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长远考虑
五月十日,牧浩洋把戚凯威招了回来,让魏成龙顶替他指挥陆军作战。
牧浩洋没有解除戚凯威的职务,只是让他回国商讨印度的战后重建问题,并且正式任命他为驻印军队总司令。
这次,牧浩洋没有偏袒庞跃龙。
虽然陆战队已经在印度战场上投入了四个师的兵力,第二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也将在五月十五日抵达加尔各答,总兵力将达到六个师、近十七万官兵,不比陆军投入的四个集团军少多少,但是牧浩洋没有安排庞跃龙在驻印司令部担任职务,而是由戚凯威统一指挥地面部队。
这么做,主要就是避免两人发生矛盾。
虽然戚凯威与庞跃龙没有私人矛盾,但是两人早就结下了梁子。比如,在发展“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时候,陆战队承担了四分之一的研制经费,结果戚凯威却没有履行协议,陆战队没能享受到好处。
可以说,两人早已水火不容。
如果不是牧浩洋从中调解,恐怕两人早就闹翻脸了。
当然,牧浩洋也没有把庞跃龙晾到一边。如果只照顾戚凯威,肯定会让陆军坐大,陆战队将受到压制。
当时,牧浩洋给庞跃龙安排了一个重要任务:考察印度的军事基地。
虽然战争还没有结束,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印度是个什么样子,黄瀚林也没有在驻印军事问题上表明立场,但是牧浩洋早就有想法,即中国不占领印度,也不会从印度全面撤军,肯定会保留几处军事基地。
为此,也就有必要考察印度各地,确定哪些军事基地才具有战略价值。
此外,在战后驻军的问题上,牧浩洋也倾向于使用陆战队,因为按照他的设想,陆战队是完全对外的地面部队,而陆军的主要任务还是确保本土安全,只有在大规模战争中才具有对外价值。
也就是说,战后驻扎在印度的地面部队应该已陆战队为主。
庞跃龙不是傻蛋,因为这已经表明,驻印军队总司令只是一个临时性职务,或者说是过渡性职务,在印度恢复正常秩序之后,肯定会做出调整,到时候将由驻印军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谁是司令官。
显然,如果驻军主体是陆战队,就不可能由陆军将领来担任司令官。
五月十五日,在第二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到达加尔各答的这一天,庞跃龙就向牧浩洋提交了第一份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庞跃龙明确提到,维沙卡帕特南、科钦、金奈与莫尔穆冈是必须控制的四座具有战略价值的港口。其中维沙卡帕特南的条件最为优越,有具备成为东印度洋舰队母港的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维沙卡帕特南位于孟加拉湾腹地,南面的斯里兰卡与东南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是天然屏障,因此可以把维沙卡帕特南建设为一座综合性海军基地,兴建包括造船厂在内的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维沙卡帕特南,中国部署在印度洋上的战舰就不再需要回国维修了。
相对而言,科钦的战略地位就没有这么突出了。
主要是,科钦位于印度半岛南端,极易遭到打击,因此在战争时期,科钦很难为舰队提供有效支持。
至于金奈与莫尔穆冈,前者离维沙卡帕特南不算远,可以作为物资储运基地与陆战队驻地,而后者的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如果将其建设成为大型军事港口,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效费比并不高,只益作为辅助性军事基地。
这份报告,正对牧浩洋的胃口。
虽然在安排任务的时候,牧浩洋没有明说,但是庞跃龙非常清楚,牧浩洋更关心的还是海军的利益。
事实上,这也是牧浩洋让庞跃龙前去考察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陆战队可以跟陆军对着干,却不可能跟海军对着干,因为从本质上讲,陆战队绝对离不开海军。说得简单一些,适合陆战队的基地,必须能够容纳登陆舰队,也就能够容纳海军舰队。
必须承认,牧浩洋有点私心。
好不容易打败了印度,牧浩洋不可能不考虑得更加长远一些。此外,中美矛盾已经因为这场战争全面激化,谁都知道下一场战争、而且很有可能是世界大战将在所难免,因此牧浩洋必须有所准备。
从战略上讲,印度洋必须是“中国的海洋”。
虽然在与美国对抗的时候,太平洋是主战场,谁能在太平洋上取胜,谁就能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但是对中国来说,在太平洋上击败美国之前,必须得毫无悬念的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把美国的军事触角赶出印度洋。只有在后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才有能力在太平洋上击败美国。
