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忠义大清

  八阿哥几句话就瞧定了岳升龙的事,岳升龙跪下谢恩后,八阿哥亲自上前扶起了对方,又好言好语安抚了岳升龙几句,同时还让人好生安置岳升龙的住处,不得怠慢。
  等岳升龙跪安离去后,马齐等人这才进来,见了众人,八阿哥先说了岳升龙的安排,对于这事众人非但没有异议,反而表示八阿哥用人妥当,有岳升龙在四川,这西南就能稳得多了,这是一步极好的棋。
  “上面,刚接到消息,朱皇帝前些时候抄了范家在江南的产业,范毓馪的三子范翊畴更被处以斩刑。”马齐上前说道。
  “什么时候的事?”八阿哥顿时皱眉问道。
  “回上面,就是上月的事,朱皇帝已把此事大告天下,这是朱皇帝授意所写的文章。”马齐取出一张纸递了过去,八阿哥接过后细看,这里面写的的确是一篇文章,这文章就是当初朱怡成让宣传部搞出来的东西,其中不仅有对范家的罪行累累所批判,还有对包家和严家的处置结果,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号召大明百姓对于国家概念的灌输。
  这文章洒洒扬扬几千字,虽然文笔不怎么样,几乎大多都是白话,却很容易让人理解其中之意。看完着这篇文章后,八阿哥沉思了片刻,眉头渐紧皱起来。
  范毓馪死了儿子,这对于范家来说是件大事,可对于大清,对于他八阿哥来讲根本就是件不足挂齿的小事。
  别说死的只是范翊畴,就算死了范毓馪又如何?一个奴才而已,死就死了。只不过这件事一出,等于表示八阿哥之前企图从大明那边获得新式火器的打算彻底破灭了。
  而且,范毓馪作为范家的当家人,如今对于大清也是有几分用处的,要知道现在大清财政恶化,当年在北京城的时候就已焦头烂额,现在在西安行在更是紧张,再加上八阿哥现在在大力发展大清的火器研制,还有各地练兵,这些都需要钱,范家可以算八阿哥半个钱袋子,既然范毓馪为了大清死了儿子,对于八阿哥来讲还是要安抚一下的。
  “着人去一下山西,发旨安抚一下范毓馪,另外给他长子一个骁骑尉的封,毕竟他是为大清做事,不要寒了下面人的心。”
  “上面明见,此事奴才定会安排的妥妥的。”马齐松了口气,来之前他还担心八阿哥对此事就如此过去了,如今八阿哥特意下旨安抚范毓馪,足以表示八阿哥的头脑依旧清醒。
  “另外,你们对这个东西如何看?”八阿哥把刚才那份写着文章的纸给身边太监,让太监给在场所有人看看。
  众人除早就看过的马齐之外,其余人一一看了看,随后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话语中无非是对朱怡成的愤怒和咒骂,同时也有人提出这一次朱怡成居然还动了宁波包家和严家,是不是可以借这个机会想想办法,收买那些宁波商人?要知道朱怡成之所以能在宁波坐大,而走到今天这一步,这些宁波商人的助力是极大的,如果能借此机会拉拢这些人,使其和大明离心,也许倒一件极好的事。
  其中,十阿哥对此是最为起劲,嚷嚷着说朱怡成分明就是在养猪,现在猪养肥了,就趁此机会下刀子什么的。
  听着众人的讨论,八阿哥表情虽然不变,但心中却微有失望,不过他留意到张廷玉却一直没有开口,似乎若有所思。
  “张衡臣,你说说自己的看法。”八阿哥心中一动,直接点了他的名。
  张廷玉迟疑了下,这才道:“回上面,臣以为上面关注的一不是范家的事,二也不是宁波包家和严家。”
  “哦,为何如此说?”八阿哥笑问。
  张廷玉道:“范家自前明之时就同我大清有来往合作,当年太祖太宗和世祖之所以能屡败明军,最终入关得取天下,范家在其中可谓立功不小。上面之前表彰范家,并给予二品顶戴,也足以证明这个道理。如此,可以说范家于我大清有功,但于明却是仇深似海,朱皇帝拿范家下手,这是早晚的事。”
  顿了顿,张廷玉继续道:“其实杀了范家,抄了范家在江南的产业对于我大清并非坏事,反而是件好事。他范家暗中在南边布局,据说范翊畴还化名埋姓,明显就是狡兔三窟之策。如今范翊畴身死,范家除我大清就更无去处,倒是坚定了范家,包括其余各家死忠我大清的决心。”
  张廷玉这么一说倒是让众人恍然大悟,的确如此,这事反过来思考对于大清的确是件好事,不仅逼的范家除了大清外再无后路。
  接下来,张廷玉又说起了包家和严家,他详细讲了讲宁波各家和大明之间合作的情况,阐述了大清和大明的不同。而且这一次朱怡成只动了严家,却放过了包家,另外还用国家大义宣告天下,在这种情况各商家并不会对大明反感,反而会对严家表示不屑,所以用这种理由去拉拢那些商家根本就不切实际。
  “所以,臣以为,上面看中的其实并非范家、包家甚至严家之事,而是其文中朱皇帝对于国家的看法和那蛊惑人心的言词,这才是诛心之言,如大明那边人人如此,这是我大清最大的麻烦啊!”
  “说的不错!”八阿哥满意地点点头,赞道:“张衡臣的确心细如发,见微知著。正如衡臣所说,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如此,而且这些说词极为蛊惑人心,但孤以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朱皇帝可做的,孤同样可做。圣人有言,忠君爱国,无论身为臣子还是百姓,这都是本分!”
  八阿哥用目光扫视了在场众人,道:“你们回去好好想想,也需拿出这样的手段来,如今国家危难,更需忠臣,如我大清所有人都能忠于朝廷,忠于孤,人人忠义当先,为国出力,这区区伪明何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