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军械
至于对于宰相权力的削弱,普通的官吏自然感觉不到,毕竟在这乱世,军权在手的皇帝,为所欲为的太多,稍微突破政治底线算什么?
刘鋹还阉割百官呢?也无人敢反对,只能默默忍受,除了宰相外,权势者皆入蚕室。
李嘉目前而言,对于相权并没有削减的想法,只是加强皇权,他不想在征战时,受到文臣的束缚,也不想自己辛苦打下的数十州,就这样被官僚腐化。
为了鞭策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李嘉让人在书房中,放置了许多兵器,有剑、弩、枪等,也没有什么人敢有所异议,随心所欲了许多。
“看来,御史台还真的需要强硬起来,时常让百官们见识一下天威浩荡,才肯用心做事啊!”
到了五月底,夏收之时,区区三四个月的功夫,全国的州县的丁口户籍,基本上已然统计完毕。
加上承天府,整个岭南拥有户二十八万(加上迁徙到淮南百姓),丁口一百五十三万三千两百人,岭东一百一十万,岭西四十三万,相差一倍有余。
岭东,光是承天府,就占据了近五十万,此岭西还多,果然是得广州者得岭南,其话不假。
如果按照十五抽一的标准,李嘉可以招募兵卒十万,但对于民力伤害太大,一般情况是不做的。
如果加上南平的七十万,湖南的六十万,加上岭南的一百五十万,整个大唐的总人口,差不多是两百八十万,与后蜀差不多,距离南唐也只有一截距离了。
“可惜了,淮南十四州,近百万的人口,我只能匆匆而得二三十万!”李嘉感叹道。
他的书架上还存有不少的书籍,基本上都是《汉书》、《史记》一类的历史书籍,读史使人明智果真不假,前朝的那些政治手段,可以借鉴的,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都是大有裨益。
中国的历史,一直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不断地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皇权,这是封建时代固有的传统。
安史之后,以及五代数朝的发展,整个天下,都朝着集权而去,藩镇割据一方,王权旁落的国家,到公元961年,还一个皆无。
所以,李嘉可以拍着胸脯说道:“我也是顺着大势而为之,并无逆转的道理。”
而且,他读史书发现,自安史之后,武人的素养越来越低,像李靖这样的文武双全的儒帅越来越少,军队中也越来越推崇勇武,视文人如草芥。
文人也由于被武夫的凌辱,对于武夫也愈发的痛恨,读书少的武人自然更是瞧不起读书人,于是相看互厌,走向极端。
做了那么久的皇帝,大半的奏章基本上由宰相们处理,五品以上的,才呈上来,给出自己的建议,由皇帝圣裁。
数月的时间,政治上的余波处理完毕,李嘉就集中精神对军队。
目前大唐拥有着差不多十万兵马,看守番禹的禁军约四万,加上数千看守宫廷的元从军,长沙府的一万五千人,荆南府一万五,湘西府一万人,加上在长沙府训练中的一万多人,光是步骑,已然达到了十万。
当然,军队数量,大唐依旧还是处于下风的。
后蜀兵马二十万,中原只是禁军就二十万,其余的地方军队无算,南唐也拥兵三十万,新唐只有水师还算给力,能超越一波,其余的只能是碾压。
短时间内,数量超不了,那只能从质量上超越了,尤其是军甲器械,乃是加分项。
铠甲有全身甲,虽然粗糙了些,但对于普通士兵而言,已经足够了,拥甲的新兵,在战场上的生存率,几乎与普通的老兵一般无二。
兵器,宿铁刀,加上投石车,若是再加上青铜炮的话,真是无敌了,北宋禁军再强,到底也是肉身凡胎。
这种降维打击,让李嘉想起了后来的满清。
一般人都理解,满清铁骑基本上彪悍勇猛,所向披靡,但这种战无不胜的,是建立了庞大的军械装备上的。
毕竟,论骑术而言,满清是比不过蒙古人的人,但装备的加持下,碾压蒙古。
而且,相较于明军破衣烂衫,满清八旗至少身着三层甲,普通的弓箭基本上奈何不了他们,这是建立在剥削辽东百万汉人,又不停的进关掳掠汉人的基础上的。
当然,也有晋商的一份功劳,他们输出了铁器和粮食,让满清从关内掠夺的金银有了出口。
更夸张的是,满清拥有东亚最先进的炮兵部队,孔有德带着明朝最先进的火炮部队叛逃到后金,让后金开始成为东亚第一流的炮兵部队。
到了1641年的松锦大战时,清军集中了四十余门的重型红衣大炮和明军炮兵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炮战。
扯远了,总而言之,满清八旗的所向披靡,勇武只是占据了一部分原因,其实大部分,还在于装备碾压。
当然,重型火力处于压制地位,但短兵接刃,也需要压制才行。
李嘉瞬间就想起火枪,不行,技术达不到,弓箭?训练时间太久,不合算。
“那就只有玩弩了吗?”
操作弩虽然也需要很大的力气,但技术含量很低,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要求,对兵员素质要求不高,简单易懂。
而且,岭南的制弩技术一向是领先的,甚至还设置了神弩军,集中火力。
但弩的缺点也有许多,一是制造成本很高,需要手艺精湛的工匠;二就是重,而且很容易损坏,动物皮胶做弦还很怕潮,小棕索不怕潮威力较小;消耗的弩矢也得需要大量工匠制造。
简单的一句话,没钱就别玩这种高科技。
“不过,这些困难对于我而言,恰恰是最容易解决的,我的钱,多得是,至少此中原有钱!”
一边思索着,李嘉感觉自己找到强军的突破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