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真!一夫五口治百田

  桑朴听着陈安的话有些犹豫。
  看着这后面稀稀落落的田舍以及这一望无际的田野。
  陈安的话是真的。
  至少暂时看起来,是真的。
  “桑将军?桑将军?”
  “啊~!”
  思绪飘远的桑朴被陈安的叫喊拉了回来。
  “桑将军,我们该上前了。”陈安微笑着指着前方的院落。
  桑朴点了点头,在桑吉的照看下翻身下马。
  前方的小路狭窄,骑马过去会踩到前方的稻田。
  陈安对着袁程众等人吩咐道:“你们几个在这里照看马匹,我带着陈六和桑将军、桑都尉过去就行了。”
  “诺。”
  得到他们的回应后陈安抬起左手做出邀请状。
  “桑将军请。”
  “嗯。”桑朴点了点头迈步向着前方院落走去。
  路程也就三十丈左右,很快就到了。
  陈安上前小扣了几下柴门:“有人吗。”
  吱呀一声,屋内的有一黑瘦老翁打开房门。
  旁边还跟着个几岁大小孩,露着好奇的目光看着陈安他们。
  老翁看了看陈安他们身上的华贵服饰,默默叹息一声。
  脚步慢慢挪到了院门口:“几位贵人找老汉可有什么事?”
  陈安露出微笑:“老丈不必惊慌,我们是奉了少府大人的命令,前来巡视民生的。”
  长安城的一些贵族子弟在百姓中的名声并不好,那些贵族子弟仗着自己的家世时欺男霸女,惹得百姓们看到他们都躲得远远的。
  对此刘恒也很是无奈,汉律上有关这方面的处罚是只要不是谋反等重罪,其余这些罪行均可以用钱来摆平。
  这条汉律一直被陈安所诟病,但陈安现在实力还不够强大,无法做到改变律法的存在。
  当然也有些贵族的子弟在百姓中的名声还是不错,比如周阳、曹寿和陈安以前都是如此。
  陈安任少府后清理少府上下的事情早已传遍的长安城的周边,听说后的百姓无不叫好。
  前几年,陈安的两个孩子出生时,要新招募一些下人。
  他们都知道陈府对待下人的待遇极好,纷纷前往报道。
  所以现在报上陈安的名字还是很管用。
  果然,听到是奉陈安的命令后老翁像是舒了一口气。
  打开远门:“几位贵人进来吧。”
  旁边的桑朴和桑吉见着这一幕不由的对陈安又高看了几分。
  他们很清楚在闵越国内,那些百姓平日里别说奉少府命令让官员进门了,就是奉了闵越王的命令都会使他们内心滋生恐惧,好像是自己犯了什么事一般。
  当然门还是会开,但与他们交流时,都是唯唯诺诺,甚至说一句话要想很久,生怕说错后就会被抓似的。
  “打扰了。”陈安拱手笑道,便带着桑朴三人进了院内,桑朴等人也纷纷和老翁见礼。
  老翁让小孩进屋给陈安等人搬来了凳子。
  “谢谢。”陈安对着小孩笑道,让小孩愣在了原地。
  每年也有来统计收成的官员,但别说谢谢了,态度好一些都是破天荒的事情。
  陈安也大概明白,摸了摸小孩的头,亲切问道:“叫什么名字啊?”
  小孩扭头望着老翁,见老翁点了点头后张开小嘴,慢慢说道:“陈廉。”
  陈安怔了下,笑道:“哈哈,跟我一个姓啊。”
  小孩嘿嘿一笑跑回了老翁的身边。
  老翁扶着陈廉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陈安欣慰一笑说道:“不知老丈今年高寿?”
  老翁像是想到了什么,笑道:“老汉今年七十有六了!”
  七十六岁年纪已经不小了。
  按照汉律规定,六十岁以上老人可以见官不拜,八十岁以上的甚至可以见到皇帝不拜。
  也就意味着这个小孩很有可能是老汉的曾孙一辈。
  “老汉家中现在有几口人啊?”
  陈安直奔了主题。
  老翁顿了下,像是在思考:“有三子一女,老二去了北镇军,长子和幼子在家中种田,女儿也嫁出去了,现在的话,算上儿媳孙子他们一共有十几口人,他们都出去劳作了。”
  说到最后看着陈廉:“这个是我曾孙儿。”
  四世同堂。
  桑朴听着有些羡慕,不知以后自己能否做到这般四世同堂。
  陈安这时问道:“敢问老丈,旁边的那五亩田地可是您家的?”
  老翁听到这个问题便得有些警觉,没有回答。
  陈安连忙说道:“老丈不必担忧,这是少府大人让我等了解后,好针对特殊情况进行提前得预防,想必您也听说了去年河东河西郡遭受蝗灾的事情。”
  老翁听到陈安的回答面色缓和了一些,缓缓说道:“不是五亩,是这两顷田地都是我家的。”
  听到老翁这话陈安愣住了,桑朴更是满脸不可置信。
  两顷田地也就是两百亩,这比陈安一开始料想的多了四十倍。
  之前陈安一直在长安城内对农家了解甚少,他一直以为这只是吹的。
  而对于桑朴来说,这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当初要是他家有五亩田地,自己可能也就不会参军了吧。
  战国初期时,魏国国相李悝变法,第一次提出了一夫五口百田的模式,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也是延续了这个口号。
  刘邦在建国初期也是沿袭了这个口号,但这其实就是在画饼给天下百姓,告诉你们都能有田地可以耕种,不会饿死。
  但是在魏国和秦朝手中没有实现的在刘邦手里实现了。
  秦末的大乱致使不少拥有田地的封建势力和一些大地主被这乱世给冲垮开来,同时也有大量的人口损失。
  所以刘邦建立大汉后就用了授田的方式来安定天下,只要百姓有了田地,不会饿死,他们也就不想暴乱。
  但这事情真正有秩序的进行还是等到了刘恒在位的初期。
  一夫五口治百田。
  当这个变为现实时也同样增加了许多隐患。
  一些百姓无法耕种这么广阔的田地,就会出现买卖田地,而田地的买卖就会滋生新的地主豪强。
  额,比如他们陈家现在就是如此。
  不过这些他还暂不知情。
  紧接着老汉又补充道:“不过只有一顷上田,剩下的都是中田和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