物的不成?”
  “正是用来装货物的。这样可以减少人工搬运,加快物流速度,节省资金周转。箱子大概……这里有数据的,主要是两种箱子,一种五吨箱,一种十吨箱。高和宽都为两百四十三厘米,只是长度不同,五吨的长为一百九十六厘米,十吨的长则是四百厘米,以后若要有二十吨的,那长度将增为六百零五厘米。”杨锐的数据照抄出口水果时货柜的数据,在他看来,既然后世用这个尺寸,总是有些道理的。
  “那箱子用什么做?”徐华封问道,他忽然感觉这事情应该是运部管的,“箱子要是能装十吨货,那码头的起重机能吊的起来吗?还有下了火车、轮船,那接来来怎么拉到工厂?是用拖拉机拖到工厂吗,现在拖拉机的马力够吗?还有公路,我们没几条像样的马路啊,还有箱子运过去之后怎么拉回来,这……”
  徐华封提了一大堆问题,杨锐道,“起重机十吨完全没有问题,便是二十吨都能吊的起来;轮船到港、火车到站,剩下的就是货车的事情了,以现在拖拉机的马力托运十吨的柜子没有问题,主要是速度慢些,一小时只能走十几公里;公路我们可以选择性的修一修,把工厂集中在工业园就好了,就行沪上那边一样;而箱子运输的问题,这不是单个公司做这些事情,而是整个国家来做这个事情,各个车站、码头的集装箱将统一调配,我们到时候可以建立一个调配中心,合理分配各地的运力和集装箱。工业部这边,在制定各项标准时,要把柜子的尺寸考虑进去,这样十年之后再推广集装箱的时候,那就不会造成运力浪费了。”
  “我明白了!”徐华封点头道,“你的意思是工厂包装出来东西,不但能装进去,而且还要不多不少刚刚装满,而且这个箱子放在船仓、车厢里,刚刚好能放得下,这就是你说的不浪费运力?”
  “对,就是这个意思。”杨锐道,“真要推广集装箱运输,那要十几年功夫不止,毕竟现在的轮船货仓的尺寸千奇百怪,货仓低矮些的,集装箱估计连进都进不去。要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淘汰那些旧船,但旧船没了,新船的尺寸也要合格才行,还有产品的包装尺寸从现在开始就要和集装箱尺寸合拍。不然运输效率将会减低。”
  “我明白了!”徐华封再次道,他今天似乎已经说了十几个我明白了。
  “再就是这事情最好能暂时保密,等真正推广集装箱的时候再公布吧。我们要走在别人的前面。”杨锐最后小心叮嘱道,他的计划是二战前三十年代完全实现集装箱运输。但以后是不是真的从三十年代开始做,谁知道呢。
  徐华封再一次说‘我明白了’,不过他好奇道,“竟成,这集装箱到底用什么做的?”
  “一般是用钢做的。”杨锐答道,“其实用木头也行,只是木头的承重不好,而且做出来的箱子比用钢的重。”
  “用……钢做?”徐华封错愕。“用钢能做的出来吗?”
