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传奇(下)

  几个行头说,十六个瓜得送一个瓜,将它切开,让客人先品尝,不然太贵,不会有人买。说的有道理,朱三都不能反驳,也送了。刘昌郝将小瓜一起剔下来,每个瓜均重都达到了一斤六七两,二十多文,真让这些贩子将瓜切开,一个个开始心痛。切是切了,切成薄薄的一小片……
  同时是“统一售价”,每斤二十五文钱,比鞭炮好,鞭炮到现在,还几乎翻着一倍利润卖。各个贩子也想卖高价,问题他们长这么大,也未卖过二十多文钱一斤的甜瓜,害怕要价太高,将客人一起吓走,因此在果子行各行头商议之下,定下如此价格。
  一个文士模样的人走了过去。
  “我是瓜王,西坡蜜?种瓜人亦欲成西坡?”
  卖瓜的贩子识字不多,显然听不懂这个梗,就是一个名字,为什么不能取名西坡?
  “咦,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如此好吃?”
  两句话意思是热天吃了像冰雪那样凉、蜜那样甜的五色瓜,顿觉得透心凉爽,口也不干了,以至将泡好的香茶也倒掉了。也太夸张了吧,反正是免费品尝的,文士尝了一口,顿时他眯起眼睛说:“好诗句,好瓜。”
  难怪叫蜜瓜,它就是蜜啊,它就是瓜王啊。
  小贩自得地说:“自是好瓜,非但是好瓜,其乃瓜王也。大郎君,西坡是何物,为何种瓜人不能成西坡?”
  韦小二与武兆麟是知道内情的,武兆麟觉得这两人鸡同鸭讲,十分好玩,加上文士夸张的样子,他忍不住爆笑起来。
  文士扭头不服气地说:“田舍翁,你能吃得起?”
  小贩也看到他们,心想,就是人家种的,人家为什么吃不起。刘昌郝冲他摇摇头,示意他不要说话,没必要惹这种意气之争。文士也不想争,他又重新看着小贩:“大叔父,好吃是好吃,太贵。”
  “大郎君,其贵乎?谁家甜瓜上市也?谁家甜瓜如此之甜?此何谓瓜王,乃其主人用秘法秘药壅之而成,岂能便宜?”
  文士想想也是,它不但好吃,似乎上市好早的,先买了一个,想了想,又挑了两个,刻意将幞巾解下来包瓜。然后付钱,刘昌郝冲小贩子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带着韦小二他们离开。
  韦小二说:“如此卖,卖得亦快。”
  这叫快?马上就看到真正快的。
  走了一会,到了第二个瓜摊,刘昌郝又驻下脚步,一个中年人站在瓜摊前尝了一口:“真甜,真甜。”
  看着他陶醉的样子,一个贵妇好奇地停下脚步,她后面还带着两个婢女,贵妇人问:“真好吃耶?”
  “天下一绝,果乃瓜王之称,我从未吃过如此甜瓜。”
  贵妇被夸蒙了,她嫌小贩切开的瓜不干净,让后面的小婢买了一个瓜,又用罗帕将小贩的刀擦了又擦,然后惊呼道:“真是凉争冰雪甜争蜜,哥子,将其全售给我家。”
  中年人也有些蒙,我还没有买呢,你就包圆了。韦小二他们也有些蒙,到了小贩手中不是刘昌郝“灌水”的十六文钱,而是实打实的二十五文钱,一筐瓜得要两百多文钱,小贩车边堆着十二筐瓜,得需三缗多钱,才能买下来。
  武兆麟小声问:“少东家,他们能吃完?”
  “有大户人家有百余号人,你说能否吃完?”
  看了两家,不用再看了,但一行人速度仍不快。中国古代只有发展到宋代,才能说是富庶的王朝。经济决定了饮食,那怕唐朝,食物也比较简朴,到了宋朝,开始出现各种美食了,包括小吃。
  后来美帝《生活杂志》评选一千年以来影响人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中国只有六件事上榜,宋朝的饭馆与小吃入住第五十六位。能这么说,正是宋朝的出现,才造就了后来的美食王国。
  一路上有无数精美的小吃,苗苗小,直接向哥哥要钱买着吃,二妹大了,有些不大好意思,不过刘昌郝懂的,替苗苗买了,便替她也买,还替二妹买了一对精美的玉镯子。
  走了一会儿,苗苗走不动,刘昌郝直接将苗苗背起。
  …………
  “三姐,刘西坡。”苏眉儿说,她家就在这附近,反正巧不巧的,只要刘昌郝时常从这里过,便能碰到。
  现在刘昌郝模样有些凄惨。
  苗苗趴在他后面,不停地用小手拿着零食吃,因为苗苗在动弹,刘昌郝只好不断地调整着手的位置,以防她滑下来。但他终不是强壮之辈,背得久,有些吃力,腰佝偻起来。用力学去分析,腰往下佝偻,不但是手能得力,腰部也能受力,背起来会轻松。
  苗苗终是小,不大懂事,吃着吃着,嫌手上有油腻,偷偷地用刘昌郝幞头擦着手,然后吐着舌头,刘昌郝装作不知道。苏眉儿在边上看着,无论是刘昌郝或是二妹、苗苗,与谢四娘相貌皆很像,能看出他们是一家人。上次刘昌郝也说过,父亲去世了,只有一个母亲,两个妹妹。
  苗苗在吐舌头,苏眉儿忍不住噗哧一下笑了。
  刘昌郝也未注意街上的转角处有一人在看他们,正好这段路上的行人比较多,刘昌郝伸手将谢四娘挽了一下。
  宋朝没有暖男一词,真正意义上的暖男也不多。
  苏眉儿先是笑,忽然痴痴地看着这幕场景,连话也说不出。
  …………
  来到马神医家,这里离贡院不太远,离开封城第二大的夜市龙津桥夜市也仅几百步之遥。医馆里有不少人,名气大,上门看病的人也多。排了好一会队,才轮到他们。
  马神医先是看朱三,又看刘昌郝他们,前几天朱三来又打听了一些具体的情况,对马神医说了刘昌郝的由来。除了刘昌郝还有武兆麟,皆是粗衣打扮,马神医一时弄不清谁是刘昌郝,不过他反应也不慢,渐渐地就将视线转向了刘昌郝。刘武二人一般大,但还有谢四娘呢,只有刘昌郝长的像谢四娘,气质也不一样。
  “你是刘……”
  “马大夫,我是刘有宁,呼我刘昌郝亦可。”刘昌郝施了一揖礼说。
  因为诗词,可能在许多文人中,自己有了一些小名声,但自己眼下依然是才不足名,况且人家是医生,作为患者的家属,谁敢对医生不尊敬?
