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海上巨无霸

  在二零四五年后的装备规划中,海军占了大头,海军的问题也最为突出
  虽然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四大造船厂已经拥有十二座级船台,能够同时开工建造十二艘级航母,但是这个优势并不明显,甚至说没有优势,因为到当年年底,美国已经建成了十四座级船台,另外还有两座正在建造之中,到时候能够同时建造十六艘级航母
  重要的是,海军舰艇的建造周期加漫长
  拿C3型航母来说,在二零二七年立项之后,花了十八年才正式开工建造,要到二零五零年才有望服役即便排除人为因素,C3级航母从立项到第一批建成服役,周期也在十年以上
  所幸的是,慢工出细活
  首舰被命名为“泰山”号的C3级航母,可以说是一种与以往任何航母都截然不同的式战舰
  舰型上,C3级采用了三体结构,即在主船体两侧,各有一个长度约为主船体三分之二的稳定体三体结构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高了稳定性,使航母能在六级海况的情况下把纵摇控制在三度以内、横摇控制在两度以内加上两侧的姿态控制推进器,即便在七级海况下也能正常作业要知道,以往的任何一种航母,都只能在五级海况下正常作业,在六级海况下就无法执行作战任务了
  得益于三体船型,“泰山”级采用了全的飞行甲板布局,即在中央首部的直通起飞甲板两侧各设置了一条夹角为十一度的斜角甲板,并且在每条斜角甲板前端安置了一部电磁弹射器,把弹射器总量增加到了四部此设计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一举解决了航母回收能力低于出动能力的顽症,能够同时回收两架战斗机,在半个小时内回收六十架战斗机,而“昆仑山”级只能在同期回收三十架
  飞行甲板完全改变之后,升降机的布置方式也变得加合理,四台升降机全部集中部署在主船体中央,即两条斜角甲板之间、直通甲板后方得益于此,升降机的利用效率也要比布置在甲板两侧高得多重要的是,不再把升降机布置在甲板两侧之后,可以采用全密闭式机库,而且能在舰体两侧设置厚的防护装甲,大幅度提高了舰体结构,以及应对电磁战的能力
  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飞行甲板下面的机库整个机库分成了左右两个部分,分别位于主船体与两侧稳定体之间,中间由设置在主船体内部的官兵住舱、指挥中心、通信中心的舱室隔开,保证在任何一侧中弹的情况下,另外一侧也不会受到影响,大大提高了航母的抗打击能力此外机库甲板下方就是大海,在外侧部署了综合损管系统,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损管效率要知道,在之前的海战中,航母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机库,往往由于机库里的大火无法控制导致整舰被毁
  当然,这种设计方案也不是没有问题
  第一批四艘“泰山”级的舰岛设置在离舰尾大概三分之一个舰长处,四座升降机有三座在舰岛前端,一座在舰岛后面结果就是,舰岛成为了航空作业的最大障碍,影响了航空作业效率从第二批开始,舰岛缩小了三分之一,位置移到了四号升降机后面,即在靠近舰尾的地方,这一问题才得到解决
  与“昆仑山”级相比,“泰山”级的排水量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其标准排水量达到了十四万四千二百吨,满载排水量过了十七万七千吨,第二批是达到了十八万八千六百吨
  所幸的是,巨大的排水量并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配备两座JH44型聚变核反应堆的情况下,“泰山”级的动力系统总输出功率达到了惊人的一千四百兆瓦,四台主电动推进器的推进功率为一百三十万马力,得益于低阻型三体结构,其最大设计航行度高达四十五节,并且能以四十节的度持续航行,在试航的时候最大航突破了四十七节以四十节航行时,“泰山”级的剩余功率高达七百兆瓦,能够在驱动四台大型电磁弹射器的同时,为战舰上的所有电子设备、以及八套末段防御系统提供电能即便在四十五节的时候,剩余功率也在五百兆瓦以上,能够保证八套末段防御系统正常作战
  从第二批开始,JH44换成了JH44B型,总输出功率达到一千六百兆瓦,推进系统的推进功率提升到一百五十万马力因为排水量增大,吃水深度增加,所以最大航行度没有显著提高
  事实上,“泰山”级也是第一种采用可控聚变反应堆的战舰