  “能!”杨锐点头,从这叠文件中取出一张相片,或者不能说是相片,只是对相片的临摹,“这是我在美国的时候,看见美国人用来装柑橘的箱子,这便是用钢做的。”
  徐华封拿着图片端详片刻点头,“还是美国人有钱啊,运橘子都用铁箱子装。”
  杨锐被他说的一汗,而后连忙岔开。“华封先生,全国注册的三百多家工厂……不,这样太少了。还是把那些有锅炉或者有机器的工厂主也请到北京来吧。这些人能开工厂不容易,我们理应嘉奖,要封爵的就应该封爵,培训也不能省,再就是公私合营也要开始启动,不然让这些人自己发展实在是太慢了。”
  公私合营的计划徐华封是看过的,他道:“要是大家不愿意合营怎么办?竟成,你是知道的,有些人巴不得能和官面的大人有牵连。但有些人则怕一旦公家股份进来,那工厂说不定就不是自己的了。”
  “我还担心他们会把公家的股份贪墨了呢。”杨锐哑然失笑。“真要是出了这样的情况,我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好。万一秉公执法被人误传成是官夺民财,那世面上又要乱了。”
  “难道贷款不行吗?若是贷款的话,那这些工厂主或许就安心了。”徐华封道,他不明白杨锐为何非要搞公私合营,“我们平白无故的给这些人送钱,只会让他们心中惶惶不安啊。”
  “我也想贷款啊,可这些人能贷多少款?”杨锐苦笑,“老才三百多人,除去那些实际上并没有经营能力的,怕能符合公私合营要求的连两百都没有,只有通过公私合营改造,这些人管的工厂才能快速做大。军事上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商场也是如此,要找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大掌柜,也是极难的。”
  “可咱们不是有商学院吗?还有那个掌柜培养计划,”徐华封不明白杨锐的考虑,“各行各业我们也建了样板工厂,只要人不笨,进学校学两年,工厂呆一年,出来个个做掌柜。”
  掌柜计划是从东北就开始实行的工业计划,当时主要是为了推广榨油厂,现在东北七十多家榨油厂的掌柜都是这样培训出来的,如今国家要振兴工业,徐华封是想把这个计划扩大,让它涉及所有行业。
  “华封先生,老板可是逼出来的。”杨锐惆怅道,“管理者可以培养,但是大掌柜培养不了,毕竟学校学的只是技能,但适合经商的性格是养不成的,很多东西小时候就决定了;而且这些人能有今天的成就,不单在于他们敢打敢拼,还在于他们有好运气。很多时候,技能是最不重要的,合适经商的性格和习惯稍微重要一点,但运气却是最要紧的。这些人里面有宝啊,贷款的话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耐,而公私合营,把他们的公司在几年内扩大十倍乃至百倍,这些人能力才能得到完全发挥。”
  “你这可是让他们发财啊。”徐华封道。“你就不怕工厂扩那么大,他们管不了?”
  “这就是商学院毕业生的用处了。”杨锐道,“学校出来的毕业生虽说不能掌舵,但是做个水手长、轮机长,那是一定能做好的。有这些人在,那公司扩的再大,也可以完全控制,而且这些大掌柜也是要培训的,他们有运气有天赋,再给他们培训完整的技能。外加一大堆合格的水手长、轮机长之类,这船出洋就不怕了。这些人发财,国家也受益。毕竟国家有股份在里头,同时还能收税。这样做。也是算是几全齐美,我们总不能宁与洋人,不给家人吧?”
  “好吧,竟成,我明白了。”徐华封道,“成立一个标准委员会,召集全国的工厂主来京开会培训,推行公私合营。这几件大事我回去就办!你这边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要交代的多呢。”杨锐笑道,“可一时想不起来啊。反正是千头万绪,我就只能抓主干了,剩下的事情只能是劳烦华封先生了。”
  “怎敢说劳烦,”徐华封笑道,“我是做梦都想着这一天啊。不过工业这边很缺钱啊,美国那边有消息能贷到多少钱吗?”
  “美国那边还没有消息。”杨锐道,被徐华封一打岔,他忽然想说但一时却是忘记了,只等徐华封走后。他才想起来实验室的事情没有说。
  八年前在沪上成立的实验室,现在规模已经变得极大,王季同那边交过来的数据。现在全世界复兴会下属实验室已经有两千多人,这还不包括外聘的洋人,若是加上洋人将要超过三千人。工厂主要嘉奖封爵,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也是要嘉奖封爵的,为了应对大规模封封,礼部那边除了在明朝原有的公、侯、伯三个爵位上增加了男爵、子爵,又另外增加了士,这就可以分封更多的于国有功者。只是,这些爵位的特权是极小的。更多也就是个名声。
  “下面还要见谁?”杨锐想完实验室和爵位,问向自己的新秘书李子龙。
  “总理。已经下班了,不要见谁了。各处来的电报也没有紧急的,可以明日一早再看。”李子龙道,“不过吏部那边送来几套官服,还有一封文件,说是要您亲看的。”
  “哦。”杨锐想到了陈广寿那边的官服和岗位说明书,“那文件就先放着吧,官服呢?”
