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阿济格

  作为大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的儿子,阿济格的出身比太祖文皇帝皇太极还要高贵,因为他的母亲是大妃阿巴亥,按照中原王朝的说法,这叫嫡子。
  就凭这一点,他就自认比皇太极要尊贵的多,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才没有能够继承皇位。
  阿济格于多尔衮、多铎二人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但要是说战功,阿济格远超现如今的摄政王多尔衮,至于已经死掉的豫王多铎,更难望其项背。
  阿济格比多尔衮大七岁,比多铎大九岁。
  他十四岁开始,就追随父亲努尔哈赤,多次参与征服蒙古的战争,当初能够降服察哈尔部,击败蒙古大汗林丹,就是他的功劳。
  那个时候的多尔衮还在玩泥巴呢,而多铎干脆还在奶娘的怀里撒娇。
  虽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其实阿济格相当的看不起多尔衮和多铎,但这仅仅只是个人的想法,却不会因此产生某种具体的作为。
  事实上,阿济格深知兄弟团结的重要性,一直都在维护大清国整体利益,并且始终作为摄政王多尔衮的左膀右臂。
  摄政王多尔衮之所以能够权倾朝野,成为大清国事实上的主宰者,阿济格的支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多尔衮的兄长,多尔衮成为皇叔父摄政王之后,阿济格曾经试图讨一个“叔王”的封号,借以凌驾于其他宗室亲王之上,却被多尔衮严词拒绝,这让阿济格非常非常的郁闷。
  你多尔衮已经是“皇叔父摄政王”了,凭什么我就不能成为“叔王”?
  虽然因此心中有些芥蒂,但却无可奈何,而是继续为大清国统一天下的大业卖力气,并没有因此就有丝毫懈怠。
  事实上,阿济格的表现确实非常好,从山西到山西,再到河南而至湖广,一直都在不折不扣的执行皇叔父摄政王的战略,并且执行的非常好。
  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在多铎败亡之后,就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多铎平定江南失败,不仅自己身死命丧,还断送了偌大的征南大军。
  多铎的败亡,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不仅让偏安江南的残明朝廷有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还让清廷的实力大幅削弱。
  大清国击败了李闯定鼎天下,看似兵威强盛世无敌手,其实真正的八旗战兵数量极少,满打满算也就是十来万的样子。
  除了分散在各地的驻守军之外,主要的机动兵力只有三支。
  一支就是多铎的征南大军,另外一支则是阿济格的队伍,最后一支则是豪格的部曲。
  现如今多铎已经死了,征南大军损失惨重几不复存在,大清国等于是少了三分之一的实力,也等于是断了多尔衮的一条臂膀。
  在四川剿灭贼逆的肃亲王豪格就不必说了,他本就和多尔衮有着非常尖锐的利益冲突,又得到了代善等老牌勋贵明里暗里的支持,更被太后视为制衡多尔衮的主要力量,肯定和多尔衮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而淮扬的洪承畴从来就不是清廷的嫡系,也不被多尔衮视为“自己人”,让他主导平定江南事宜,本就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
  用阿济格的话说,洪承畴子不过是朝廷内部个派系争端的一个缓冲而已,注定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多铎死后,镶黄旗和正白旗损失惨重,多尔衮真正可以倚仗的也就只有阿济格的这一部分实力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阿济格对自己的弟弟还有多少忠诚,就值得商榷了。
  人从来都是自私的,最先考虑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利益。
  多铎死后,阿济格很敏锐的意识到了局面的细微变化,自然也就有了些这样那样的心思。
  既然自己已经有了独一无二的实力,何必还要在头上摆一尊大菩萨?
  给多尔衮伏低做小,哪里有自己掌权来的实惠?
  多尔衮能做皇叔父摄政王,凭什么自己就不能?
