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十四万人齐卸甲(四十)

  徐州,蒋中正并没有如他政敌所预言的那样撒丫子跑回南京,但其幕僚们并没有闲着,一次又一次劝谏他避敌锋芒,但他最终还是顶住了压力,而且更让人庆幸的是,日军在黄河北岸止步,看情形似乎没有在短期内渡河南下的意思。
  蒋中正得意了,他的坚持为他在国内日渐低落的声望扳回了不少分数。不过劝他返回南京的幕僚中不包括杨永泰,这让他对这位文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也因此对他愈发的倚重。
  “畅卿啊,辞修的十一师到了哪里?吴维中不是屡次上书说五十七师独木难支嘛,这回就让辞修替下他来!”
  “回委座,辞修此番由江西东进,再有几日也该进入战区了,只是那吴维中若不肯乖乖交出指挥权……?”
  蒋中正嘴角抽动出一抹冷笑,“娘希匹的,有第一军和第十一师他又能翻起几朵浪花来?”
  这个吴孝良近来的表现愈发让他不满意,先是挖了中央军的墙角,胡宗南是他的得意门生,此僚竟然趁胡身受重伤,部队溃败,建制散乱的机会,强行要走了他的部下。
  表面上看这是抢胡宗南的人,实际上就是在抽他蒋中正的脸。这些毕竟是小事,倒是吴孝良在淞沪战役中表现出的惊人战斗力让他不得不分心防备这位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后起之秀。
  提拔吴孝良蒋中正未必存了什么好的初衷,一年前他在淮河以北的势力几乎为零,那时候山东河南都还是冯玉祥的天下,实际控制大部分山东的韩复榘虽然已经与冯产生了嫌隙,但毕竟是西北军出身,肯定不会和他一条心的。所以,他存了插钉子的心才任命了身无一兵一卒的前北洋少将吴孝良为山东省政府主席。
  谁知这个吴孝良竟然逆天的厉害,从没有一兵一卒开始做起,竟在短短一年之内,先后打败并赶跑了山东境内的两股军阀势力,即胶东的张宗昌与泰安的韩复榘,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连盘踞在济南的日本人都搂草打兔子一并给撵走了。
  任哪一样在外人看来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这个吴孝良偏偏就完成了,并且成功的夺取了整个山东的控制权。如果仅仅是这样,他也还不至于让蒋中正防备到骨子里。
  真正让蒋中正起了警示之心的是接下来的淞沪战役,吴孝良未经调令私自带兵南下,并成功的在京沪站稳脚跟,期间战果竟也甚为辉煌,这在北方连续大溃败的战绩面前简直就是大获全胜。更何况据最新战报,吴孝良已经发动他麾下的第二军和五十七师开始反击,似乎还取得了很大进展,将日军师团逼退回上海。
  此时,陈诚的十一师赶赴上海正当其时,一方面牵制吴孝良的所部,另一方面又可以分薄他在淞沪战役中的功劳。
  不过秘书送来的一份电报打碎了蒋中正的好心情,他只看了几眼就将电报纸重重的按在桌子上。不过这一次竟然连标志性的娘希匹都没骂出口,而是陷入了让杨永泰觉得遍体生寒的沉默之中。
  杨永泰小心翼翼的问道:“可是上海战事又有了反复?”
  能让蒋中正如此失态,莫不是日寇打到了南京,亦或是南京已经失守?杨永泰只觉得背后嗖嗖直冒冷风。但蒋中正的话却让他如堕五里雾中。
  “上海战事结束,日军退兵了!”
  “什……什么?这……这怎么可能……”
  杨永泰第一反应这是误报,但随即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编下如此弥天大谎?不过,他随即就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战事结束,日军退兵?没有说全歼日军,或是重创日军,偏偏是撤军,那就有很大一种可能,吴孝良与日军达成了某种协议。
  这么大的事,吴孝良竟敢背着委员长与日军私自交涉,这问题可就严重了。淞沪战役就此结束,他吴孝良无疑将功劳都揽在了自家身上,由江西放弃剿共赶赴上海的十一师则成了抢功劳不成的笑话,也定然会被国内冯、阎、李等人耻笑。
  再往深层次上探究,吴孝良背着委员长停战,就是没把蒋中正这个领袖放在眼里,甚至可以说是居功自傲,准备自立门户的宣言。这也算是报了此前调其前往浙江,准备抢其功劳的一箭之仇吧。
  杨永泰心中大喜,他绝不会放过这个落井下石的好机会。
  “委座,吴维中其心可诛,此人反骨已现,还是早作筹谋为好!”
  蒋中正这才坐回椅子中,沉声道:“如果在淞沪战役之前,以南京中央的名义如何处置吴维中都不过分,也不会激起多大的风浪。但如今不同了,他吴维中在淞沪一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时谁打压他,谁就是站在了汹汹舆论的对立面上。”他站起身在屋子里跺了几步。
  “所以,对于吴维中此人,不但不能打压,还要大封大赏,以堵悠悠众口啊!”
  杨永泰摇头却笑道:“委座勿忧,吴维中既然想独揽大功便成全他就是,行政院长一职由于淞沪战事一直空悬,汪兆铭垂涎已久,不如……”
  意思在明显不过,吴孝良功劳大让他做个行政院长一点都不为过,但这行政院长却是烫手的山芋,一旦他吴孝良接受了任命,必然会得罪了汪兆铭,到时候平白多了一个劲敌。
  “仅仅如此还不够,再许其一个师的番号,但国家正值多事之秋,须容不得马放南山。所以,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北上对付华北日军,二是进入江西剿匪!”
  ……
  上海光复,在外人看来,日军是灰溜溜的神秘撤走。实际上,吴孝良提出的条件仍旧十分苛刻,在沪日军撤离上海之前,必须先弃械,再登船!
  白川义则走了,植田谦吉走了,冈村宁次也走了,他看似胜利,却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深秋的风带起阵阵寒意,吴孝良迟迟没有进入上海。最终,他将这份荣耀让给了张治中的第五军,因为他已经预感到国内翻滚的黑云正向他袭来,大有压城欲摧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