  “刚才您和华封先生谈话的时候,官服正好被二夫人看见了,现在已经被二夫人领进内宅了……”李子龙道,虽然寒仙凤还没有过门,但宅子了对她称呼却已经是二夫人了。
  “那你也下班吧。”杨锐说道,说完就出了屋子,去了内宅。
  皇帝找的是前明宗室,那自然官服也有明朝影子,杨锐进内宅见到官服的时候,寒仙凤和程莐正在看,她们之间倒是相处的挺融洽,全然不像宫廷剧里那种斗来斗去的模样。看见她们一个比划着官服,一个戴了官帽,杨锐远远的便咳嗽了一声,两人见他来,忙的叫一声竟成。不过程莐叫了之后便说要看孩子回房去了,只留下寒仙凤拿着官服的站在那里。
  “不错!有些好看。”杨锐看着寒仙凤道,“咦,怎么会怎么多,不就是一套吗,怎么还有女式的帽子,难道是送错了?”
  杨锐奇怪一套衣服变成好几套衣服,寒仙凤则解释道,“一品的官服有朝服、公服、祭服、公服,帽子是姐姐的,命妇不单是有帽子,衣服也是有好几套的。”她边说却边摸索着衣服,看得出她对这些衣服很是羡慕,但再羡慕她也只是妾,衣服是没份的。
  杨锐不明白女人的心思,看过红红的官服,又拿起一顶乌纱帽,弹了一弹两边的噗头,道,“这不会是照抄宋朝的官服来的吧,这帽子怎么会有这么长的噗头?”而后又拿起一根腰带,发现居然是玉做的,于是感叹道,“这一个人的官服要花多少钱?怕是没几百两下不了台吧。”
  寒仙凤心中哀伤,但面对杨锐还是笑的,她拿起拿顶乌纱帽道,“这叫帽翅,说是皇上怕廷议的大臣们交头接耳,这才用细铁条装了上去,一旦谁的帽翅断了或者弯了,那就要打板子的。”
  “哦,原来是这样。”杨锐终于明白宋朝的官员的帽子为什么会这么长的角了。他端详帽子片刻,再看了看衣服,道,“衣服挺好看的,就是帽子不好,要改!要改!”()
  规制是工业的标准,而统一的标准是整个工业良性发展的前提,这点杨锐是早知的,不过之前一直盯在五十六个项目上,他还没有想起这茬。他没想起,徐华封也没有想起,倒是现在那些留学生回来后,针对国内工业的现状,他们提了不少切实的改革意见,统一规制就是其中之一。
  “竟成,可现在大部分工厂用的都是英制啊,改成法制,将有更多的工艺、成品、工人、甚至是机器本身要做改动,这可要有一大笔钱下去啊。”徐华封道,“再说,美国人秘密的东西不卖给我们,德法也未必会给啊。”
  “华封先生,现在全国有多少工厂?”杨锐问道,他记得国家现在的工厂是极少的。
  “注册的有三百一十五家,全国共有一万三千一百二十八家。”徐华封道,他说完神色就是黯淡,叹息道,“实在是一穷二白啊,这么大的国,这么少的厂。”
  国家的工厂实在是太少,三百一十五家注册工厂里面,天字号或和天字号有关系的就占了一百多家,而全国一万三千多家工厂,那是连稍微大一点的豆腐作坊也算上了[注:数字来自申报1923年2月《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根据情节推断工厂数字略有增加;],这些工厂中,有机械,或有锅炉(甚至是水车)的,不到五百家,对比日本的三万多家工厂(其中八千多家有锅炉),实在是惭愧。
  全国工厂的统计数字杨锐早就有,不过他只看注册工厂数,当时见是三位数,便一扫而过,只在今天才知道确切的工厂数。他没有叹息。接着问道,“除去那些生丝、棉纺、面粉、火柴、陶瓷……反正就是和规制没有影响的工厂,军工、机械、造船。这一类的工厂有多少?”
