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舌尖上的传承
李正夫和工人一起喂完猪巡视了一圈后,工人便准备回到了客厅。
李正夫还要去黑石原的母猪场看一看,母猪场虽然还没有上猪,但是猪场的机器,电什么的都安装好了,也要去巡视一下。
前几天又下了场大雪,彻底将地面上的枯草覆盖住了,气温也慢慢的降了下来。
庙门岭山涧里流下来的这条小溪是条地下暖泉形成,虽然不热,但是却不结冰,加上这里又是向阳,虽然四周冰雪皑皑,但是依旧缓缓流淌,只有在岸边结了层薄薄的冰层。
李正夫检查一圈以后,关好猪舍,紧了紧手套,脚下的雪地靴,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李正夫回了房间,取了手机和大门钥匙。
虽然扫了雪,但是山道依旧很滑,李正夫也没开车,锁了自己的宿舍门,沿着水泥路徒步下了山。
经过客厅的时候,进去看了眼。
家公将屋子里面的大圆桌炉子,烧的旺呼呼的,家里十分缓和。此刻炉子上架着个小茶壶,正冒着白乎乎的热气。
而一大群工人坐在站炉子周围打牌。
对面墙边的柜子上,摆着个电视机,播的是老版西游记,取经女儿国那集。那声御弟哥哥,喊得缠缠绵绵,六个小屁孩正坐在那里盯着看,眼睛都不眨一下。
看了一眼后李正夫便准备去酒厂看一看。
来到酒厂里面,只见一通大火,巨大的卓缸里面冒着热气。
随后,郭良国指挥闻朝风和闻朝朝民放上专门定制的甑篦。甑篦是用铝皮做成的,一米六宽的半圆形。
上面,有许多的圆形小孔,都是差不多筷子头大小。这是用来隔离玉米用的,防止玉米掉进下面的锅里,到时候会很难清理的。
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最后一道工序的时候,发酵好的酒香是不能遇水的。
放好之后,确定四周没有任何的缝隙,然后将秤好的一千两百斤玉米倒进去。倒完之后,郭良国用一个爬犁将之弄的平整。李正夫没事便来学习酿酒的工序,自然是全程跟着了。
因为李正夫经常来学习,自然知道接下来然后就等着玉米下面的水烧开。”
还要加水,要将玉米用蒸汽蒸一道,到时候玉米在开水泡的过程中就开花了。”
李正夫知道开花可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将玉米用开水泡的尖端爆开,就像是爆米花一般,但是又没有爆米花,花开的那么大
到时候,产量要好一些。如果没开花,到时候曲药进不去。开花太狠了,又将玉米里面的淀粉流逝了。
这些,都是影响产量的。所以,酿酒是一道工序都是不能出问题的,李正夫对一些酿酒的步骤了熟于心了,看一眼就知道接下来的工序和作用。
接下来就要看火候了,李正夫去看了看灶里面的火怎么样了,可不要灭了啊。这会儿,需要大火猛烧。”
果然,大火将水烧开之后,又继续蒸了半个小时,等到整个卓缸里面热气大冒的时候,郭良国便往里面注入冷水。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保持灶里面的火不灭就可以了。
接近三个小时,一大锅的水才被烧开。
见此,郭良国急忙将刚才到的渣碳用一点黄泥调和之后将火封了。
李正夫看到这道工序以后就知道,今天暂时没有事情了,接下来就要等晚上和明天了。罗马非一日建成,酒当然也不是一天就能酿造而成的,不过,将这些玉米泡了几个小时之后便要将里面的水排掉。
这时,郭良国、闻朝风和闻朝民便可以回到客厅休息了,当然也可以回家休息或者回家干点活,这要看个人意愿了。
不过他们凌晨两点钟就要过来工作,因为酿酒,必须要在一两点钟的时候打开封住的灶火,然后开始蒸玉米。
不然的话,白天可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干完。
因为李正夫以前跟着郭良国一起把煮酒的活原原本本全部干过,知道凌晨两点的时候原本卓缸里面的玉米好大一部分就会被摊在一张大薄膜上面。
因为这会儿,刚刚蒸好了玉米,里面大部分的水分被蒸掉了,凌晨两点就是出甑的时候了。这会儿,要将所有的玉米弄出来,然后撒上曲药开始在地上做箱等着发酵。”
而因为李正夫修建的酒厂不完全是按照老工艺修建的,有用到现在的很多的高科技。
有些步骤,需要手工完成,有些步骤直接用机器就行了。
工人打开机,将卓缸里面的玉米全都弄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机器的操作时间了。
一般就是工人将早早秤好的曲药端上来,然后把曲药倒进机器里面,然后在铺好的玉米上面的机器就开始均匀的挥洒。
这曲药,是人给机器计算好了的数据,机器会根据数据把曲药均匀的洒在玉米上面。
一遍撒完之后,郭良国会看机器上面的温度计显示玉米里面的温度。
因为这撒曲药的时候,要两面都要撒到,不然的话就有玉米接触不到曲药,这样的话,会影响产量的。
但是,撒曲药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玉米的温度不能太高,太高了就会将曲药烫坏。
而且,也不能太低。如果玉米太凉的话,曲药撒上去之后接下来的出箱就会比较麻烦,一直达不到发酵的温度也会影响产量的。”
一般来说四十度左右比较合适,也就是手伸进去不烫手。这时候,就可以让机器撒第二遍曲药了。
在洒完第二遍曲药后就可以开始让机器翻玉米了。翻过来之后,机器会接着撒曲药。
这大概就是科技进步的好处吧,有好一些工作己经不需要工人了,用机器更便捷,便宜,方面。
机器里面的曲药撒完之后,稍微等了一会儿,郭良国便让闻朝民两人将早就做好的一个四四方方上下空着的正方形的大框抬出来。
还是专门找三河村的木工定做的。只是,木工可能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在酒厂里面的空地放好之后,郭良国招呼另外两人将撒好曲药的玉米从机器里面抬出来倒进大框里面去。
随后,工人用爬犁把玉米弄平整。
接着,就将这个四方形的框拿开。
随后,原地出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玉米堆成的正方形,看起来格外的好看。
这个叫做做厢了,用途就是将玉米堆的整整齐齐的。发酵的时候,它就来的均匀。
待会儿,上面还要撒上一层粗糠,因为还要用酒糟喂猪,所以要配糟。
“配糟就相当于人的衣服,起到保温的作用。这样一来,发酵的才能发的好。
所以,酒厂酿酒的前几卓都是最差的。就是这个道理,产量差口感差。”
七天,是酿酒必须等待的。玉米煮好之后,需要出箱之后在发酵缸里面发酵七天的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酵缸需要七个的原因,七个刚刚好每一天都有酒产出。
所以,任何的行业,没进入这个行业之前,都不知道里面的水有多深。
特别是这传承了几千年的酿酒行业,更是如此。
一代代人的辛苦改良,一代代人的逐渐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