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沅江岸边 上

  作为名人后人,孟光的头上,罩着先人的光环,他在宋玉面前,随和大方,同时也顾虑重重。
  宋玉想用孟夫子当年的愿望,来打动孟光:“儒家奉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现在天下刀兵连绵,礼崩乐坏,如果有这么一个地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不知你意下如何?”
  开始时,孟光不置可否,宋玉讲了半天,才回了一句:“人各有志吧,现在世风日下,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孟子的后人,我们得恪守祖训,不能消极避世,愿意与天下苍生共进退,共沉浮!”
  不愧是孟夫子的后人!宋玉听完这句话,耸然动容,也有些感动。游说没有成功,他还是留了下来,与孟光聊了很久。
  慢慢地,孟光被宋玉的才华与坎坷打动,才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屈大夫和你,都时乖命蹇,简直太可惜了!你们创立诗家的行为,已经感动了我。可惜我们的家教甚严,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可以看得出来。君子成人之美,为了响应你,我倒有一个折衷的办法,你看行不行?”
  宋玉赶紧问:“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你有什么好建议,尽管说!”
  孟光萧然地说:“隐居生活,对于我们中年以上的人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对于子孙后代来说,则是不公平的。试想一下,如果他们一出生,就与世隔绝,与主流社会完全脱节,长此以往,对于我们整个家族,是相当不利的!我考虑了一下,现在有两个建议:一是避世隐居的家族,只去一部分人员;二是隐居的后人,必须加强教育,并通过外面的家族成员,与外面的世界保持同步。我不能隐居,但我愿意在后人的教育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孟光的想法,不无道理,宋玉听了,不由点了点头。
  回去以后,宋玉先后找了诗曼父子、陶然、张布,与他们商议隐居的地方,同时也把孟光的担扰和建议,也讲了一遍。大家都觉得,孟光不愧是孟子的后人,建议相当有远见,只让一部分家族成员去隐居,完全避免了由于部分人的隐居,而影响了整个家族的发展。同时,隐居人士与外面的社会保持同步,这样才能进退裕如,在世道昌明时,还可以选择出世的方式,随时融入外面的主流社会。
  大家最终决定,分别由宋玉和张布领头,各带四名墨家子弟、两名道家子弟,开始在楚国的崇山峻岭中,寻找理想的隐居地点。隐居地点,要求与外界隔绝,地方平旷,才能通过耕种和纺织,基本上做到自给自足,满足大家日常的衣食所需。
  次年六月,张布一行七人,来到了沅江边上。张布见沅江两边,没有村落,人迹罕至,全是莽苍的原始森林,加上河汊众多,于是做了两个大木筏,七人分成两组,顺流而下,想在沅江两边的群山中,寻找合适的地方。
  大家站在木筏上,见水流平缓,鹭鸶翔集,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沅江两边,生长着粗大的松树、杉树、栎树和梧桐树等,其中还夹杂着很多不知名的果树,偶尔还可以见到猕猴群在树上穿梭,成群的野猪在岸边追逐打闹,优游自若的大象、犀牛,在支流中戏水,见了人也并不慌张,森林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让大家有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感觉。
  堪称森林侦探的喜鹊,见到七人后,就一直跟着他们,不时停在岸边的树梢上面,头一低一颤,用急促而响亮的声音,向森林中的其它动物报警:快来看啊,这里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天气炎热,七人却趣味盎然,游心不减。
  岸边的河网,越来越密集,沅江右岸森林后面的山势,也愈见峥嵘。张布一边盯着右岸,一边吩咐大家,尽量用撑竿控制木筏的速度,他想找一个地方靠岸,去右岸的森林里看看。
  快靠岸时,后面的木筏上,一个道家弟子指着前面的小河汊说:“大家快看,那里有几只猕猴,不知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