  “不到三十家。”徐华封明白杨锐的意思,但他认为杨锐不明白自己的意思。“竟成,这些工厂主要是前清办的制造局厂,再有就是我们办的那些工厂,数量是少,但却是却是国家工业的顶梁柱,这其中用英制有十八家,法制有十一家,相差七家不算多。可关键那些老的技术员、老技工,他们可都是习惯英制的啊。”
  “相差七家并不多,至于那些工人工程师,那就花时间培训吧。”杨锐说道,“华封先生,请你相信我,就以后的国际形势来说,改法制对于工业的益处要比改英制好。国家百废待兴,现在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长远。”
  杨锐一提到国际形势,徐华封就妥协了,他知道干工业杨锐不如自己。但是要说到判断国际形势,在列强之中左右逢源,杨锐甩他八条街不止,他当下道:“竟成,你现在可是掌舵,大家都听你的,我回去就把方案改了,以后国家就用法制。”
  “那就好。规制很重要,早点确定好早点发展工业。”杨锐点头道。“不过我们不能只定规制,各厂的零件、工艺、各类标准都要做到统一一致。要做到汉阳的枪机沪上也能用,沪上的螺丝汉阳也能装。干脆。工部设立一个标准委员会吧,把一切的标准都写成文件,然后推而广之。”
  一个度量单位的讨论被杨锐上升到标准委员会,徐华封有点干愣眼,他站起来抚着胡子在屋子里度了几步,而后才道,“你说的这个是不是就像东北的大豆分等级啊,一个分选站分出来的豆子和其他分选站分出来的豆子都是一样的?”
  见徐华封这么理解标准委员会,杨锐笑道,“华封先生,这是也不是。其实这个标准委员会,就是要全国的工厂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变成一个工厂。或者这样说吧,现在拖拉机只能在通化造,我们要做到的是,当需要拖拉机产量要扩大的时候,全国其他工厂能很容易就生产拖拉机零件,然后这些零件全部拉到一个地方,拖拉机能很快的组装起来。这不但需要生产同样产品的各厂,规制一致,工艺、各种标准也必须一致,甚至连不同产品的零件也必须通用,要不然全国各地零件拉到一个地方,要么尺寸不对,要么质量不符、要么成本太高,反正是组装不了拖拉机的”
  “啊!”徐华封惊道,“竟成,你……这怎么能做到?!”
  看见自己把徐华封吓倒了,杨锐不好意思的怕了拍脑袋,想着怎么和徐华封解释这个东西。其实,社会科学的发展比如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辅相成的,杨锐大学的学的是管理,一百年后的管理科学,和现在的管理技术有着天差地别。当科学管理之父费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还在苦读杨锐八年前出版的管理学概论英译本时,当福特还是试验调整流水生产线时,太先进的管理科技只会把人吓着。
  这个年代,和大规模生产相匹配的社会科学理论才冒出新芽,杨锐就迫不及待的把大规模生产的后续,柔性生产提了上来,这不是用拔苗助长能形容的,这只能说是拔土助长。大规模生产时代,因为是卖方市场,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竞争特别是产品差异化竞争极为有限,有的,也是只政治竞争、成本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产品,同类产品的生产线只能生产同类,但规格不同的产品,杨锐却想让同类产品的生产线能生产同一种规格的产品,并且更夸张的是,他还要求不同产品的生产线能生产相同规格的产品。这就等于不但要求每一只鸡下的蛋都一样,还要求鸭、鹅、甚至不会下蛋的猪,都能生出一样的蛋来,这难怪会让徐华封如此惊异!