  虽然早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但阿济格毕竟是在外统兵的将领,不如多尔衮那样直接在京城控制朝局更加方便。
  所以,他就开始为自己打算了。
  不再那么积极的剿灭闯军残部,而是开始做起了隔岸观火的打算。
  以阿济格的精明,当然不会做的那么明显,而是下意识的控制战争的节奏,既保持着继续追杀闯军残部的势头,又不会一下子就把对手消灭干净。
  这么做,其实就是在拖延时间。
  他在等,等着局面的改变。
  在阿济格的潜意识里,以太后为代表的“帝党”和以多尔衮为代表的“摄政王党”一定会撕破脸的时候,到时候就自己就可以待价而沽,甚至有机会成为第二个多尔衮。
  所以,他才放缓了战争的节奏,变得不那么积极主动了。
  现如今,阿济格最要紧的任务就是整合左梦庚部。
  左梦庚是左良玉的儿子,当初左良玉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准备杀回江南去,却病死在进军的途中,他的儿子顺势接管了左部人马。
  当阿济格杀过来的时候,左梦庚毫不犹豫的投降了。
  作为大明朝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军队,左部人马号称百万,虽然这个数字水分很大而且多是些乌合之众,但毕竟有相当规模。
  把左部人马整合到自己的体系当中,就可以拥有群天下最雄厚的实力,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苏克萨哈带着圣旨来了。
  所谓的圣旨,当然不是顺治小皇帝的旨意,而是摄政王多尔衮的意志:多尔衮要求阿济格顺江而下攻击江南,在战略上牵制残明,为洪承畴大军南下做出有力的策应。
  如果是在以前,如果平定江南的主导者还是多铎的话,阿济格自然没话说,就算是有些不情愿也一定会按照多尔衮的意志去执行。
  但是现在,局面已经不一样了。
  “要王爷策应洪承畴那奴才。”作为阿济格的心腹,勒克德坤心腹忿忿不平的说道:“真不知摄政王是怎么想的!那洪承畴不过是王爷的手下败将,有甚么资格要王爷去给他打下手?”
  洪承畴原本是明朝大将,在崇祯十五年的松山大战中被阿济格俘虏,这才投靠了清廷。
  给昔日的俘虏打下手,从心理上来说,确实有点别扭。
  大家在湖广打的好好儿的,隐然已经是湖广王了,凭什么要离开辛苦经营已久的地盘去给洪承畴打下手?
  若是一举而胜,这平定江南剿灭残明的功劳肯定是洪承畴的,若是不幸战败,少不得还要背起黑锅扛起一部分责任。
  这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事儿,不仅阿济格不愿意做,他的手下也不想做。
  但摄政王的命令却不得不遵,至少不能公然违抗。
  钦差大臣苏克萨哈已经带着圣旨来了,总要给他一个说法才好。
  几日之后,苏克萨哈拜见阿济格:“奴才还得回去复旨,这圣旨上说的事情,王爷考虑的如何了?”
  阿济格走出一副为难的样子:“我说苏克萨哈呀,你也不是外人,我就和你直说了吧。现如今这湖广的局面,朝廷也是知道的。虽说李闯已死,然闯贼残部依旧肆虐各处,追剿已到紧要关头,若是半途而废必定死灰复燃,到时候再想剿灭少不得还要费一番手脚。”
  “还有,连年征战,各部人马多已甲破刀残粮饷不济。”阿济格不停的说困难,其实就是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不是我不想支援洪承畴,而是现实当中的困难太多。除非朝廷能给出足够的粮饷,要不然的话恐怕没有余力去策应洪承畴。
  掏出一份早就准备好的清单塞给了苏克萨哈:“这是我部急需之资材,只要朝廷能够尽快将清单所列之物送过来,我部随时可以顺江而下,平定江南指日可待。”
  看到清单上罗列的那些物资,苏克萨哈惊的目瞪口呆:粳米二十四万石,银一百二十万两,布帛十万匹,箭三十万支,其中穿甲锥至少四万支。
  甲一万四千套,战马六千匹,挽马不少于一万匹,车具不少于四千辆……除此种类繁多的军用物资之外,还需要丝麻、油漆、皮革、药材、营帐被服等物。
  这么许多的粮饷物资,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
  现如今的大清国刚刚建立不久,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家底非常之薄。
  就算是咬着牙给了阿济格这些物资,国库一定会被直接掏空!
  “这……王爷要的东西是不是太多了?”
  “多吗?一点儿都不多吧?”阿济格笑道:“我想摄政王应该知道我的难处,他一定会给我的。”
  苏克萨哈仅仅只是一个传声筒,朝廷会不会给阿济格这么大的支持,他无权置喙,索性也就不再说了。
  临行之际,做事豪爽的阿济格又专门送给苏克萨哈一箱沉甸甸的“土特产”,并且亲自礼送钦差大臣苏克萨哈出城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