  正是有了如此强劲的动力系统,中国的舰船设计师才敢于采用如此大胆的设计,并且采用了大量先进装备比如“泰山”级的电磁弹射器就能弹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五十吨的舰载战斗机,比“昆仑山”级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在末段防御系统上,“泰山”级率先采用了中等口径线圈电磁炮,把拦截距离由以往的十公里提高到了二十公里,拦截效率则提高了四到五倍
  没有足够的电能供应,根本不可能配备如此多的耗电设备
  当然,最大的变化,还是在航上
  在此之前,大部分战舰的航都在三十节左右,只有美国的“自由”级与“独立”级滨海战斗舰的最大航达到了四十五节“泰山”级的出现,等于把大型战舰的航标准直接提高到了四十五节
  可以说,这也是中国海军最为独特的要求
  原因很简单,在舰队规模不如美国海军的情况下,中国海军必须提高战舰的航,使舰队能够在各个战场之前迅转移,而不是在航渡过程中浪费多的时间,也才能借此提高舰队的作战效率
  此外,中国海军参与的几场海战,都证明了航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航快的战舰,往往能够抢到有利位置,掌握主动权
  这一点,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期间体现得非常明显,即特遣舰队的航母明显高于印度舰队,也因此掌握了主动权设想一下,如果特遣舰队不是大部分主力战舰都是核动力,能够以最高度持续航行,而是像印度舰队那样,每过两三天就得补充一次燃油,恐怕“马尔代夫海战”的结果将截然不同
  当时,也正是牧浩洋提出,C3型航母的持续航不得低于四十节,最高必须达到四十五节
  事实上,也正是这个性能指标,对“泰山”级的设计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之前,C3级航母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昆仑山”级的综合改进型,即解决“昆仑山”级上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从头开始,设计一种在结构上完全不同的式航母
  因为普通船型要想达到四十五节的最高度,推进系统的输出功率是三体船型的两倍以上,所以设计师才采用了三体船型,并且由此产生了双斜角甲板、中央舰岛、中部升降机的设计方式
  同样,在保证舰载战斗机数量不低于一百架的情况下,航母的排水量不可能低于十二万吨,所以任何一种裂变核反应堆的输出功率都达不到性能要求,也就不得不采用强大的聚变反应堆
  当然,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泰山”级的建造价格高得离谱
  算上研制与设计经费,第一批四艘“泰山”级的建造单价就高达三千七百亿元,是“昆仑山”级的二点四倍即便剔除研制与设计经费,也达到了二千八百亿元,单位排水量的建造价格比“昆仑山”级多出了百分之二十
  这个增长幅度,绝对不小
  事实上,也正是高昂的建造费用,限制了海军的采购数量,第一批的建造数量就由六艘削减到了四艘
  即便分成三批,总建造数量也只有十二艘
  要知道,“昆仑山”级在技术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就建造了十艘作为一种在设计上花了十八年时间的航母,又有世界大战的紧迫需求,特别是美国海军的造舰计划,“泰山”级仅建造十二艘,肯定不大合理
  如果有足够多的经费,海军肯定不会只买十二艘
  对中国海军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不够
  启动四艘“泰山”级的建造工作,就花掉了海军在二零四五年全部装备预算的百分之二十二,而且还包括了战争预算事实上,海军根本没有花完战争预算,大约有七千八百亿元节余如果没有这笔节余款项,海军根本不可能在二零四五年开始建造“泰山”级,肯定得推迟到二零四六年
  受经费影响的不仅仅有“泰山”级航母
  当时,海军几乎所有的装备计划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不然也不会在“J4”项目上与空军合作好几年
  这样一来,中国海军就面临着一个全的问题:如何用少的钱打造出一支战斗力加强大的舰队
  显然,原来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