  徐华封惊异,但杨锐却是劲头十足。在他所学过的知识里,管理的发展也如历史一样,是螺旋式上升的,在福特的流水线出现之前,生产是家庭作坊式的。一堆人围着一个机器,而流水线出现之后,则变成很多机器围着人转。生产效率由此提升,但是在近百年之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再次出现,其中以日本佳能的细胞式生产最为典型,流水线被废弃,人围着机器的模式再次回归。是不是可以结合细胞式生产,让中国工业生产走一条独特之路,从而通过产量差异化提高竞争力?这正是杨锐对于工业的思考。
  要做到这一点,那就必须部分实现柔性生产,而要实现柔性生产。那就必须推广成组技术,而要推广成组技术,那么针对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就要实现,零件的标准化规格就要制定。这种美军在二战时才开始运用的东西,中国现在开始推广并不算早并且很有必要。
  杨锐花了好长好长的话语才让徐华封明白什么叫做大规模生产、什么叫做柔性生产、什么叫做成组技术、什么叫做分类编码系统、什么叫做零件标准化,徐华封听完他的话语,叹息道,“竟成,你的老师……太……,他一定是个天才!”
  徐华封的表扬只让杨锐脸红。他尴尬道,“华封先生,这……我还没有说完呢。”
  “啊!还没有说完啊?”他惊异。“我都明白了啊!”
  “不是,华封先生。”杨锐手里拿着秘书送过来的文件,不好意思道,“这边还有一个事情工业部在做标准规划的时候要注意。”他把手上的图片打开,指着上面的东西道,“这个箱子叫做集装箱,以后也是要推广的,所以工业产品的包装尺寸、船只的货仓尺寸、火车的车厢尺寸,还有码头的兴建都要提前考虑进去。当然。码头是运输部的事情,工业部只负责产品的包装尺寸、船仓车厢的尺寸就好了。”
  “集装箱?”徐华封不解。“这个箱子多大,难度是用来装货物的不成?”
  “正是用来装货物的。这样可以减少人工搬运,加快物流速度,节省资金周转。箱子大概……这里有数据的,主要是两种箱子,一种五吨箱,一种十吨箱。高和宽都为两百四十三厘米,只是长度不同,五吨的长为一百九十六厘米,十吨的长则是四百厘米,以后若要有二十吨的,那长度将增为六百零五厘米。”杨锐的数据照抄出口水果时货柜的数据,在他看来,既然后世用这个尺寸,总是有些道理的。
  “那箱子用什么做?”徐华封问道,他忽然感觉这事情应该是运部管的,“箱子要是能装十吨货,那码头的起重机能吊的起来吗?还有下了火车、轮船,那接来来怎么拉到工厂?是用拖拉机拖到工厂吗,现在拖拉机的马力够吗?还有公路,我们没几条像样的马路啊,还有箱子运过去之后怎么拉回来,这……”
  徐华封提了一大堆问题,杨锐道,“起重机十吨完全没有问题,便是二十吨都能吊的起来;轮船到港、火车到站,剩下的就是货车的事情了,以现在拖拉机的马力托运十吨的柜子没有问题,主要是速度慢些,一小时只能走十几公里;公路我们可以选择性的修一修,把工厂集中在工业园就好了,就行沪上那边一样;而箱子运输的问题,这不是单个公司做这些事情,而是整个国家来做这个事情,各个车站、码头的集装箱将统一调配,我们到时候可以建立一个调配中心,合理分配各地的运力和集装箱。工业部这边,在制定各项标准时,要把柜子的尺寸考虑进去,这样十年之后再推广集装箱的时候,那就不会造成运力浪费了。”
  “我明白了!”徐华封点头道,“你的意思是工厂包装出来东西,不但能装进去,而且还要不多不少刚刚装满,而且这个箱子放在船仓、车厢里,刚刚好能放得下,这就是你说的不浪费运力?”
  “对,就是这个意思。”杨锐道,“真要推广集装箱运输,那要十几年功夫不止,毕竟现在的轮船货仓的尺寸千奇百怪,货仓低矮些的,集装箱估计连进都进不去。要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淘汰那些旧船,但旧船没了,新船的尺寸也要合格才行,还有产品的包装尺寸从现在开始就要和集装箱尺寸合拍。不然运输效率将会减低。”
  “我明白了!”徐华封再次道,他今天似乎已经说了十几个我明白了。
  “再就是这事情最好能暂时保密,等真正推广集装箱的时候再公布吧。我们要走在别人的前面。”杨锐最后小心叮嘱道,他的计划是二战前三十年代完全实现集装箱运输。但以后是不是真的从三十年代开始做,谁知道呢。
  徐华封再一次说‘我明白了’,不过他好奇道,“竟成,这集装箱到底用什么做的?”
