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搬迁
这是一堂大课,主讲者为军校的思想教官陈茂,下面是挤挤挨挨的两百多七期军校生,而军校的创办者和灵魂人物张启阳第一次旁听陈茂的课程。
经过近一年的开蒙和启迪之后,这批学生已经觉醒了最基本和粗浅的民族意识,接下来的课程就显得有些深入了:我们的使命是什么?
以张启阳的《民族论》为基础,为便于理解同时也是为了便于教学,陈茂对《民族论》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用更加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非常明确清晰,那就是为民族拓展生存空间,占领很多的地盘。
“世间之族何止万千,存亡盛衰不过是自然而然,然土地却不加增,那就只剩下唯一的一条道路可走——争夺!”
“为民族之生存空间争夺地盘,无所谓正邪善恶,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繁衍,为了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去战斗。”
陈茂已公然喊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战斗,战斗的意义就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这是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是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最大的荣耀。
“其他民族断不会将疆土拱手相让,对于生存的争夺必然血腥惨烈,所有曾经消亡衰败之民族,不是因为邪恶或者不义,而是因为弱小,便如狼吃羊而羊吃草同理,狼不吃羊就会死,羊不迟早也会死,这本是天命所属,无关正邪善恶,只是最单纯的竞争,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只有强大的民族才有资格生存于天地之间。▲-八▲-八▲-读▲-书,.◇.o≧”
弱小就是最大的原罪,就应该灭亡,陈茂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强者生存,弱者灭亡。
这些话语当中已经包含了最质朴的“物竞天择”之理念,是对张启阳《民族论》的阐述和进一步升华,以更加鲜活易懂的方式重新解释了民族和竞争的含义,揭露出了民族生存的残酷真相。
“各族为了生存而展开的竞争旷日持久,往往会绵延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但结果从来不变——强者生存弱者灭亡。在这漫长的竞争过程中,事关生死存亡容不得温情脉脉,容不得温良恭俭让,一切都是血淋淋的争夺,我辈必须不惜代价不择手段,抱定牺牲一切的决心。”
在这之前,这样的思想启蒙从来都是由张启阳亲自来做,随着陈茂他们这一批早期学生的逐渐成熟,基本已经接替了张启阳,成为第二代启蒙者。
这也标志着新华军校的日渐成熟,就算没有张启阳这个人,也可以正常运转下去。
作为第一代的启蒙者,陈茂他们这一批教官全盘接受了张启阳的民族思想体系,并且做出了进一步的诠释,甚至还有明显的升级。
如果说张启阳是第一代原型机的话,陈茂他们这一批则是得到了加强和完善的2.0升级版。
因此而产生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和前四期由张启阳亲自教导出来的学生不同,后来的这几期学生思想更加单纯,民族热情更加高涨,甚至出现了一丝狂热和极端。
如果说以前的民族思想仅仅只是一种启蒙的话,那么,现在陈茂他们这一批年轻的教官们,已经把这种思想完善成为一个可以自我闭合的体系,甚至已经升格成为一种明确的信仰。
而这些更加年轻的学生们,则是这种信仰的忠实信徒,而且明显比张三娃、洪长安他们那些老学员们更加坚定更加狂热。
直到这个时候,张启阳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事态的演变比自己的想象更快,自己的学生们一代比一代坚定,这很可能不是什么单纯的好事。
但他却不准备阻止,因为他需要这股力量来涤荡一切,这正是他最想要的东西,虽然这是一柄双刃剑,但张启阳相信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尤其是这些把自己视为精神图腾的学生们。
因为他们全都是张启阳的学生,是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种子。
“你讲的很好,比我还要好。”
面对这样的夸赞,陈茂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谦虚,因为他始终认为那完全没有必要,而是就事论事的说道:“校长的《民族论》固然一针见血,但却有些空洞艰涩,所以我自作主张做出了一些引申,有些观点做了重新的解释和定义,若有谬误之处,还望校长指正。”
“把你讲课用的契领提纲做一份手本交给我,我汇总之后刊印成书,以后就按照你的版本进行授课吧。”
“是。”
“哦,对了,新教材的调整和校对就由你和我一起来做吧,以后每天晚上你到大帅府去找我,咱们两个一起参详确定最终的课本内容。”
“是。”陈茂很直接的说道:“对于原本《民族论》的引申和重新定义,并非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还有其他几个教官,都是一二期的。”
“带他们一起来。”
“是。”
“军校要搬迁了,新校址就在小吴庄,年后就开始搬迁,动员工作进行的怎么样了?”
陈茂说道:“基本已经就绪,随时可以搬迁。”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尽早开始搬迁,你们这些人员最好先过去。时间就定在正月初六吧。”
“是。”
军校整体搬迁的风声早就放出来了,动员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
在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官的心目当中,位于三树墩的新华军校本就应该搬到北方去,因为江南的整体气氛似乎和学校的气氛并不怎么相符。
小吴庄是毅勇军的发源地,作为毅勇军的子弟和继承者,天然就应该回归小吴庄,那是一方更加广阔的天地,具有某种虽然不好说出来但大家都很明白的神圣意义。
在接下来的几天当中,陈茂他们这些教官每天晚上都会准时准点的去往大帅府,和张启阳一起重新确定课本内容,逐渐制定出一套升级版的教学课本。
这意味着张启阳的民族思想正式成型,作为一种非常接近于信仰的思想体系确定了下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