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张良被抓了?
他已经预感到距离与山东各地的叛军决战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在这个时候,扶苏自然要将自己的基本盘打造的无比结实和稳固。
而对于百姓的拉拢,扶苏深深的觉得,当初刘邦那一套就非常具有借鉴的价值。
为什么到了最后刘邦人越打越多,而且人才都不约而同的跑到了刘邦这里?
准确来说,就是民心所向。
那些士子的眼睛又不瞎,谁能最终大概率取得胜利,他们自然会去为谁效命。
而刘邦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就是对于金银财帛这些,刘邦没有丝毫的吝啬。
但凡是为他效命的,刘邦都不会薄待了人家。
相反,项羽就是一个特大号的反面事例,分封一个小小的官职,都要将官印拿在手中好久,不断地摩挲,最后才给了人家。
这与刘邦一对比,无形之间就显得小气了许多。
刘邦不爱钱财么?权力,金钱,美色在这三点上,刘邦就没有一个能够把持住的,但是,当刘邦有了自己的目标之后,这些于他来说,反倒是无足轻重了。
因为他知道,只要达成最终那个目标,那时候,他要什么都有了。
因此,扶苏大肆对百姓进行赏赐,也是为了凝聚民心。
之后的战争将是无比的残酷,到了那时,可需要这些百姓为扶苏来流血拼命了!
再者来说,对于府库之中的金钱,扶苏觉得,还是赶快花掉为好。
因为扶苏已然开始进行一个计划,将铸币权,发行权这些权力归拢到朝廷的中央。
除此以外,还有食盐,生铁这些战略级别的物资,也要将相应的权力收归中央。
虽然朝中设立了盐铁官这样的职位,可是,这些职位所掌握的权力还是不够大,民间依旧有人依靠这些牟取暴利。
之前巴蜀之地的程郑乐和卓鼎山不就是鲜明的例子么?
若不是扶苏到巴蜀之地去走了一遭,这两货到现在还在巴蜀之地闷声发大财呢!
将郡守收买,所谓的盐铁官根本管不到他们,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挣钱挣到手软。
如今,少府已然开始筹备发行钱币模块的制造,这同样是一门艺术。
首先就是铜铅的比例问题,要知道,在这个时代,青铜器可还是陪葬品,市面上青铜器依旧十分受欢迎。
若是铜的比例过高,高于市场铜的价格,那难免会有一些人将钱币收购过去,直接铸成青铜器这些东西,弄到最后,反倒是扶苏血本无归。
那么市面上铜钱的窟窿,就算是扶苏拿命去填,也没什么卵用。
而若是铜的比例太低,那弄到最后老百姓都不愿用这样的钱。
毕竟货币的本质就是充当一个中间交换物,若是货币无法发挥这样的职能,最终也只能被淘汰。
是故,扶苏让少府反复试验其中的比例,掺杂什么样的金属,才能达到最恰当的地步。
只有这其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利润空间,一些不法之徒才不会有可乘之机。
这只是经济上的变革,与此想配套的还有政治上的配合和变动,已经一些法令的颁布和实施。
这些都需要一步一步来,扶苏现如今做事,已然学会了通盘考虑,全盘计划。
整个天下,如今就是他纵横捭阖的棋盘,他所能调用的力量就是他手中的棋子。
只有一连串的组合拳打下去,才能够保证这项经济改革措施的最终成功。
要知道铸币,这其中可是有着很大的利润空间的。
这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汉代的吴王刘濞不就是因为掌握着铸币和煮盐这两条金大腿,才有资格和朝廷叫板的么?
没有钱,还造反?
只怕连自己家的家门都不一定能够出的去。
扶苏要动这个,自是会碰到一些人的利益,这个时候,扶苏就要以雷霆之势,将这些人全部镇压。
只有今日这道诏令颁行下去,扶苏相信,关中所有的百姓会立即变成他的护盾。
不管是什么样的对手,在面对浩瀚的人心面前,力量终归来说,是无比的渺小的。
如今扶苏只不过在等待一个契机罢了!
一个令扶苏名正言顺收回这些权力的契机。
毕竟外患未除,在这个时候因为收拢权力,将一些本来支持自己的人逼到对面去,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拥有着后世广博的历史知识,扶苏在与官僚的斗争中,总是显得游刃有余。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明白自己可以舍弃什么。
萧何得到扶苏给他安排的各项任务之后,旋即忙活开了!
丞相李斯现如今在家中静养,自然,丞相府的一切事物都压在了萧何的身上。
只不过萧何也确有良才,处置事情有条不紊,条理清晰,而且拿捏的尺度亦是十分的恰到好处。
而扶苏略微伏案休息了一会儿,说起来要重视身体,可实际上,往往一忙起来,这身体也就顾不上了!
韩谈悄悄的来到了扶苏的身边,为扶苏盖上了一件披风,扶苏此刻也是被惊醒。
扫视了一下自己周围,有些恍然。
“什么事?”
“王上,驻扎在韩地的刘将军刘邦回来了!”
“?”扶苏瞪大了眼睛,道:“不得诏令,他回来做什么?”
韩谈从万千奏折中抽出一份,道:“王上先前在民间巡游还不知,这刘将军在韩地活捉了一个反秦的头领,名叫张良。”
“此人据说原先是韩国的贵族,其祖上在韩国五代为相。”
“臣以为此事不可耽搁,便令刘将军亲自押解张良来咸阳,奴婢未曾及时禀告王上,还请王上降罪。”
“?”扶苏瞪大了眼睛,感觉自己好像在做梦一般,“张良居然被活捉了?”
“这刘邦……”扶苏心中不由得越发佩服此人。
“调一队羽林军,即刻前去协助刘邦押解。”扶苏很快做出了冷静的决定。
张良既然已经被抓了,对于大秦来说,可真算得上是一个莫大的好消息。