  “一般是用钢做的。”杨锐答道,“其实用木头也行,只是木头的承重不好,而且做出来的箱子比用钢的重。”
  “用……钢做?”徐华封错愕。“用钢能做的出来吗?”
  “能!”杨锐点头,从这叠文件中取出一张相片,或者不能说是相片,只是对相片的临摹,“这是我在美国的时候,看见美国人用来装柑橘的箱子,这便是用钢做的。”
  徐华封拿着图片端详片刻点头,“还是美国人有钱啊,运橘子都用铁箱子装。”
  杨锐被他说的一汗,而后连忙岔开。“华封先生,全国注册的三百多家工厂……不,这样太少了。还是把那些有锅炉或者有机器的工厂主也请到北京来吧。这些人能开工厂不容易,我们理应嘉奖,要封爵的就应该封爵,培训也不能省,再就是公私合营也要开始启动,不然让这些人自己发展实在是太慢了。”
  公私合营的计划徐华封是看过的,他道:“要是大家不愿意合营怎么办?竟成,你是知道的,有些人巴不得能和官面的大人有牵连。但有些人则怕一旦公家股份进来,那工厂说不定就不是自己的了。”
  “我还担心他们会把公家的股份贪墨了呢。”杨锐哑然失笑。“真要是出了这样的情况,我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好。万一秉公执法被人误传成是官夺民财,那世面上又要乱了。”
  “难道贷款不行吗?若是贷款的话,那这些工厂主或许就安心了。”徐华封道,他不明白杨锐为何非要搞公私合营,“我们平白无故的给这些人送钱,只会让他们心中惶惶不安啊。”
  “我也想贷款啊,可这些人能贷多少款?”杨锐苦笑,“老才三百多人,除去那些实际上并没有经营能力的,怕能符合公私合营要求的连两百都没有,只有通过公私合营改造,这些人管的工厂才能快速做大。军事上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商场也是如此,要找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大掌柜,也是极难的。”
  “可咱们不是有商学院吗?还有那个掌柜培养计划,”徐华封不明白杨锐的考虑,“各行各业我们也建了样板工厂,只要人不笨,进学校学两年,工厂呆一年,出来个个做掌柜。”
  掌柜计划是从东北就开始实行的工业计划,当时主要是为了推广榨油厂,现在东北七十多家榨油厂的掌柜都是这样培训出来的,如今国家要振兴工业,徐华封是想把这个计划扩大,让它涉及所有行业。
  “华封先生,老板可是逼出来的。”杨锐惆怅道,“管理者可以培养,但是大掌柜培养不了,毕竟学校学的只是技能,但适合经商的性格是养不成的,很多东西小时候就决定了;而且这些人能有今天的成就,不单在于他们敢打敢拼,还在于他们有好运气。很多时候,技能是最不重要的,合适经商的性格和习惯稍微重要一点,但运气却是最要紧的。这些人里面有宝啊,贷款的话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耐,而公私合营,把他们的公司在几年内扩大十倍乃至百倍,这些人能力才能得到完全发挥。”
  “你这可是让他们发财啊。”徐华封道。“你就不怕工厂扩那么大,他们管不了?”
  “这就是商学院毕业生的用处了。”杨锐道,“学校出来的毕业生虽说不能掌舵,但是做个水手长、轮机长,那是一定能做好的。有这些人在,那公司扩的再大,也可以完全控制,而且这些大掌柜也是要培训的,他们有运气有天赋,再给他们培训完整的技能。外加一大堆合格的水手长、轮机长之类,这船出洋就不怕了。这些人发财,国家也受益。毕竟国家有股份在里头,同时还能收税。这样做。也是算是几全齐美,我们总不能宁与洋人,不给家人吧?”