对中国海军来说,同样如此。
原因很简单,战争时期,海军的首要任务是争夺制海权,而制海权的主要价值就是确保海上航线畅通无阻。受地缘因素影响,中国海军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比如在面向美国的时候,因为已经控制了西太平洋上的第一道链,也就等于把本土防线向外延伸了数百到上千公里,从扶桑到东南亚的岛屿防线,足以让中国本土安然无恙,因此就算必须在战争初期以防御为主,中国海军也不会承受多大压力。只有在打出第一岛链,向太平洋对岸推进的时候才需要投入重兵。
问题是,中国能否打出第一岛链,关键就得看战争潜力能否发挥出来。
也就是说,海军能否守住至关重要的战略航线,确保国内的战争机器能否顺利完成动员工作。
当时,中国的所有战略航线都要经过印度洋
如此一来,保住印度洋的制海权,把美军、特别是美国海军挡在印度洋之外,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头号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牧浩洋积极主张发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牧浩洋为什么要在印度洋上寻求海军基地,建立军事基地网络了。
要知道,美国在印度洋上有不少的军事基地。
除了迪戈加西亚,还有澳大利亚西部地区。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牧浩洋肯定考虑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需求,即在战争初期,中国海军就得夺取迪戈加西亚,封锁澳大利亚,阻止美军向印度洋渗透,必要的时候甚至得对澳大利亚进行战略打击。
事实上,牧浩洋随后做的事情,就能印证这一点。
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的第二年,牧浩洋就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在参加联合军事演习的时候访问了雅加达,跟印度尼西亚当局就租借军事基地的事情进行了谈判,最终从印度尼西亚获得了四座大型空军基地的使用权。随后,牧浩洋还前往菲律宾,以中国投资、中菲共用的方式,在苏比克湾进行了大规模基础建设,还在附近修建了菲律宾规模最大的战略空军基地。如果算上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以及斯里兰卡的军事基地,牧浩洋已经沿着第一岛链构筑起了一道战略防线。
更重要的是,这道防线进可攻、退可守。
可以说,不管用什么方式来评价牧浩洋在这几年里做的事情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没有他的高瞻远瞩,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结局肯定会不一样,中国肯定要为全面取代美国付出高得多的代价。
当然,这不仅仅是牧浩洋一个人的认识,而是当时中国军方的普遍认识。
别的不说,庞跃龙就非常清楚,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不能避免,那么接下来几年就显得尤其关键了。
五月底,庞跃龙提交了第二份报告。
此时,陆战队已经攻入科钦,第四十二集团军也攻占了维沙卡帕特南,庞跃龙花了三天时间对这两座港口进行了全面考察。
在报告中,庞跃龙重申了维沙卡帕特南的重要性。
六月初,庞跃龙的报告发挥了更加关键的作用。
六月三日,陆战队与陆军从两个方向上包围了班加罗尔,印度当局在当天下午拒绝了戚凯威发出的最后通牒。当天晚上,第四十二集团军率先攻入班加罗尔。次日凌晨,第三陆战师也攻入了城区。
在这里,印军进行了最后的拼死抵抗。
激烈的巷战一直持续到六月五日上午,在付出了三百多名官兵阵亡、七百多人负伤的代价之后,中国军队消灭了班加罗尔的守军。
根据中国国防部公布的战报,在这场战役中,印军伤亡官兵超过七万人。
战斗结束的时候,班加罗尔几乎成了废墟,成千上万的建筑物被炸毁,上百万居民沦为战争难民。
六月六日,黄瀚林正式宣布,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
也就在这一天下午,牧浩洋向黄瀚林提交了驻印军事力量规划报告,列出了需要控制的主要军事基地,其中就包括维沙卡帕特南等四座港口。
这份报告随即转交给了国务院总理杜小蕾,作为中印和约驻军条款的参照。
最终,由庞跃龙锁定的四座港口都已租借的方式转交给了中国,其中维沙卡帕特南成为了中国海军印度洋舰队的司令部与最重要的综合性海军基地,科钦则成为了陆战队印度洋战区司令部驻地与登陆舰队的母港。
第一百一十一章长远考虑
第一百一十一章长远考虑,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