  “刘有宁,诸位,请坐,”马神医说,也不仅是对刘昌郝名气的看中,刘昌郝卖了许多鞭炮,虽然衣着朴实,家庭情况应当还可以。不是他势利。这时代看病一般都是先看病后给钱,绝不会像后来的医院那样,那怕病人下一秒就要死了,不交足钱医院也不会收下病人看病。
  也有医生看病收费高的,总体情况是小病看的不便宜,大病看的不贵。小病也要用中药,一时半会不会好,往往一个小感冒就能花上百文的钱。大病要么看不好,看好了还是中药,顶多再辅助一些针炙等措施,有钱的加一点人参,但人参这些名贵的大补药材谁敢加多少?所以患了大病,看病费用也不贵。
  谢四娘的病情应当比较复杂,一年的诊费、药费合起来不过几十贯钱。
  往往出现一些病人看好了,也偷跑掉了,或者付不起药费便向大夫赊账,所以一般经济实力好的,往往会受到大夫欢迎。反正两个时代比较,越比较刘昌郝有时候越糊涂,有许多事他不是越想越明白,而是越想越不明白。
  “你们谁是病人?”
  “她是我阿娘,她是我家客户盖娘,皆是病人。”
  马神医点点头,刘家的风评,朱三前几天说了一些,京城也在传,说品行高洁,这样的人家对客户应当也不会差,同样有可能不惜重金,将客户家的病人带到京城看病。
  “谁先来?”
  盖氏是客,谢四娘硬推让着盖氏先来。马神医搭脉,问了一下病势情况,然后看盖氏脸色,口舌,甚至闻了闻盖氏呼出来气息的味道。
  遇到传染病怎么办?大夫也要倒霉了,然而闻是中医里的一个关键,不但闻呼出来的气味,有讲究的,甚至闻病人大小便气味。这是职业精神,就像刘家现在大量使用更臭不可闻的沼肥一样,是不能耻笑的。
  马神医说:“朱三郎前几日言你家离京城好几十里路,你们来京城看病,其非一日之功,必须住邸店。”
  据朱三说,马神医神就神在有一手针炙的技艺。
  即便没有,看病也要分两种,如刘昌郝带盖氏或韦小二带盖氏,是看了病,也给了诊金,但大夫开了一副药方就拉倒了,然后去药店抓药,不用住宿。
  还有一种,那就是精心治疗,每天根据情况开药,或者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必须每天来,刘昌郝家离京城又远,只好住邸店。但这得根据病人的意思,马神医顺便说一下。
  “马大夫,这次来,已准备住邸店。”
  “善。盖娘子之前多是患有风寒,其治益晚,导致外邪内侵,伤及肺腑。”
  “是,是,”盖氏高兴地说,之前刘昌郝带她看病,韦小二又带她看病,至少没有说出她病情的由来。这个病根子乃是在逃荒的路上落下的,那时那有心情看,结果拖得久,到了五丈河病情加重,为了让她看病,丈夫偷帛,被活活打死。
  “你不用担心,老夫须辅以针炙,再以猛药攻其邪毒,后用温药养之,月余后,按老夫所配药方抓药,数月便能康愈,然日后须注意调理,少事劳作,更须防寒保暖。”
  刘昌郝也听出来一点,似乎盖氏以前是风寒性感冒,没有及时看,转为慢性肺炎或慢性支气管炎,只不过随后自己来了,带她看,平时药不停,春天韦小二又带她看了一回大夫,没有治好,也没有让她病情恶化,马神医才有把握说能看好。这仅是刘昌郝猜测,对看病,他真的是一点也不懂。不过马大夫居然能看出来盖氏一年前患了风寒,应当确实有一手。
  刘昌郝变得兴奋起来,自己还有一个“母亲”呢。
  盖氏更激动,以后还是不能做重活,至少比以前半死不活的好,况且她也想活着,两个孩子还小呢,她巴望着能看到他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盖氏要下跪,又不知跪谁是好,马神医要跪的,东家也要跪的。
  “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乃是医者操守,勿用施大礼。”马神医说完,又替谢四娘看病,搭脉后又问了一会,神情却凝重了。
  PS:龙津桥夜市又叫州桥夜市,据传夜市到四更,五更又开始日市,灯火之盛以至惧火的蚊虫都不生,其繁华度远胜于清明上河图景象,还没有马行街夜市热闹,特别是元宵节,马行街能从里城开始,一直张灯到几十里的城外,壮观无比。除了这两大夜市外,还有若干小夜市,同样很繁华。
  PS2:宋朝正式呼医生为大夫,但不是所有医生是大夫,只有开医馆的医生才为大夫,走街串巷的草头医生则曰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