  “好吧,竟成,我明白了。”徐华封道,“成立一个标准委员会,召集全国的工厂主来京开会培训,推行公私合营。这几件大事我回去就办!你这边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要交代的多呢。”杨锐笑道,“可一时想不起来啊。反正是千头万绪,我就只能抓主干了,剩下的事情只能是劳烦华封先生了。”
  “怎敢说劳烦,”徐华封笑道,“我是做梦都想着这一天啊。不过工业这边很缺钱啊,美国那边有消息能贷到多少钱吗?”
  “美国那边还没有消息。”杨锐道,被徐华封一打岔,他忽然想说但一时却是忘记了,只等徐华封走后。他才想起来实验室的事情没有说。
  八年前在沪上成立的实验室,现在规模已经变得极大,王季同那边交过来的数据。现在全世界复兴会下属实验室已经有两千多人,这还不包括外聘的洋人,若是加上洋人将要超过三千人。工厂主要嘉奖封爵,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也是要嘉奖封爵的,为了应对大规模封封,礼部那边除了在明朝原有的公、侯、伯三个爵位上增加了男爵、子爵,又另外增加了士,这就可以分封更多的于国有功者。只是,这些爵位的特权是极小的。更多也就是个名声。
  “下面还要见谁?”杨锐想完实验室和爵位,问向自己的新秘书李子龙。
  “总理。已经下班了,不要见谁了。各处来的电报也没有紧急的,可以明日一早再看。”李子龙道,“不过吏部那边送来几套官服,还有一封文件,说是要您亲看的。”
  “哦。”杨锐想到了陈广寿那边的官服和岗位说明书,“那文件就先放着吧,官服呢?”
  “刚才您和华封先生谈话的时候,官服正好被二夫人看见了,现在已经被二夫人领进内宅了……”李子龙道,虽然寒仙凤还没有过门,但宅子了对她称呼却已经是二夫人了。
  “那你也下班吧。”杨锐说道,说完就出了屋子,去了内宅。
  皇帝找的是前明宗室,那自然官服也有明朝影子,杨锐进内宅见到官服的时候,寒仙凤和程莐正在看,她们之间倒是相处的挺融洽,全然不像宫廷剧里那种斗来斗去的模样。看见她们一个比划着官服,一个戴了官帽,杨锐远远的便咳嗽了一声,两人见他来,忙的叫一声竟成。不过程莐叫了之后便说要看孩子回房去了,只留下寒仙凤拿着官服的站在那里。
  “不错!有些好看。”杨锐看着寒仙凤道,“咦,怎么会怎么多,不就是一套吗,怎么还有女式的帽子,难道是送错了?”
  杨锐奇怪一套衣服变成好几套衣服,寒仙凤则解释道,“一品的官服有朝服、公服、祭服、公服,帽子是姐姐的,命妇不单是有帽子,衣服也是有好几套的。”她边说却边摸索着衣服,看得出她对这些衣服很是羡慕,但再羡慕她也只是妾,衣服是没份的。
  杨锐不明白女人的心思,看过红红的官服,又拿起一顶乌纱帽,弹了一弹两边的噗头,道,“这不会是照抄宋朝的官服来的吧,这帽子怎么会有这么长的噗头?”而后又拿起一根腰带,发现居然是玉做的,于是感叹道,“这一个人的官服要花多少钱?怕是没几百两下不了台吧。”
  寒仙凤心中哀伤,但面对杨锐还是笑的,她拿起拿顶乌纱帽道,“这叫帽翅,说是皇上怕廷议的大臣们交头接耳,这才用细铁条装了上去,一旦谁的帽翅断了或者弯了,那就要打板子的。”
  “哦,原来是这样。”杨锐终于明白宋朝的官员的帽子为什么会这么长的角了。他端详帽子片刻,再看了看衣服,道,“衣服挺好看的,就是帽子不好,要改!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