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重组内阁(第三更,600张月票加更)

  “刘卿莫不是为了逃避责任来诓朕的吧!”刘鸿渐越是眉飞色舞的把海洋描绘的那般美好,崇祯越不信。
  海上有什么?在崇祯的记忆里,似乎全是水,和海盗。
  可不是嘛,现在帮大明守海防的就是海盗头子郑芝龙,说起这厮崇祯才想起来,沈yang城外的那活儿黑奴兵就是这厮放进来的。
  这倒是让崇祯有些同仇敌忾了,郑芝龙与以往那些听调不听宣的封疆大吏相比却恰恰相反。
  这厮是听宣不听调,你可以找他要点银子、帮点忙,这都没问题,但你让他来京面圣、让他去调兵打谁谁,对不起,没空!
  他倒不会说的这么直接,但借口还不好找嘛,什么身体不适呀、风向不对呀……
  对于刘鸿渐所描绘的蓝图,崇祯并未真正动心,但是有一点他却是听进去了。
  火器、战船、水师,火器自不必说,此番北伐他是真切感受到火枪和手榴弹的威力,只要大明掌握这些大杀器,他便不再惧怕北虏。
  郑芝龙是崇祯的痛,而战船和水师……,这是大明的痛!
  崇祯皱着眉,似乎在二者之间权衡。
  “我ci……ao,皇上,臣骗您干啥,你等着,等臣造出铁甲舰,带您去南洋遛遛。”刘鸿渐一着急竟然暴了脏话,心说幸亏大叔听不懂。
  他心里实在郁闷,这就如跟相信天圆地方的内阁大爷讲其实地球是圆的一样,不让他们真正的感受一下,他们是不会明白的,毕竟在这年代,常识就是如此。
  “唉,朕也知你不喜弄权,可你若不肯,朕怎么能放心将大明交给慈烺。”崇祯叹了口气还是选择妥协。
  中兴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已经实现了大半,建奴被灭,整个北境有那么多的火枪手榴弹,察哈尔定然不敢轻易来犯。
  可相比于外敌,第二步革除弊政却也不是那么容易。
  真以为朝廷里的百官都是傻子,看不出大明的弊政在哪吗?
  那就是你太天真了!
  明朝科举每次只录取两百余人,还三年才有一次会试,然而明朝有多少人?
  这些家伙可都是苦读十年,从数十万举子中脱颖而出的天之骄子,不说治国理政行不行,脑袋瓜子定然都是聪明绝顶的。
  他们岂会看不出朝廷的弊病,只不过不愿意改罢了!
  为啥不乐意改,改啥?土地吗?他们的!收商税吗?也是他们的!
  朝廷里也许不少人两袖清风,但你去查他的本家,如果没有地主算我输!
  朝廷里上到顶级勋戚,中到朝廷百官,下到商贾地主,没有一个会同意这么离谱的主意。
  傻子才同意,那不是在自己身上割肉吗?
  还有便是户籍制度,军户卫所兵早已糜烂透顶,你就是街上随便拉一个老叫花子,他都能把卫所兵骂出屎来。
  可为啥直到明朝灭亡,都没人提这茬儿?
  卫所兵可都是免费的劳力,帮他们免费种地还要交租子,既得利益的勋贵怎么会同意?
  还有匠户制度,官员们谁家里还没个装修、打制家具的时候,有免费的匠户使用谁不乐意?
  皇帝倒是想改,可不论是朝臣还是勋戚,只弄一句此乃祖制就能让皇帝灭了火儿。
  你气不气?可气有啥用?所有人都不同意,只剩你一个称孤道寡、囚禁于高墙之内的皇帝在宫内吆喝,群臣不过是当狗吠罢了。
  革除弊政这事儿,崇祯的爷爷干过,没干成,还落得一身骚。
  崇祯想干,没底气,身体也不行了,他的儿子呢?
  呵呵,算了吧,还不如老子。
  好容易找到个好帮手,可这竖子竟然想一门心思搞建设,徒呼奈何呀!
  “慢慢来,皇上,甭着急,大明的弊政都多少年了,也不差这会儿。
  哦对了皇上,您这几日可是霸气十足呀,收获如何?”刘鸿渐一脸坏笑的道。
  崇祯大叔啥都好,就是脾气太急,急功近利可不成,咱们得慢慢来,养好了身子再说。
  “有三百多万两吧!”崇祯没好气的道。
  若是放在以前,国库平白多了三百多万两银子,足以让崇祯喜笑颜开好几日,甚至晚上吃饭都会多加俩菜。
  可如今崇祯却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有了刘鸿渐的两次上千万两的大行动,三百万两还真是没啥。
  况且,三百多万两也不够呀,北伐的全部支出加一块足足有两千七百多万两,就算是加上国库的存银,也还有至少六七百万两的缺口。
  “怎么才这么点?”刘鸿渐脱口而出。
  “哼,这等事又不是什么值得光耀之事,朕宁愿这些朝臣家里一个子儿都搜不出!”对于刘鸿渐教给他的这抄家来银子的勾当,崇祯是不怎么乐意的。
  毕竟他乃是大明的天子,国朝的财政竟然要靠皇帝去抄家来支撑,能算得上什么光彩的事吗?
  而且之所以只有这些,还不是那些大户都被你刘佑明撸了一遍?
  竭泽而渔呀!总这么来,离心离德,谁还会安心给你打工?
  “嗯,还差不少呢,容臣想想。”刘鸿渐随即开始开动脑筋,朝臣们打压的差不多了,似乎……
  “此事容后再议,且跟朕说说,这首辅之职谁人适合?还有东阁大学士施邦昭办事不利,朕已经将他排出内阁,也需要有才能之人顶替。”
  吏部尚书、左右侍郎全部进了诏狱,这让崇祯对朝臣更加起疑,他宁愿听面前惫懒小子的提议,也不愿再听包括目前剩余几位阁老在内的臣子的举荐。
  “臣看这首辅之职,李邦华李大人就挺适合。”刘鸿渐早在郑三俊进诏狱之时便在琢磨这事儿。
  之所以选李邦华,是因为这厮在朝中人缘出奇的差,又出奇的认死理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想在他手下混人情打马虎眼儿,除非你是天王老子。
  对于此人,崇祯也没多大意见,虽然这厮总是因为一些奏疏顶撞于他,但论品行,李邦华断然不会与其他朝臣拉帮结派。
  李邦华任了首辅,次辅便空了出来,工部尚书范景文顶了缺,工科出身最讲究实用主义,也最严谨。
  唉,就是年岁太大了,全是一帮老大爷!
  刘鸿渐又提出升任户部左侍郎方岳贡为新任吏部尚书崇祯也没反对,毕竟这老方本来就是阁臣,对吏部业务也熟络。
  至于空出来的东阁大学士,刘鸿渐想了想提起一人。
  礼部尚书,韩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